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人入室”:民国史坛对域外汉学的回应
本文关键词:“他人入室”:民国史坛对域外汉学的回应
【摘要】:20世纪以来,欧美、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历史文化,因方法科学、新史料的挖掘利用、多种语言的应用,在汉学研究方面进步迅速,无形中给中国史学界造成巨大的压力。胡适、陈垣、陈寅恪、傅斯年诸氏苦心经营,激发民族主义,欲把汉学中心夺回中国,把原本属于负面的包袱转化为正面、积极的动力,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民国史坛繁盛的局面。民国史学的发展,尤其在中国古史、中西交通史、蒙元史、语言学等领域,均受域外汉学的影响。当时国内学界虽然弥漫着与国外汉学争胜的气氛,但对海外汉学大体持一种谨慎的理性态度,既不盲目推崇,也不一概否定。然而,主流学界一再强调取法域外汉学,毕竟在客观上助长了挟洋自重和格义附会的流弊,此一恶习不仅至今不衰,反而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可谓对中国史坛最大的挑战。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青年项目(11YJC770025)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K207.8;K258
【正文快照】: 近代中西力量对比悬殊,政治、经济领域自不必论,即使国人研究的自家学问,亦受到多方面的挑战。19世纪以来,法国汉学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汉学大师辈出,而东邻日本亦不甘示弱,步武法人之后,不论是西人擅长的“四裔之学”还是“禹内之学”,均硕果累累。反观中国,事事不如人,学术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桑兵;;中西文化关系的隐与显[J];广东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曦;殷开;;饱濡铅泪记桑田——陈寅恪与胡适眼中的“台湾民主国”[J];安徽史学;2006年03期
2 郭素红;;明人作伪现象析论[J];安徽史学;2008年05期
3 刘金柱;题壁与唐宋寺院文化[J];北方论丛;2004年02期
4 关四平;;独立人格的写照,睿智思考的结晶——《何满子学术论文集》给学人的启迪[J];北方论丛;2005年06期
5 时世平;;《诗经》异文训诂研究的回顾与前瞻[J];北方论丛;2006年01期
6 杨翔宇;;朱次琦“四行五学”说探赜[J];北方论丛;2006年05期
7 曹景年;;陈寅恪儒学观之思想理路透视[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8 李怡;唐代士人服饰文化解析[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9 李艳玲;;民族融合在唐宋文化转型过程中的作用[J];沧桑;2009年02期
10 黄守愚;;陈寅恪与屈原之楚骚精神[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冯培红;;敦煌本《国忌行香文》及相关问题[A];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四编[C];2009年
2 李乾耀;;《论语》与《儕子》中的孔子——“为学”与“为道”的两种思想[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六辑)[C];2009年
3 黎志刚;;中国近代史若干问题之思考——再访刘广京先生[A];近代中国(第九辑)[C];1999年
4 陈绛;;《落花》诗所见陈宝琛的晚年心迹[A];近代中国(第十二辑)[C];2002年
5 施建雄;;超越考据的视野:钱大昕的制度阐释与历史评论[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6 郑师渠;;近代史教材的编撰与近代史研究的“范式之争”[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晨;盛宣怀近代化思想与官督商办模式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李来容;院士制度与民国学术[D];南开大学;2010年
3 佟大群;清代文献辨伪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尹勇;隋唐五代内迁蕃胡族源考异[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5 常倩;商周至魏晋南北朝羌人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彭春凌;儒教转型与文化新命[D];北京大学;2011年
7 朱维;王国维文学批评的接受史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王和君;胡宏伦理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9 傅绍磊;唐代后期政治与士风文风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10 咸晓婷;中唐儒学变革与古文运动嬗递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匡和;《傅与砺诗集》校注[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微霞;叶嘉莹词学理论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3 陈芳;宋代儿童诗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4 吴昊;《齐民要术》所见公元六世纪中国北方社会食事生活[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5 王飞娜;唐代祖孙父子同名现象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6 任永亮;钱穆的中国史观[D];西北大学;2011年
7 张弛;上海石库门民居装饰纹样的艺术探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李坤;唐“建中之乱”前期河朔战场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杨栩;唐风建筑的外观色彩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1年
10 姚春华;段成式《酉阳杂俎》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桑兵;;近代“中国哲学”发源[J];学术研究;2010年11期
2 桑兵;;华洋变形的不同世界——栏目解说[J];学术研究;2011年03期
3 桑兵;;求其是与求其古:傅斯年《性命古训辨证》的方法启示[J];中国文化;2009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哈尔克;胡适批评陈寅恪[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0年03期
2 刘克敌;略论陈寅恪对新文化运动的态度与意见[J];文艺理论研究;1997年06期
3 杨天石;;跋胡适、陈寅恪墨迹[J];中国文化;1991年01期
4 黄艾仁;胡适与陈寅恪的“特殊情怀”[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5期
5 陈元;;1949:历史名人的走与留[J];领导文萃;2006年03期
6 鲁;;民国史上“七大奇事”之一[J];教师博览;1994年09期
7 徐重庆;《胡适的日记》中的鲁迅[J];鲁迅研究月刊;1987年10期
8 闵良臣;“为胡适说话”的限度[J];文学自由谈;2004年01期
9 孙郁;周作人谈胡适[J];鲁迅研究月刊;2002年01期
10 季羡林;;站在胡适之先生墓前[J];当代学生;2010年1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建民;;重史求实、新旧兼容的学术原则与治学方法——从钱钟书对胡适和周作人的批评及对文言与白话的评说谈起[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2 柳芳;;胡适和民国时期的大学体制改革[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3 张海晏;;杜威的历史方法及胡适对它的诠释与应用[A];西方思想在近代中国[C];2005年
4 黄书光;;试析胡适“文学革命”对国语教育的影响[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5 陈鸿祥;;《王道诗话》若干相关史实之辨正[A];瞿秋白研究文丛(第一辑)[C];2007年
6 姜建;;瞿秋白、鲁迅与胡适的一次交锋[A];瞿秋白的历史功绩——瞿秋白英勇就义70周年纪念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李丕洋;;评胡适的真理观[A];中国现代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杨国荣;;胡适与文学革命[A];时代与思潮(2)——中西文化冲撞[C];1989年
9 蒋小波;;“道问学”与“尊德性”——胡适派学人与现代新儒家的“汉宋之争”[A];2008年台湾文学现代性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陈道德;;胡适的科学方法简析[A];1995年逻辑研究专辑[C];199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丹荷;同机逃离的文化保守者陈寅恪与自由主义者胡适[N];中华读书报;2009年
2 杜德机;胡适与钱锺书[N];东方早报;2010年
3 记者 王胡;法国汉学家弗朗索瓦·于连获阿伦特奖[N];中华读书报;2010年
4 世界宗教所 黄陵渝;以色列的著名汉学家(续)[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5 陈明远;胡适的经济生活[N];南方周末;2004年
6 陈平原;“大家”与“全集”[N];中华读书报;2003年
7 陈平原;视野·心态·精神[N];南方周末;2007年
8 世界宗教所 黄陵渝;以色列的著名汉学家[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9 伍立杨;两本胡适传[N];中国经济时报;2002年
10 余岸竹;胡适先生掠影[N];团结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丽耘;中英文学交流语境中的汉学家大卫·霍克思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2 杨国良;输出与输入[D];复旦大学;2003年
3 李小玲;论胡适文学观中的民俗理念[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董恩强;新考据学派:学术与思想(1919—1949)[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5 万宇;中国现代学人论学书信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6 王绍祥;西方汉学界的“公敌”——英国汉学家翟理斯(1845—1935)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7 刘岩;重读胡适[D];山东大学;2005年
8 岳峰;架设东西方的桥梁——英国汉学家理雅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9 冯若春;“他者”的眼光——论北美汉学家关于“诗言志”、“言意关系”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10 金林祥;民国西医高等教育研究(1912-1949)[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凌;从“人”的解放看鲁迅与胡适的内在精神联系[D];河北大学;2003年
2 刘恩贤;胡适的中国文学观[D];青岛大学;2004年
3 李霞玲;胡适的科学文化观[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4 王利民;论胡适的实用主义方法论[D];湘潭大学;2002年
5 唐亚军;胡适人权法治思想及其当代价值[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6 谢江平;胡适实用主义在中国的影响[D];贵州师范大学;2002年
7 顾小燕;翻译家胡适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8 余敏;胡适思想矛盾的表现与解读[D];湘潭大学;2004年
9 胡琴娥;胡适实验主义方法再研究[D];安徽大学;2004年
10 赵卫东;胡适白话文学理论的现代语言学阐释[D];吉林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2403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12403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