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都城变迁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01 15:15
本文关键词:韩都城变迁研究
【摘要】:都城是一个国家历史的缩影,都城的变迁也是一个国家历史背景、社会环境、政治生活、发展战略等出现重大变化的有力反映。研究都城的变迁,有助于我们深刻的了解都城及其变迁在国家兴亡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文系统的论述了韩迁都的过程和路线,并对迁都的背景、时间、原因以及影响和意义等作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另对韩国是否迁都宜阳、阳翟,何时迁都宜阳、阳翟这一历史争议问题作了认真考辩。综合韩的发展战略和考古材料,得出了韩国在三家分晋后依次迁都宜阳、阳翟、新郑的结论。同时,对于韩国迁都新郑后是否又迁都阳翟这一历史悬案也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战国末年,面对秦兵的凌厉攻势,为避其锋芒保存实力,韩王安可能迁都阳翟,但时间不会太长。 在涉及历史文献中关于韩国迁都记载的混乱和矛盾问题时,综合分析各方家之言,结合当时的列国形势和韩国的发展战略,对文献记载的混乱现象给予了全新解读:韩国迁都宜阳和阳翟的时候,平阳作为政治中心在继续使用。换言之,韩国在保持平阳都城地位的同时,迁都宜阳和阳翟,以此来服务灭郑的军事战争。宜阳和阳翟是具有浓厚军事色彩的临时性都城,带有战时陪都的性质。 此外,对韩都宜阳、阳翟和新郑进行了比较研究。通过比较分析,认识到这三大都城在选址、宫城和宫殿区以及防御设施与体系的营建、陵区的规划等方面有着明显的相似性;同时,受不同历史条件的影响,也表现出了很大的差异性,比如都城性质、城郭布局、破郑风水等。并且还分析了历史背景在都城建制上的反映。尤为重要的是,涉及韩都的城郭布局时,较为大胆的提出“新郑韩城初步具备‘三城制’格局”的新观点,这把中国古代都城“三城制”规划格局的出现时间提早到了战国时期,比北魏洛阳城“三城制”布局早800多年。 同时,也分析了韩国迁都中原的历史作用。迁都中原地区既让韩国获得了发展的巨大优势,也给韩国带来了消极影响,使韩国夹于四周强邻之间,陷入四战之地,为其最先灭亡埋下了隐患。 最后,总结了韩都城变迁的特点:主动性和进取性,灵活性和策略性,典型性和代表性。韩都城在建制上有自己独特的设计理念:因地制宜,开拓创新和强化防御。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K23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景;韩国都城迁徙考[J];大同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8年04期
2 郑杰祥;;郑韩故城在中国都城发展史上的地位[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3 李德保;;郑韩故城制骨遗址的发掘[J];华夏考古;1990年02期
4 刘庆柱;;中国古代都城遗址布局形制的考古发现所反映的社会形态变化研究[J];考古学报;2006年03期
5 王阿敏,李丽静;年代、规模、数量超过秦陵兵马俑 河南发现春秋郑国车马坑群[J];w挛胖芸,
本文编号:12415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12415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