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三晋策士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25 05:15
本文关键词:《战国策》三晋策士研究
【摘要】:战国时代,礼教废弛,各诸侯国务于兼并,混战不休,战国策士正是这个波谲云诡的时代所催生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崇尚智谋,追逐势位富贵,竞相游走在各诸侯国之间,也正因此,他们在产生之初就被打上了背仁弃义、唯利是图的烙印。《战国策》正是一部记载这些权谋善变之徒言行与思想的著作,它生动地展现了这一特殊群体的生存状态,更给我们展现了那个如火一样沸腾、炽热的年代的社会风貌。 三晋策士是战国策士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是在三晋大地特定的地理与思想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地域文化对他们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本论文分析总结了三晋策士的地域分布情况和流动特点,在此基础上对三晋策士进行了分层研究,并结合实例归纳了三晋策士的论辩艺术,最后,文章探究了三晋策士的思想内核及其形成的地缘因素。具体而言,本文除绪言和结语外,分三章进行论述: 第一章主要分析三晋策士众多和晋材秦用两个重要的现象及深层次的原因。本文根据《战国策》各家注释及有关史料,按国别统计了《战国策》中所载主要策士的数量,并列表进行对比分析,其中三晋策士最多,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1)社会经济发展为三晋策士队伍的壮大奠定了基础。经济发展不仅促进了劳动力解放、社会流动人员增加,还为君主重臣笼络人才,养士、蓄士提供了经济保障。(2)社会阶层流动和政治改革亦促进了三晋策士队伍的壮大。(3)三晋地理区位与国际环境的影响。三晋特殊的地理区位及各诸侯国对外扩张的需要使三晋内外环境极为险恶,因此三晋成了合纵连横的中心,纵横活动频繁,策谋之士不断增多。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现象即“晋材秦用”,晋材流失,秦用而强,这是三晋人才流动的一个显著特点,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三晋与秦对待人才的不同态度所致;二是秦国文化的影响与其战略的需求。 第二章主要对三晋策士进行分层研究,并探讨他们论辩的艺术。主要分为三个层次:对战国整体格局或三晋局势有重大影响的杰出策士,如张仪、陈轸、张孟谈;仅为一国或一主安危谋划的普通策士,如虞卿、唐雎、楼缓;有策士风范的上层统治者。论辩艺术主要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崇尚谋略,说辩之根本;量权揣情,为说辩奠基;综合运用多种方式进行游说,如欲擒故纵,探敌用间;动之以情,论之以理;言利曰害,诈伪并起等。 第三章主要论述三晋策士的思想内核及其形成的地缘因素。其思想内核主要包括功利主义价值观及务实重变的精神特点。影响其形成的地缘因素主要有:(1)三晋长期反正统色彩浓厚,宗法观念薄弱;(2)三晋长期与戎狄等少数民族交流融合,思想观念受到很大影响;(3)法家务实重变思想的影响。
【关键词】:《战国策》 三晋 地域文化 法家思想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K231.04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绪言9-13
- 第1章 三晋多权变之士13-31
- 1.1 战国策士纵横及地域分布情况13-17
- 1.1.1 战国乱世与策士纵横13-15
- 1.1.2 战国策士地域分布情况及特点15-17
- 1.2 三晋策士众多及原因分析17-24
- 1.2.1 社会经济发展为三晋策士队伍壮大奠定了基础17-20
- 1.2.2 社会阶层流动与政治改革的促进作用20-21
- 1.2.3 三晋的地理区位与国际环境的影响21-24
- 1.3 晋材秦用现象及原因分析24-31
- 1.3.1 三晋与秦对待人才的不同态度导致晋材秦用25-27
- 1.3.2 秦国文化的影响与战略的要求27-31
- 第2章 三晋策士类分研究及其论辩艺术31-53
- 2.1 三晋策士的分层研究32-41
- 2.1.1 对战国整体格局或三晋局势有重大影响的杰出策士32-37
- 2.1.2 仅为一国或一主安危谋划的普通策士37-39
- 2.1.3 有策士风范的上层统治者39-41
- 2.2 《战国策》三晋策士论辩艺术41-53
- 2.2.1 崇尚谋略说辩之根本42-44
- 2.2.2 量权揣情为说辩奠基44-47
- 2.2.3 综合运用其他多种方式进行游说47-53
- 第3章 三晋策士的思想内核及其形成的地缘因素53-63
- 3.1 三晋策士的思想内核53-57
- 3.1.1 功利主义价值观53-55
- 3.1.2 务实重变的精神55-57
- 3.2 三晋策士思想形成的地缘因素57-63
- 3.2.1 三晋反正统色彩浓厚,宗法观念薄弱57-58
- 3.2.2 三晋长期与戎狄等少数民族的交流融合58-59
- 3.2.3 法家思想的影响59-63
- 结语63-65
- 参考文献65-69
- 致谢69-71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7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志华;三晋文化的历史特色[J];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2 翟江月;;从《战国策》看战国时期社会风气与思想倾向[J];管子学刊;2008年01期
3 张彦修;;战国侠义精神[J];管子学刊;2010年03期
4 傅剑平;纵横家道德论[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5 李元庆;晋文化内涵的基本特点[J];晋阳学刊;2002年05期
6 巩洁;;纵横家与三晋风尚[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7 赵楠;;论水性文化启发下的战国策士融通性思维[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8 陈旭;;试论战国末年的人才流动[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9 宋杰;魏在战国前期的地理特征与作战方略[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10 杨秋梅;三晋地缘政治特色之解析[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本文编号:10922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10922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