科学文化哲学的历史溯源
本文关键词:科学文化哲学的历史溯源
更多相关文章: 科学文化哲学 科学文化 人文文化 后现代文化
【摘要】:科学文化哲学的学科建设尚在起步、创设,但历史先于历史学,科学文化、科学文化哲学的历史发展源远流长。科学文化哲学的重要基础工作就是追溯科学文化、科学文化哲学的历史根源及其演变,厘清科学文化的哲学思想脉络,坚实科学文化哲学的历史根基和哲学基础。
【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关键词】: 科学文化哲学 科学文化 人文文化 后现代文化
【分类号】:K203;N02
【正文快照】: 两千多年哲学史中的科学文化哲学思想在与人文文化哲学思想的比较、竞争中显现,古希腊有自然哲学家与智者的不同哲学追求,近代有启蒙运动与浪漫主义的双峰对峙,现代则有针对实证主义、科学主义的后现代文化的人文诉求。科学文化哲学的历史发展中更多强调的是科学文化而非人文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孟建伟;;科学哲学的范式转变——科学文化哲学论纲[J];社会科学战线;2007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季学好;;论康德的善良意志[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2 孙显元;;芝诺悖论中的逻辑和形而上学[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3 赵志浩;;“和谐”思维的哲学意蕴[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4 伏爱华;;“庄周梦蝶”的美学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5 萧仕平;;鱼相造乎水,人相造乎道——庄子人际关系思想试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6 赵卫国;;海德格尔视野中现代性的时间根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7 李孟国;;海德格尔的“伦理”论题与存在之真理[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8 王颖斌;;海德格尔的“无”所隐含的多重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9 邓晓臻;;海德格尔的“此在”范畴——基于马克思文本的比较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10 黄瑜;;黑格尔与海德格尔死亡观比较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文骏;;略论明代后期的造物艺术思想[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黄时进;刘晓华;王约;刘小玲;;基于以能力为导向的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的首次正式调查——2010上海卢市湾区公众科学素质调查分析[A];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公民科学素质建设论坛暨第十八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朱军;;让纪录道说——当代中国新纪录运动的语言本体论观照[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4 苏建;陈凡;;论技术与法律关系形态的历史嬗变[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5 王磊;;“两种文化”冲突的和谐意义[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6 孙斌;张艳芬;;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帝国主义——从詹明信文化理论出发的一个考察[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7)[C];2009年
7 李创同;王志庆;;约阿基姆的历史观与历史哲学[A];国学论衡(第五辑)[C];2009年
8 陈立新;;马克思“改变世界”的存在论寓意[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下)[C];2005年
9 戴剑;;体验式生态德性课业建构与青少年科学素养的培养初探[A];创新在这里奠基——上海市青少年科技辅导员论文汇编[C];2006年
10 戴剑;;区域环境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A];科学素质培养的实践和探索[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勇;解构批评:形态与价值[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3 张伟;经济福利测度:理论分析与中国经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刘自学;论政治哲学范式的演进[D];南开大学;2010年
6 张凤莲;马克思对西方政治思想传统的挑战[D];南开大学;2010年
7 孙经国;从理想性政治哲学到现实性政治哲学[D];南开大学;2010年
8 杜运辉;张岱年人生哲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何东;论自觉误读[D];中央美术学院;2010年
10 袁曦临;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分类体系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季婧;理查德·罗蒂新实用主义真理观探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赵鑫;科学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变及其意义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宋浩;民族性与比较科学哲学[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砚;感性与理性之浮沉[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阳功庆;论特雷·伊格尔顿的文化批评观[D];湘潭大学;2010年
6 周珍;利科的解释学符号美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汪光宏;基于“生命需要”的高中古诗词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伍振;突发性灾难事件下的科学传播机制探讨[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9 段艳;论休谟史学[D];淮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陈章;“Being”、“Ontology”、“Metaphysics”的内涵及关系[D];淮北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其亮;;试论数学理性精神与人文的关系[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2 孙德忠;“索卡尔事件”的哲学文化意义问题研讨综述[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3 张德昭,张丽;解释模式:科学与人文的交汇点[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5年04期
4 张峰慧;范建中;;关于开设《人文物理》课程的探讨[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5 潘建红;;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融合之管见[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8年06期
6 肖玲;从分化到汇合:科学与人文的历史走向[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3年05期
7 贾晓慧;对文化历史转型的担忧与抗争——解读梁启超的科学观[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4年02期
8 廖荣华;;论生态文化及其若干关系[J];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4期
9 厚宇德;潜伟;;科学家对待两种文化的态度[J];科学学研究;2008年02期
10 赵玲;;关于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融合途径问题的研究[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年2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景雷;;后乡村叙事:后工业时代的乡村呈现[A];繁荣·和谐·振兴——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首届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7年
2 欧阳友权;;网络文学与西方马克思主义后现代文化诗学[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张胜义;;化学社会学——化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结合[A];2006'全国兄弟省市理化检测与质量控制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4 简德彬;;经典的永恒与流动[A];湖南省美学学会、文艺理论研究会2010年年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陆扬;;关于后现代美学[A];中华美学学会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暨“全球化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李敏;;关于人文文化与社会文化教育的若干思考[A];中国共产党与现代中国[C];2001年
7 刘素琼;顾鸣;;浅议后现代扎染艺术表现新形式[A];2006年全国服装科技创新与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6年
8 金元浦;;转向:处于现代与后现代之间——兼论贝斯特、凯尔纳的《后现代转向》[A];第六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8年
9 谢清果;;科学文化——反思科学的观念结晶[A];传统文化与先进文化构建[C];2004年
10 郭锡伯;;中加数学教育的比较与思考[A];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努力增强高校创新与服务能力——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西安市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 姚敏杰;独有人文文化背景下的西安城市精神[N];西安日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王夏斐;人文文化的当代价值(一)[N];杭州日报;2008年
3 中国科学院院士 杨叔子;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交融[N];光明日报;2005年
4 王卫平;优秀人文文化在先进文化中的地位[N];光明日报;2002年
5 王夏斐;人文文化的当代价值(二)[N];杭州日报;2008年
6 整理 魏陈静;大话西游、后现代文化与新新人类[N];北京科技报;2004年
7 陈佳洱;物理学与文化[N];大众科技报;2005年
8 祝灵君;王岳川:现代性与后现代文化[N];社会科学报;2002年
9 周晓力;人文文化:先进企业文化的核心[N];中国矿业报;2007年
10 本报记者李颖;科幻:后现代文化的标本[N];科技日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子贵;论“两种文化”矛盾与人文精神的构建[D];吉林大学;2006年
2 洪晓楠;科学文化哲学前沿问题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3 张晓卉;网络诗歌论纲[D];苏州大学;2007年
4 毛天虹;创造视角下的两种文化交融[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5 刘玲;拉康理论视野中后现代社会的欲望问题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6 王f ;面对失落的文明——论中国文学现代转型中的人文主义倾向[D];山东大学;2009年
7 江腊生;后现代主义与中国20世纪90年代小说[D];苏州大学;2006年
8 马永生;怨妇母题与20世纪中国小说[D];山东大学;2006年
9 宋彦;穿行于现代与后现代之间[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10 王建平;中国现代语境下的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琦伟;后现代文化思潮评析[D];大连理工大学;2002年
2 杨爱华;论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分裂的原因[D];武汉理工大学;2002年
3 秦亚君;论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融合[D];西南交通大学;2003年
4 梁远苇;暄嚣的表层[D];中央美术学院;2004年
5 陈春莉;詹姆逊文化乌托邦思想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6 薛源;语文教育的文化解释[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赵华;两种文化观在20世纪中国的演进与哲学反思[D];山西大学;2006年
8 李畅;网络文学的后现代情结[D];四川大学;2006年
9 卫丽红;人文生态若干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10 郭琳;先锋意识在当代中国文学中的变异[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0149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10149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