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通史论文 >

《淮南子》社会政治思想的几个问题

发布时间:2017-10-22 16:22

  本文关键词:《淮南子》社会政治思想的几个问题


  更多相关文章: 《淮南子》 君主 无为 社会 伦理


【摘要】:《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成书于西汉前期,是淮南王刘安与他所召集的宾客门人共同撰写的一部结构严谨、体系庞大、内容丰富的带有总括式的学术著作,书中包罗万象、容纳百家思想,重点总结先秦汉初治乱兴衰的经验教训,努力探寻自然和社会发展的规律性,目的就是为汉朝的统治者提供一套治国的理论与方案。尤其是《淮南子》积极吸收儒、法、阴阳等各家思想的精华,形成了以道家思想为指导,丰富而又复杂的社会政治与伦理思想。 本文分为四部分,运用历史学的方法,侧重于从国家的治理方面来探讨《淮南子》所包涵的丰富思想,并结合中国社会政治思想史的内容和伦理学的原理,较为全面地探析《淮南子》中的社会政治思想。 成书的背景。《淮南子》成书之时,经过统治者的一系列努力,社会经济已摆脱了汉初的凋敝而日趋繁荣;政治上,统治者奉黄老道家清静无为的政策为治国的指导思想;而宽松的文化政策为学术思想的活跃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使各家学说趋向融合;再加上刘安本人的文化素养、政治地位和淮南国特殊的文化传统,使得《淮南子》应用而生。 君主观。《淮南子》在总结前人君主观念的基础上,认真分析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建立了自己的君主观体系。围绕着“道”,以“治”为重心,主要从三个方面体现“治在道”。从社会发展和人性方面来探讨战争的起源,认为设立君主的目的应该是“禁暴讨乱”;亦强调了清静恬淡、守柔谦让的道德修养方法;同时指出了君主从道治国的实践方式。 社会政治观。这是《淮南子》为治思想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在文中亦占有很大的比重;关于社会运行的方式,主要从道、阴阳五行和四时方面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法辅仁义”的德刑观。在“道”的起源和本质上,提出以“道”为万物的本原;其社会运行思想,主要包括“法道”而行的天人思想和“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最后,提出了“上下同心,君臣辑睦”、“各安其性”的社会治理目标。 社会伦理观。是以“道”为基础,根据天道观确立了“清静自然”的人性论、“道德为本”的仁义论、“风俗为治”的教化论、“无为而治”社会政治伦理原则,涉及到了中国古代社会伦理的许多方面。其中,关于道德与仁义关系上,认为仁义、礼乐是依附于“道德”的道德行为规范;但仍肯定了仁义礼法及社会人伦道德的教化和约束功能;最后,明确构建了君主“以德养性”、“廉俭节欲”等合于“无为之性”的社会伦理秩序。 《淮南子》的社会政治思想吸收了儒、法、阴阳等各家的精华,进一步完善了“无为而治”的思想理论,使之具有某种可操作性。但是,《淮南子》社会伦理思想亦带有明显的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我们应该用辩证的、科学的态度研究它,批判地继承它的合理内容。而通过对《淮南子》社会政治思想的研究,也可以使我们对汉代学术发展的面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关键词】:《淮南子》 君主 无为 社会 伦理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K234.1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1
  • 1 引言11-14
  • 1.1 研究意义11
  • 1.2 学术界研究现状11-13
  • 1.3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13-14
  • 2 刘安所处的时代及成书背景14-17
  • 3《淮南子》的君主观17-24
  • 3.1 君主产生的缘由17-19
  • 3.1.1 由“道”而论,,君道合一17-18
  • 3.1.2 由“人”而论,立君为民18
  • 3.1.3 由“史”而论,圣王出现的途径和目的18-19
  • 3.2 君主之“德”19-21
  • 3.2.1 得道之路19-20
  • 3.2.2 成德之路20-21
  • 3.3 君主的治国之法21-24
  • 3.3.1 君主的治国原则:“无为而治”21-22
  • 3.3.2 君主治国方式:“内德外法”22-24
  • 4《淮南子》的社会治理观24-41
  • 4.1 社会运行的认识24-30
  • 4.1.1 哲学基础24-26
  • 4.1.2 社会存在的合理性26-28
  • 4.1.3 人法自然——无为28-30
  • 4.2 社会政治等级30-38
  • 4.2.1 君臣定位30-32
  • 4.2.2 臣民为治的根本32-35
  • 4.2.3 治国之本35-36
  • 4.2.4 君本的弱化36-37
  • 4.2.5 君本与民本的调和37-38
  • 4.3 社会理想38-41
  • 5 《淮南子》的社会伦理观41-50
  • 5.1 人性的认识41-43
  • 5.1.1 人性本静且与欲望相对立41-42
  • 5.1.2 人性向善42
  • 5.1.3 人性可塑42-43
  • 5.2 仁义与道德的关系43-44
  • 5.2.1 仁义是道德的产物43-44
  • 5.2.2 道德比仁义大44
  • 5.3 教化论44-47
  • 5.3.1 移风易俗45
  • 5.3.2 存异随俗45-46
  • 5.3.3 以俗化民46-47
  • 5.4 政治伦理47-50
  • 5.4.1 无为政治要求君主节欲反性47-48
  • 5.4.2 无为政治要求君主“无为”而臣“有为”48
  • 5.4.3 无为政治要求君主“因民之性制礼节”48-50
  • 6 结语50-51
  • 参考文献51-52
  • 附录: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52-53
  • 致谢5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国锋;;《淮南子》的法律思想[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2 戴黍;;《淮南子》中的“无为”及其思想史意义[J];哲学研究;2006年03期



本文编号:10791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10791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42b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