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朱熹的《大学》研究
本文关键词:论朱熹的《大学》研究
【摘要】:朱熹的《大学》研究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影响了明清时期的文化教育。学界对朱熹《大学》研究的看法不一致。本文认为,朱熹的《大学》研究反映着朱熹对其所处时代的社会、政治、民族矛盾的基本看法与解决方案。因此,对朱熹《大学》研究的讨论,也应当与当时的社会发展相互联系起来。 南宋社会面临着政治与民族的双重危机。士大夫阶层崛起于宋代,通过科举考试而参与政治,代表着由学术而治道的进身路径,《大学》作为先秦时期的人生哲学、政治哲学著作,要求从诚意正心开始努力,最终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其内容与宋代士大夫的诉求相应,被宋代士大夫奉为经典。朱熹出身于士大夫家庭,他对《大学》的研究过程,也按照士大夫的观点展开,试图对挽回当时局面有所帮助。 朱熹的《大学》研究以理学人性论为保证,确立了学习《大学》的主体与《大学》教育的可能性。朱熹通过格物致知论保证了知识的可靠,这一知识并不是自然科学知识,而是关于封建伦理道德的仁义礼智等知识,朱熹要求人们通过“诚意正心”实现对道德理念的自觉实践。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朱熹在《大学》中设定的最终目标,这一要求与儒家“推己及人”的要求相关,是朱熹的政治理想,朱熹设置了一种理想的政治秩序,作为实现政治理想的保证,强调了人的道德对于政治的重要作用。朱熹的《大学》研究显示了一种将道德观念普遍化成为一般规律,然后又将此一般规律贯穿到政治实践中去的思想过程。朱熹的《大学》研究的视野,受到了士大夫阶层政治地位上升的影响。士大夫作为由学术而通治道的阶层,通过知识参与政治的基本性格已经确定。随着南宋士大夫地位的进一步上升,探讨可靠的知识,归纳普遍的政治原理,并以此规范君、臣、民的行为,成为当时士大夫的要求,通过这一方式挽救南宋危机,是朱熹《大学》研究的主要着眼点,所以他通过理学思想的阐述,反复论证了士大夫获得理的知识、践履合乎理的要求的政治原则。朱熹《大学》研究的视野是自上而下的,虽然提出了独立于皇权之外的《大学》准则作为政治原则,但是这一观点并未注意到士大夫对皇权的依赖性,因而难以提出有效改革政治的方法,只能寄希望于皇帝的个人修养。他的理论在后世被统治者所利用,影响了更多知识分子的观点,使他们成了为统治者服务的工具,背离了朱熹《大学》研究的初衷。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K245;B222.1;B244.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宏;;宋明理学家对《大学》主旨定位之差异[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2 李方泽;;朱熹对《大学》主旨的改造和诠释[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3 彭启福;;朱熹的知识论诠释学和陆九渊的实践论诠释学[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4 曾军;;“四书之《大学》《中庸》,非《礼记》之《大学》《中庸》”考释[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5 章启辉;王夫之与程朱陆王格致论比较[J];船山学刊;2002年04期
6 徐德明;《四书章句集注》版本考略[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4期
7 朱汉民;儒家人文信仰的完成——朱熹《四书集注》的思想信仰分析[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8 周光庆;朱熹《四书》解释方法论[J];孔子研究;2000年06期
9 王建宏;;论王阳明对朱熹《大学》的心学化诠释[J];理论导刊;2009年04期
10 杜保瑞;;对牟宗三诠释朱熹以《大学》为规模的方法论反省[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章启辉;王夫之的《四书》研究及其早期启蒙思想[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2 王广;“理一分殊”理念下的朱熹哲学[D];山东大学;2005年
3 尉利工;朱子经典诠释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周春健;元代四书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5 张勇;朱熹理学思想的形成与演变[D];西北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金建州;《大学》研究考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2215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12215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