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通史论文 >

《赈豫纪略》与明朝万历年间河南荒政

发布时间:2017-10-23 12:03

  本文关键词:《赈豫纪略》与明朝万历年间河南荒政


  更多相关文章: 《赈豫纪略》 钟化民 荒政


【摘要】:明朝是我国历史上自然灾害发生非常频繁的朝代,从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南京称帝到1644年崇祯皇帝自杀殉国为止,共经历277年,传位17帝。可以说明朝的历史一定程度上就是一部抗灾史。邓拓先生在其著作《中国救荒史》中这样说:“明代共经历二百七十六年(应为二百七十七年),而灾害之烦,则竟达一千零一十次之多,是成旷古未有之记录也。”是以明朝历任统治者为了安定社会秩序,对荒政都非常重视,从太祖皇帝开始便亲自参与制定有关荒政制度和法规,其内容相当繁杂。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这些制度也得到了进一步补充和修订,使之成为中国历史上荒政制度非常健全的朝代。 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河南发生了严重的自然灾害,明朝政府委派钟化民到河南主持赈灾。钟化民到河南后,采取一系列措施在较短时间内对灾民进行救济并帮助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后清朝学者俞森根据钟化民赈灾措施撰写了《赈豫纪略》,书中对钟化民在河南赈灾采取的诸种措施和方法都进行了详细的记述。通过记载的这些荒政措施来研究明代荒政制度,对研究我国古代荒政发展史具有很大借鉴作用,而且对于当今防灾减灾也有一定参考价值和意义。 论文分为四章,内容主要为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对选择荒政作为论文题目原因、背景以及选题意义进行说明,简要回顾学术界对荒政研究现状、成果及存在的问题,最后介绍本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欲达到的目标。 第二部分,对明朝万历年间河南地区自然灾害进行阐述,介绍钟化民和《赈豫纪略》成书背景及主要内容。 第三部分,介绍万历年间河南灾荒发生时明朝政府采取的赈灾措施。首先,根据《赈豫纪略》记载内容,对钟化民在河南地区赈灾措施和方法进行详细介绍,同时结合明朝历史上荒政制度特点对这些措施进行说明;其次,对钟化民《赈豫纪略》所取得效果进行介绍;最后,结合明朝荒政制度对这些措施的局限性和弊端进行阐述。 第四部分,根据以上内容,结合明朝灾害频发和荒政制度先严后宽、前后矛盾的特点,总结钟化民河南赈灾措施及成效,归纳明朝最终因为荒政颓废而亡国的历史教训。
【关键词】:《赈豫纪略》 钟化民 荒政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K248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1 绪论10-16
  • 1.1 选题缘由及意义10-11
  • 1.1.1 选题缘由及范围界定10-11
  • 1.1.2 选题意义11
  • 1.2 学术回顾11-14
  • 1.2.1 以往研究成果11-13
  • 1.2.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13-14
  • 1.3 研究特点和方法14-16
  • 1.3.1 本文的研究特点14
  • 1.3.2 本文的研究方法14-16
  • 2 钟化民与《赈豫纪略》成书背景16-22
  • 2.1 万历年间主要灾害及危害16-18
  • 2.1.1 水灾及危害16-17
  • 2.1.2 旱灾及危害17
  • 2.1.3 雹灾及危害17-18
  • 2.1.4 瘟疫18
  • 2.2 钟化民及《赈豫纪略》成书背景18-22
  • 2.2.1 钟化民生平19
  • 2.2.2 《赈豫纪略》成书背景及主要内容19-22
  • 2.2.2.1 《赈豫纪略》成书背景20
  • 2.2.2.2 《赈豫纪略》一书主要内容20-22
  • 3 应对灾荒的措施22-48
  • 3.1 钟化民河南赈灾措施22-42
  • 3.1.1 严举劾、审户级23-24
  • 3.1.2 煮粥赈、则垂亡24-27
  • 3.1.3 恤贫宗、惠寒士27-29
  • 3.1.4 修常平、设义仓29-31
  • 3.1.5 捐钱粮、劝尚义31-32
  • 3.1.6 禁刑讼、散盗贼32-34
  • 3.1.7 医疾疫、赎饥民34-37
  • 3.1.8 送流移、分牛种37-39
  • 3.1.9 劝农桑、教礼让39-42
  • 3.2 赈灾效果42
  • 3.3 赈灾中的诸种弊端42-48
  • 3.3.1 政府财政捉襟见肘,官吏行政效率低下43-44
  • 3.3.2 吏治腐败加剧社会矛盾44-46
  • 3.3.3 管理不善影响赈灾效果46-48
  • 4 结语48-50
  • 附表 明代万历年间五大主要自然灾害统计一览表50-60
  • 参考文献60-63
  • 致谢63-64
  • 个人简历6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勇;;唐代刺史与灾荒[J];江汉论坛;2011年07期

2 胡梦飞;;明清时期徐州地区自然灾害及其社会应对[J];许昌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3 王娟;;由档案史料看晚清政府灾赈的若干变化[J];历史档案;2011年03期

4 赵晓华;;清代救灾法规的文献载体[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5 李志坚;;徐光启的农业备荒思想[J];农业考古;2011年04期

6 汪莉;;南朝江东地区的蠲免[J];江苏社会科学;2011年03期

7 李光伟;;清代田赋蠲缓研究之回顾与反思[J];历史档案;2011年03期

8 周琼;;乾隆朝“以工代赈”制度研究[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9 董强;;新世纪以来中国近代灾荒史研究述评[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10 徐栩;;评《中国灾害通史·明代卷》[J];湖南农机;2011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邵永忠;;历代荒政史籍概说[A];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第26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2 李志鸿;;试述朱熹的荒政思想和荒政实践[A];闽学与武夷山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郑二红;盛邦跃;;试析徐光启的荒政思想及其现实意义[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4 张卫明;;两江灾荒与沈葆桢防治灾荒的思想及其实践[A];沈葆桢生平与思想研究——沈葆桢巡台13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赵荣光;;饥荒与明朝政治关系试论[A];食文化: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2005食文化与食品企(产)业发展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5年

6 张兆裕;;明代荒政中的报灾与匿灾[A];明史研究论丛(第七辑)[C];2007年

7 李俊丽;;明代前期北方地区的灾荒与荒政[A];明史研究(第10辑)[C];2007年

8 宫长为;;说“丧荒”——《周礼》官联内容考辨之三[A];史海侦迹——庆祝孟世凯先生七十岁文集[C];2005年

9 郭春梅;;河东“丁戊奇荒”探研——以河东碑刻为主[A];山西区域社会史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10 罗禧;;近代黔商与社会慈善——以华之鸿为中心[A];“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荒政学研究的新视野[N];光明日报;2010年

2 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 郑南;明朝兴亡:跳不出的荒政死结[N];光明日报;2011年

3 本报记者 卢毅然 焦雯;吁天“铁泪” 多艰民生 斑斑点点洒青史[N];中国文化报;2011年

4 张兆裕;晚明富民的救荒[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5 本报记者 高昌 刘茜;重视防治灾荒的历史经验[N];中国文化报;2011年

6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倪玉平;谈清代的“荒政”[N];北京日报;2008年

7 李文海;灾难锤炼了我们民族的意志[N];人民日报;2008年

8 倪玉平;清代救灾制度之“荒政”[N];中国社会报;2008年

9 王冉冉 魏玮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中国传统救灾思想的演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10 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 李文海邋朱浒;在灾害面前挺起民族的脊梁[N];光明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亚光;周代荒政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2 高峰;北朝灾害史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3 王亚利;魏晋南北朝灾害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4 张祥稳;清代乾隆时期自然灾害与荒政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5 张高臣;光绪朝(1875-1908)灾荒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6 周全霞;清代康雍乾时期的民食安全研究[D];江南大学;2009年

7 邵侃;中国古代农业灾害防减体系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8 陈业新;灾害与两汉社会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9 卜风贤;周秦汉晋时期农业灾害和农业减灾方略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1年

10 卫崇文;先秦时期应对灾异方式中的非理性因素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鹏;《赈豫纪略》与明朝万历年间河南荒政[D];郑州大学;2011年

2 傅振宇;宋代荒政变革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樊玲;我国古代荒政的发展及荒政与财政关系的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4 张韬岚;试论清代陕南地区的荒政实施[D];复旦大学;2010年

5 逮惠娟;十九世纪九十年代顺直灾荒与荒政[D];河北师范大学;2004年

6 王志航;宋代荒政思想[D];四川师范大学;2012年

7 宋凤英;六朝荒政[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8 魏伟;宋代荒政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9 黄平芳;六朝荒政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10 奚丽芳;清乾隆朝荒政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0832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10832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d7a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