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通史论文 >

泰国崛起背景下的商鞅国家间政治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9 18:35

  本文关键词:秦国崛起背景下的商鞅国家间政治思想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商鞅 政治思想 战争崛起 超越均势


【摘要】:美国著名学者小约瑟夫·奈(Joseph S.Nye)曾说“物质上的成就就会使得一种文化和意识形态具有吸引力,而军事和经济上的落后则会导致自我怀疑和认同危机”。现在是考虑以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来建构国际关系学的“中国学派”时候了。 顾名思义,商鞅的国家间政治思想研究就是研究商鞅的国际政治思想。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本文对商鞅国家间政治思想的研究是基于秦国崛起的大背景下来加以探讨的,探讨了商鞅的国家间政治思想是如何作用于秦国的崛起称霸,以及如何帮助秦国实现大一统。在这里,使用“国家间政治”这一概念纯粹是从学理的角度来看中国历史,跟我们对中国历史的传统看法并无矛盾,跟我们对“大一统”的爱国情怀亦并非矛盾。事实上,做关于商鞅的国家间政治思想研究,更多的还是为了证明中国大一统历史的合理性和必然性。 本研究以商鞅的国家间政治思想为研究对象,试图从商鞅的国家间政治思想中来寻找秦国崛起称霸何以可能。这其中也包括了对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反思与批判。本文包括导论,共有五个部分的内容,具体内容如下: 导论主要对本研究的选题意义、国内外关于春秋战国时期国家间政治思想的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的研究方法等进行了简要的阐述。 第一部分考察和分析了商鞅的国家间政治思想与秦国崛起的关系。首先分析商鞅变法的时代背景。其次分析秦国崛起的过程中,秦国在国际体系中权力变迁。最后分析和考察了商鞅的国家间政治思想如何作用于秦国崛起称霸的过程。在这部分中,本文也指出商鞅的变法思想实践并非是商鞅的革命性创新,而是很大程度上借鉴、模仿了体系中其它大国的变法经验。 第二部分详细考察和分析了商鞅国家间政治思想的内容、逻辑以及模式,是本研究的核一心内容。 第三部分探讨商鞅的国家间政治思想的效果与限度。它的效果在于使秦国能够超过战国时代的均势体系,并最终实现中国历史上首次大一统的局面;而它的局限就在于秦帝国的国家权力过于膨胀,而国内的社会权力过于萎缩,这样一来秦帝国国内权力过度失衡,导致秦帝国迅速崩溃。 第四部分是结论性认识,商鞅的国家间政治思想对创立国际关系学的“中国学派”的一点启发。
【关键词】:商鞅 政治思想 战争崛起 超越均势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K232;D092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9
  • 导论9-15
  • (一) 选题意义9-10
  • (二) 研究现状10-11
  • (三) 文章结构、研究方法及创新11-12
  • (四) 概念阐释12-13
  • (五) 需要进一步阐述的问题13-15
  • 一、商鞅与秦国崛起15-29
  • (一) 商鞅与秦孝公15-17
  • (二) 战国时代秦国的国家行为17-23
  • (三) 商鞅变法:模仿而非创新23-26
  • (四) 持续商鞅式改革引领秦国迅速崛起26-29
  • 二、商鞅的国家间政治思想29-39
  • (一) 内容29-35
  • (二) 逻辑:支配逻辑占上风35-37
  • (三) 模式:战争崛起的模式37-39
  • 三、商鞅的国家间政治思想效果与限度39-42
  • (一) 超越均势体系:大一统形成39-40
  • (二) 秦帝国崩溃:国内权力失衡40-42
  • 四、结论性认识42-43
  • 参考文献43-45
  • 致谢4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日华;;先秦国家间政治思想的研究纲领与理论建构——兼评阎学通等著《王霸天下思想及启迪》[J];当代亚太;2010年02期

2 叶自成;王日华;;中国和平发展与国际环境的理论总结:崛起国与霸权国关系的新模式[J];国际观察;2008年01期

3 许田波;;大一统对抗制衡[J];国际政治科学;2005年01期

4 韦宗友;;霸权阴影下的战略选择[J];国际政治科学;2005年04期

5 梅然;战国时代的均势政治[J];国际政治研究;2002年03期

6 叶自成;中国外交的起源——试论春秋时期周王室和诸侯国的性质[J];国际政治研究;2005年01期

7 林民旺;;规避损失与大国的过度扩张——读杰弗里·W.托利弗的《制衡风险》[J];美国研究;2007年02期

8 李春林;刘树芹;;探析《商君书》的国家间政治思想[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9 王日华;;国际体系与中国古代国家间关系研究[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9年12期

10 许田波;徐进;;构建“中国学派”必须正视历史[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0年05期



本文编号:10627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10627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126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