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通史论文 >

论成都平原远古文明的滥觞与发展

发布时间:2017-11-20 23:20

  本文关键词:论成都平原远古文明的滥觞与发展


  更多相关文章: 成都平原 地理 远古文明 古蜀族 古巴族 治水


【摘要】:远古时期成都平原的地理形态与气候的变迁对成都平原远古文明的兴起、发展与消亡,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早期成都平原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历史遗存的考证与分析,对研究这一地区的远古宗教文化与社会生产活动提供了真实的实物资料。这对长期以来缺乏文字研究资料的古蜀地区历史研究有着巨大意义。
【作者单位】: 四川师范大学;四川省高校师资培训中心;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旅游学院;
【基金】:四川师范大学校科研基金资助课题“从考古文化学视角审视成都平原形成与古巴蜀文化间关系”(09msw03)结题成果
【分类号】:K207
【正文快照】: 成都平原远古文明的研究由于文字资料的缺乏,一直让古巴蜀文明处于一种雾中看花的尴尬境地。近现代以来成都平原地区出土了大量带有古蜀与古巴蜀时期文化特征的文物,这充分地肯定了古蜀与古巴蜀时期成都平原远古文明的存在与辉煌。如果说三星堆的文物出土,展现了古蜀时期宗教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张兰生;;我国晚更新世最后冰期气候复原[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0年01期

2 范仲远;;论成都平原地理形态对古蜀移民文化雏形的影响[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3 范仲远;试探秦兵马俑的成因[J];文博;1994年05期

4 王绍武;2200-2000BC的气候突变与古文明的衰落[J];自然科学进展;2005年09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志华;郑祯诚;;巴蜀时期古愱国源流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2 程文徽;;汉中羌族文化——傩文化及其现状与保护[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1期

3 李明融;;北川现代羌族建筑的发展策略——北川地区灾后重建的思考[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年05期

4 潘定武;;文翁二题[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5 薛宗保;薛德炳;;茶史研究相关史料诠释[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8期

6 许凌虹;《说文》“玉”部字与古代玉文化[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7 周尚哲;冰期夏季降温和年降温关系的初步研究[J];冰川冻土;1988年02期

8 李吉均;中国第四纪冰川研究新进展[J];冰川冻土;1988年03期

9 杨钊;;杨慎张佳胤交游考[J];北方论丛;2008年02期

10 赵常兴;安鲁;;秦汉时期北人南迁及其经济效应分析[J];北方论丛;2008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倩描;;论古代四川文化的兴衰[A];中华文明的历史与未来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魏学峰;;四川汉代画像砖的艺术价值论[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程龙刚;;盐与中国上古文化——立足于三峡地区盐资源与巴文化关系的考察[A];盐文化研究论丛(第一辑)[C];2005年

4 侯虹;;西蜀经济圈的形成与发展——以秦汉时代为中心的讨论[A];盐文化研究论丛(第一辑)[C];2005年

5 吉成名;;汉代食盐产地研究[A];盐文化研究论丛(第二辑)[C];2007年

6 刘卫国;;渝东盐业与三峡文化[A];盐文化研究论丛(第二辑)[C];2007年

7 高崇文;;从考古发现谈战国时期秦楚关系[A];秦俑博物馆开馆三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秦俑学第七届年会会议论文(会议用)[C];2009年

8 陶红;;独立生成与相互融合——民族文化融会中巴蜀蚕桑文化符号构成探悉[A];和谐共生:2007年全国博士生(教育类)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9 毛曦;;从考古发现看杜宇时期蜀国城市的发展[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C];2004年

10 彭邦本;;先秦汉水上游与峡江地区的交通试探[A];史海侦迹——庆祝孟世凯先生七十岁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栋;神话与历史:大禹传说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冯棣;巴蜀摩崖建筑文化环境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3 赵心愚;纳西族与藏族历史关系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4 齐柏平;鄂西土家族丧葬仪式音乐的文化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03年

5 曾超;巴人尚武精神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6 郭善兵;汉唐皇帝宗庙制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李锐;孔孟之间“性”论研究[D];清华大学;2005年

8 张应二;诸葛亮军事活动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9 于孟洲;峡江地区夏商时期考古学文化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10 任德胜;论自然灾害对中东文明发展的影响[D];西北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辛艳;《蜀王本纪》与《华阳国志·蜀志》比较研究[D];四川社会科学院;2010年

2 陈渊;巴渝地区合院民居及其防御特色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3 郭继艳;川滇地区石棺葬的区域类型[D];四川大学;2002年

4 杨柳;巴文化与三峡旅游[D];四川师范大学;2005年

5 曾穷石;汉藏边缘的土司政治[D];四川大学;2005年

6 符曦;四川阿坝州羌族藏族石砌民居室内空间与装饰特色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7 王雅荣;“猴s兦栏尽惫适碌脑戳骷把荼鋄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8 张剑涛;试论重庆地区晚期巴文化及其消亡过程[D];重庆师范大学;2005年

9 刘耐冬;先秦秦汉时期金银工艺及金银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10 刘海明;陇南山区小城镇空间结构形态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本兴;青藏高原第四纪冰川研究的新进展[J];冰川冻土;1980年02期

2 李勇;黎兵;Steffen D;DensmoreAL;RichardsonNJ;周荣军;Ellis M A;张毅;;青藏高原东缘晚新生代成都盆地物源分析与水系演化[J];沉积学报;2006年03期

3 施雅风,谢自楚;中国现代冰川的基本特征[J];地理学报;1964年03期

4 邓辉;全新世大暖期燕北地区人地关系的演变[J];地理学报;1997年01期

5 吴文祥,刘东生;4000aB.P.前后降温事件与中华文明的诞生[J];第四纪研究;2001年05期

6 王绍武,谢志辉;千年尺度气候变率的研究[J];地学前缘;2002年01期

7 吴文祥,刘东生;5500aBP气候事件在三大文明古国古文明和古文化演化中的作用[J];地学前缘;2002年01期

8 张兰生,方修琦,任国玉,索秀芬;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环境演变[J];地学前缘;1997年Z1期

9 刘金陵,叶萍宜;上海、浙江某些地区第四纪孢粉组合及其在地层和古气候上的意义[J];古生物学报;1977年01期

10 许靖华;太阳、气候、饥荒与民族大迁移[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1998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扶永发;古代神州何处寻[J];文史杂志;1993年05期

2 李得贤;夏禹传说与大夏地理[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3年04期

3 林向;蜀与夏──从考古新发现看蜀与夏的关系[J];中华文化论坛;1998年04期

4 王芳;浅述二十六史之地理志[J];中国地名;2001年03期

5 徐日辉;论中国封建社会与地理环境之关系[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1990年02期

6 竺可桢;;为什么中国古代没有产生自然科学[J];历史教学问题;2006年02期

7 黄圭;唐代地理学热的兴起与《元和郡县图志》[J];文史杂志;1992年03期

8 王记录;《中华二千年史》的特色与邓之诚的史学思想[J];兰州学刊;1997年04期

9 陈英;对比研究彝汉古文化的启示[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2期

10 张勇;史家绝唱——司马迁[J];西部大开发;2002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谭徐明;;古代区域水神崇拜及其社会学价值——以都江堰水利区为例[A];首届中国水文化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9年

2 谢兴鹏;;漫谈姜炎文化·巴蜀文化·夏禹文化[A];炎帝·姜炎文化与和谐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内容简介[A];“东亚汉文化圈与中国关系”国际学术会议暨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马强;;论早期汉水上游与渭水流域的关系及意义[A];炎帝与汉民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肃易;成都平原开创纵目时代[N];成都日报;2005年

2 李学勤 江林昌;考古发现与中华古文明研究[N];浙江日报;2002年

3 阮希波;炎黄发祥地在云南[N];云南经济日报;2003年

4 韩星;“和”与中华文明的发展[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5 乔治忠;系史于地 史地融汇[N];光明日报;2001年

6 苏秋罗;淮阳太昊陵[N];河南日报;2004年

7 罗佳;传统地理观念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N];吉林日报;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邢心;《海经》考[D];山东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2088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12088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74b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