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与晚清时期来华传教士角色变化之探析
本文关键词:明末清初与晚清时期来华传教士角色变化之探析
【摘要】:基督教来华传教士对华产生较大影响是从明末清初开始的。当时传教士来华,中国正处于国力强盛之明清时期,传教士在中国的活动还受到政府的限制,活动范围有限。传教士在传教活动中主要是迎合中国人,传播科学知识,讨好皇家,结交仕人,对中国的政治参与甚少,更谈不上干涉中国内政外交。到了晚清时期,尤其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情况有了很大的变化,中国在世界各国中的地位处于弱势,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弱国无外交,传教士在中国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之前的靠科学知识来辅助传教而转向更多的领域,如教育、办报、医疗服务、参与政治活动等等。 本文以几位典型的传教士为代表,探析在明末清初与清朝晚期中国社会变化的背景下,,传教士在中国社会角色的变化,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第一章概述明末清初时期传教士来华的宗教背景及中国对基督教的态度。并以沙勿略、利玛窦和汤若望为传教士的代表人物,介绍其在中国的社会活动情况及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所扮演的角色。 第二章以晚清新教传教士来华为主要论述对象。由于世界格局发生巨大变化,尤其是鸦片战争之后,传教士在华地位逐渐提高。传教士在新的历史背景之下,社会角色发生了较大转变。由单纯的宗教传教士转变成多元化的角色,如外交官员、教育家、医生、西学的传播者等。具体列举马礼逊、伯驾和李提摩太。 第三章为全文的重点。通过前文的论述,对明末清初与晚清时期来华传教士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进行对比,展现两个阶段来华传教士的角色变化及传教士在中西文明交流中作用。 最后为文章结语部分,总结全文。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K248;K25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云;;传教士对烟台近代化发展的意义[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2 喻大华;;论晚清自由主义者的思想、实践与认识误区[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3 任云兰;熊亚平;;保守中的趋新——刘锡鸿反对修建铁路思想之再分析[J];学术研究;2009年09期
4 苑朋欣;;晚清时期的农业变革及现实启示[J];中国农学通报;2011年08期
5 付建舟;田素云;;《浙江潮》与晚清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J];中州学刊;2011年04期
6 吴润凯;;柏格理:“化中国”与“中国化”[J];书屋;2006年09期
7 郭常英;张秀丽;;晚清时期英国在华租借地历史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史学月刊;2007年02期
8 黄小用;仉慧卿;;晚清驻外公使地理分布探析:以广东为例[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9 吴雪珍;;晚清儿童文学翻译刍议[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10 金晶;;晚清华侨政策研究综述[J];八桂侨刊;2007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Antonnia Mary Finnane;;危机地带的来信:晚清时期在海门和崇明的耶稣会教士的信函研究(英文)[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危机与转机——对现实问题的历史反思”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9年
2 夏春涛;;从《青县村图》看晚清时期的华北村落[A];华北乡村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3 李滨;;浅析清末来华传教士对报刊角色的中国化阐述[A];新闻学论集(第24辑)[C];2010年
4 张绪武;;继承与开拓[A];热爱祖国 振兴中华[C];2007年
5 王飚;;传教士文化与中国文学近代化变革的起步[A];山东近代文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朱玖琳;;德国传教士花之安与中西文化交流[A];近代中国(第六辑)[C];1996年
7 王飚;;传教士文化与中国文学近代化变革的起步[A];中国近代文学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翻译文学与中国文学近代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于作敏;;略论近世西方来华传教士的儒学观[A];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集之七——中国近现代史及史料研究[C];2007年
9 李金强;;严复与基督教——以《支那教案论》译著为个案的探讨[A];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诞辰150周年纪念论文集[C];2004年
10 褚宸舸;;晚清时期西北地区的烟毒及禁政[A];第二届中国古代毒物学史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卫民 平卫东;南丰白舍镇发现晚清时期壁画[N];抚州日报;2010年
2 张德明;从李提摩太看近代来华传教士[N];团结报;2011年
3 唐浩明;晚清时期的天下第一奏折[N];中国文化报;2004年
4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张昭军;程朱理学在晚清的“复兴”[N];光明日报;2007年
5 通讯员 李秉钧 廖永恒;永兴发现清代禁止乱采乱挖石碑[N];郴州日报;2010年
6 侯杨方;屡毁屡兴的北堂[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
7 黄桂华;早期火花牡丹为稀[N];中国商报;2006年
8 雷晴波;清代陕西《兴平报》[N];中国商报;2003年
9 ;英语授课还是汉学授课?[N];中国教育报;2007年
10 朱平;华亭县雷家沟发现百年老宅[N];平凉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再华;晚清时期的文学与经学[D];复旦大学;2003年
2 董说平;晚清时期日文史书在中国的翻译与传播[D];北京师范大学;2004年
3 马占军;晚清时期圣母圣心会在西北的传教(1873-1911)[D];暨南大学;2005年
4 毛立坤;晚清时期香港对中国的转口贸易(1869—1911)[D];复旦大学;2006年
5 吴国荣;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研究(1866年-1911年)[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6 吴巍巍;真实与扭曲[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7 张_g;晚清时期圣母圣心会在内蒙古地区传教活动研究(1865-1911)[D];暨南大学;2006年
8 黄鸿山;中国近代慈善事业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9 颜小华;美北长老会在华南的活动研究(1837-1899)[D];暨南大学;2006年
10 孔陈焱;卫三畏与美国早期汉学的发端[D];浙江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龚颖;明末清初与晚清时期来华传教士角色变化之探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2年
2 王灿;晚清时期西方科技在华传播研究[D];广西大学;2011年
3 周晓玲;近代来华传教士报刊与中国女性观念启蒙[D];辽宁大学;2011年
4 庞玲;《小孩月报》与晚清儿童观念变迁考论(1875-1881)[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孔英;晚清时期河南东南部社会治安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薄芳珍;晚清译著《测候丛谈》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7 王淼;从大烟鬼到传教人[D];山东大学;2010年
8 裴丹青;从《点石斋画报》看晚清社会文化的变迁[D];河南大学;2005年
9 邓云;来华传教士与近代烟台社会变迁[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10 李卓华;晚清时期美国对华政策研究(1840-1911)[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1457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11457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