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理与富强:近代中国接受西学的两个不同路径和选择
本文关键词:公理与富强:近代中国接受西学的两个不同路径和选择
【摘要】:晚清中国人之接受西方文化,有一个从被动到主动的变化过程。这个过程通常被描述为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这样一个单线条的上升和变化过程。这个说法最早由梁启超提出,后人一直延续了这一观点。但是,实际上,近代中国人一开始接受西学就呈现出两种不同的主题、目标和需求:其一是国家的目标,其二是思想文化的目标。前者表现为对富强的追求,后者表现为对公理的追求;前者的目标是船坚炮利、国强民富,后者的目标是民主、自由和人权;前者体现在魏源的探索和观念上,后者体现在徐继畲的探索和观念上;前者的历史行为是自强运动,后者的历史行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这两个主题的自身成长和相互影响,构成了中国近现代历史演进的内在动力。
【作者单位】: 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分类号】:K203
【正文快照】: 晚清时期,西学涌入中国与中国人接收西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以1840年为起始,西方列强带着贸易、传教、殖民、探险等多种目的来到中国,给中国带来了枪炮、鸦片、宗教、知识、工业品等等。中国人对西方的这一切,经历了从一开始的拒斥到后来的被迫接受,而后主动了解,以至于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郝晏荣;;从启蒙到反启蒙——严复与“五四”新文化思想之异同[J];学术月刊;2009年09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天根;评点老子与严复对立宪的检视[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2 张晓丽;;论晚清西学书目与近代科技传播[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3 欧阳哲生;;胡适与西方近世思潮[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4 李永东;现代家族小说的“围城”叙事[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5 袁玲丽;;近代安徽高等外语教育的启蒙[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6 李建军;蒋廷黻的外交史观[J];安徽史学;2000年03期
7 高强;清末革命派尊黄现象述论[J];安徽史学;2001年04期
8 董丛林;吴汝纶医药观的文化表现及成因简论[J];安徽史学;2005年04期
9 张登德;;《富国策》著译者考释[J];安徽史学;2006年06期
10 王应宪;;清代“实事求是”学风的复兴与沉寂[J];安徽史学;2007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波;吴彤;;地方性知识视野下的洋务派的翻译出版[A];全国科学技术学暨科学学理论与学科建设2008年联合年会清华大学论文集[C];2008年
2 朱汉民;;《智育志》导言[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3 何玲;;1903年汴城会试论略[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4 杨茂庆;;福建船政学堂赴欧留学生的贡献及其经验教训[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7)——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含留学教育、教会教育等)[C];2009年
5 翁银陶;;简论严复诗论与其诗作之关系[A];福建省诗词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暨福建诗词(第十七集)[C];2007年
6 高黎平;;晚清在闽美国传教士西学翻译的兴与衰[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王晓雨;;“自由”一语探源——近代中日翻译互动之一瞥[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肖忠生;;论严复与中国近代教育[A];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诞辰150周年纪念论文集[C];2004年
9 王天根;朱从兵;;严复译著时间考析三题[A];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诞辰150周年纪念论文集[C];2004年
10 刘晓琴;;严复与晚清海军教育[A];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诞辰150周年纪念论文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玲;我国竞技体育女性参与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郑现U,
本文编号:11398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11398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