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至民国时期宁夏平原的水利开发与环境变迁
发布时间:2017-10-13 00:30
本文关键词:清至民国时期宁夏平原的水利开发与环境变迁
更多相关文章: 宁夏平原 水利开发 水利管理 环境变迁 时空差异
【摘要】:本文聚焦清至民国宁夏平原的水利开发与环境变迁,通过文献考证、图形表达等方法对该时期水利开发的阶段性特征、影响水利事业发展演变的各种背景因素、水利管理体系,以及水利开发与环境的互动关系等问题进行研究,揭示了水利开发与区域环境、社会、政治等的互动过程,以期进一步丰富区域史、水利史以及环境史的研究,为区域社会的发展提供借鉴。 康雍时期,伴随着中央王朝在西北地区的屯田开发,宁夏平原的水利事业达到极盛,国家无偿发帑进行水利开发,促进了宁夏平原政治、经济、人口与聚落的发展。乾隆初期,地震灾害严重破坏了水利渠系,国家无偿发帑进行水利兴修,恢复区域农业生产。乾隆至道光年间,国家频繁有偿的发放国帑兴修水利,来维持区域水利灌溉的经济功能。同治回民起义给区域经济、社会、环境带来了严重影响,宁夏水利事业达到低谷。清末新政期间的农垦政策以及自然灾害后的恢复重建,又促使水利兴修呈现回升的态势。民国二十二年至新中国成立前的马鸿逵统治宁夏时期,权力集中,政令畅通,为宁夏水利事业走向近代化创造了条件。 宁夏平原的水利管理也呈现出时空差异性。从时间上看,清代前中期,国家在地方设水利同知专责宁夏水利事务,并辅之以水利通判、水利县丞等。同治回民起义后,国家将水利同知裁撤,水利事务交由地方知府、州县等进行管理。民国初年,由甘肃省宁夏道署兼理水利。民国十六年,由甘肃省宁夏区水利总局专司水利。民国十八年以后,归宁夏省建设厅管理。该时期宁夏的民间组织在水利事务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并逐渐转化为近代的水利渠局、水利委员会等民间自治组织。由于受到宁夏省建设厅的行政干预与监督,具有半官方化的特点。从空间上看,国家极大关注宁夏府所在河西区唐徕、汉延、惠农、大清等几大渠道的兴修,灵州与中卫地区的渠道相对交由地方官兼理,尤其中卫地区,更大程度上依赖民间组织。 宁夏平原的水利开发与区域环境之间相互影响。一方面,水利开发不仅受到包括河洪、山洪、泥沙淤积、湖泊泛涨等自然因素的影响,也是屯田开发、地方战乱、军阀割据等人文要素作用的结果。另一方面,水利开发也产生了一定的环境效应,影响了区域社会的进程。水利开发所引起的湖泊积水严重影响了灌溉效益,于是通过不断完善沟道系统排泄余水,并于民国时期形成了最密集的排水体系。宁夏平原大规模的水利开发及有效的灌溉管理体系带来了农业的大发展,在以农业为主体产业的传统时代,水利的发展对区域经济社会至关重要,使其成为富甲一方的“塞上江南”。
【关键词】:宁夏平原 水利开发 水利管理 环境变迁 时空差异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TV213-09;K207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表目11-12
- 图目12-13
- 绪论13-35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13-16
- 二、研究现状16-31
- 三、研究思路与内容31-32
- 四、本文研究的时空范围32-35
- 第一章 清代以前宁夏平原的水利开发史35-45
- 第一节 清代以前宁夏平原的引黄灌溉历史36-38
- 第二节 清初宁夏平原灌溉渠道的空间分布38-45
- 第二章 清至民国宁夏平原水利开发的阶段特征45-101
- 第一节 水利都司管理期间的水利兴修45-55
- 一、旧有渠道的疏浚与灌溉功能恢复47-52
- 三、分溉九堡与大清渠的兴建52-55
- 第二节 屯田戍边、水利兴修与政区设置55-72
- 一、历史场景和族群关系56-59
- 二、水利兴修与新渠、宝丰两县的设置59-60
- 三、惠农渠与昌润渠的兴修60-63
- 四、人口与聚落分布63-67
- 五、整修旧有渠道67-72
- 第三节 地震灾害、政区变动与水利兴修72-80
- 一、乾隆宁夏大地震与新渠、宝丰两县的裁撤72-75
- 二、政区裁撤的善后事宜75-78
- 三、灌溉渠系的重建78-80
- 第四节 维持水利灌溉的经济功能与借帑大修80-84
- 第五节 同治回民起义、自然灾害、清末新政与地方水利84-91
- 一、同治回民起义与渠系衰败84-85
- 二、自然灾害与清末民初的水利兴修85-87
- 三、清末新政与水利兴修87-91
- 第六节 军阀统治期间水利建设的恢复91-101
- 一、兴建云亭渠92-96
- 二、环境变迁与水利兴修96-101
- 第三章 清代宁夏平原的水利管理101-133
- 第一节 国家对地方水利管理的介入102-118
- 一、水利管理中的官员群体102-107
- 二、官方介入的时空特征107-113
- 三、水利同知李天植侵渔案113-118
- 第二节 基层管理中的士绅118-129
- 一、缙绅优免制118-119
- 二、乾隆宁夏大地震与缙绅优免制的取缔119-121
- 三、绅民在水利事务中的角色121-124
- 四、绅民在水利事务的消极影响124-129
- 第三节 受水户民129-133
- 第四章 民国宁夏平原的水利管理133-155
- 第一节 水利管理机构的变迁133-141
- 一、委员制136-138
- 二、渠局制138-141
- 第二节 基层水利组织141-147
- 一、水利管理人员141-144
- 二、存在问题144-147
- 第三节 水利事务的运行147-152
- 一、岁修147-150
- 二、分水灌溉150-151
- 三、民国逃户与夫役不足151-152
- 第四节 水利组织的性质152-155
- 第五章 清至民国宁夏平原沟道系统的演变155-190
- 第一节 清代以前宁夏平原湖泊分布与沟道的形成156-161
- 第二节 湖泊、暗洞与西河——河西区沟道的时空分布161-171
- 一、清初沟道系统的空间分布161-162
- 二、清代中后期沟道系统向银川平原北部的扩大162-167
- 三、民国时期沟道系统的完善167-171
- 第三节 涝河、清水沟与山水沟——河东区沟道的空间分布171-178
- 一、清前中期的涝河与山水沟171-174
- 二、清后期的清水沟与山水沟174-176
- 三、民国时期的清水沟与山水沟176-178
- 第四节 沟道系统的管理178-184
- 一、湖泊充溢与修葺暗洞180-181
- 二、公路建设与沟洞疏浚181-184
- 第五节 湖泊与民生184-190
- 第六章 环境变迁与水利开发190-222
- 第一节 滨河地区的环境与社会变迁——以昌润渠为例190-201
- 一、埂外闲田191-193
- 二、惠农渠接济昌润渠193-195
- 三、用水不敷与黄河取水——权责分离195-198
- 四、马厂塞渠——矛盾激化后的赴京控告198-201
- 第二节 “滨河靠山”地区的环境与社会—以七星渠为例201-213
- 一、河洪与山洪——七星渠的生态环境与技术应对202-210
- 二、七星渠的管理与运行210-213
- 第三节 植物与渠系环境的营造213-219
- 第四节 修渠及其社会影响219-222
- 结论222-228
- 参考文献228-237
- 后记237-23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向辉;卜风贤;樊志民;;历史时期西北地区季节性灾害对农业技术选择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4期
2 行龙;从“治水社会”到“水利社会”[J];读书;2005年08期
3 杨新才,普鸿礼;宁夏古代农业考略[J];古今农业;1994年04期
4 左书谔;明代宁夏屯田述论[J];宁夏社会科学;1986年03期
5 左书谔;明清时期宁夏水利述论[J];宁夏社会科学;1988年01期
6 王双怀;;明清时期西部水利建设的区域特征[J];宁夏社会科学;2008年04期
7 王晗;;“界”的动与静:清至民国时期蒙陕边界的形成过程研究[J];历史地理;2011年00期
8 王建革;清浊分流:环境变迁与清代大清河下游治水特点[J];清史研究;2001年02期
9 赵珍;清代西北地区的农业垦殖政策与生态环境变迁[J];清史研究;2004年01期
10 钞晓鸿;清代汉水上游的水资源环境与社会变迁[J];清史研究;2005年02期
,本文编号:10218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10218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