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的绿洲保障体系
本文关键词:丝绸之路的绿洲保障体系
【摘要】:丝绸之路的开通和畅通离不开众多绿洲城邦的支撑,这两者是点和线的关系。绿洲城邦是通过其各种功能来实现对丝绸之路的保障。驿站要确保丝路上的人流和物流能不断前进。要保障路的贯通,首先要保城安民,必须在绿洲设置军政机构和沿途军事设施,以及有一定规模的驻军。大量驻进军政人员,首先要考虑吃饭问题,只有在土肥水足的绿洲建立屯田基地才能满足这个要求。交通运输、军事建设和屯田,推动了商业集市的形成,从而产生巨大利润,反过来为交通、国防、屯田提供保障。绿洲驿传、城堡驻军、绿洲屯田、绿洲集市,环环紧扣,全链驱动,保障了丝绸之路千百年来的通行。
【作者单位】: 新疆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科学学院;
【分类号】:K207
【正文快照】: 一、负水担粮万里漫漫丝绸之路,沿着亚欧大陆中部的干旱地带,从东向西延伸,从我国的河西走廊,经过准噶尔、塔里木、吐鲁番—哈密3大盆地,攀越帕米尔高原(葱岭)、天山山地,抵达中亚的锡尔河和阿姆河两河流域,直到西南亚的伊朗高原、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和小亚细亚半岛。丝绸之路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牛廷伟;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变迁的历史考察[J];固原师专学报;2005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贺洪燕,张旭亮,王晓峰;新疆自然资源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4年05期
2 陆水林;乾隆时期巴尔蒂斯坦(小西藏)与清朝关系初探[J];中国藏学;2004年01期
3 单芳;;论敦煌说唱文学的叙事艺术[J];敦煌研究;2005年06期
4 李艳红,楚新正,金海龙;乌鲁木齐绿洲城市旅游形象设计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年04期
5 徐素宁,杨景春,李有利;近50a来玛纳斯河流量变化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年06期
6 杜宏茹,刘毅;我国干旱区绿洲城市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5年02期
7 薛忠歧;龚斌;万力;胡伏生;;黑河下游额济纳绿洲变化规律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地学前缘;2006年01期
8 温小浩,李保生,李森,欧先交,姚春霞,罗开利,曾兰华;2.5 ka BP以来额济纳绿洲沙丘的粒度特征及其反映的沉积过程[J];地质学报;2005年05期
9 刘镇清;China和Cathay词源考证[J];福建外语;2000年03期
10 李新琪,海热提·涂尔逊;新疆农业大开发战略与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干旱区地理;200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汪新红;汪焱;;新疆区域开发环境影响评价浅析[A];200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卷)[C];2007年
2 蔡伟堂;;佛教造像——敦煌佛教造像的君权意识[A];丝绸之路民族古文字与文化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新中;远古西亚与旧大陆整体性研究[D];西北大学;2001年
2 谢丽;绿洲农业开发与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的历史嬗变[D];南京农业大学;2001年
3 艾娣雅·买买提;文化与自然:维吾尔传统生态伦理研究[D];新疆大学;2003年
4 阚耀平;清代天山北路人口迁移与区域开发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5 师庆东;基于FVC指数对1982~2000年中国西部干旱区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特征分析[D];南京气象学院;2004年
6 张凤华;玛纳斯河流域绿洲农业生态系统演替及可持续发展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7 董智;乌兰布和沙漠绿洲农田沙害及其控制机理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4年
8 刘新平;新疆绿洲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4年
9 姜智红;论文明的多样性[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10 朱大星;敦煌本《老子》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舒强;历史时期以来南疆地区的气候环境演化与人地关系研究[D];新疆大学;2001年
2 朱宏斌;战国秦汉时期中外农业科技文化交流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1年
3 田庆锋;钦察汗国与蒙古元朝时期之中西交通[D];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
4 王振锡;天山北坡森林景观特征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03年
5 袁榴艳;新疆绿洲发生发展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年
6 赵雪亮;生态视野:西北干热气候区生土聚落发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4年
7 张素红;绿洲城市景观空间格局与城市生态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04年
8 贺洪燕;新疆煤炭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初步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04年
9 李新萍;新疆不同地区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度的时空分析[D];新疆大学;2004年
10 臧俊梅;新疆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分析及其对策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原华荣;论西北的环境与移民[J];经济地理;1985年03期
2 范勇;试论我国历史时期人口分布变迁的原因[J];人口研究;1988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鲁西奇;;中国历史发展的五条区域性道路[J];学术月刊;2011年02期
2 廖肇羽;;贯古通今 臂指相连——西域文明视野下的民汉文化大融合[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3 杨岗;;先秦以至秦汉的薰香习俗文化[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纪宗安;孟宪军;;丝绸之路在中亚北部地区的发展与作用[A];“丝绸之路与文明的对话”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6年
2 鲍典章;;试论洛阳在丝绸之路中的重要地位[A];中国古都研究(第二十辑)——中国古都学会2003年年会暨纪念太原建成2500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3 王欣;;丝绸之路与古代东西文明交往[A];中外关系史论文集第17辑——“草原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刘永连;;从丝绸文化传播看丝绸之路上的文化回流[A];“丝绸之路与文明的对话”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6年
5 孙培良;;斯基泰贸易之路和古代中亚的传说[A];中外关系史论丛(第一辑)[C];1981年
6 史念海;;中国古都学刍议[A];中国古都研究(第三辑)——中国古都学会第三届年会论文集[C];1985年
7 孙毓棠;;前言[A];中外关系史论丛(第一辑)[C];1981年
8 孙宏开;;丝绸之路上的语言接触和文化扩散[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多元文明冲突与融合中语言的认同与流变”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7年
9 苏智良;;中国古代的鸦片与罂粟种植[A];第一届中国古代毒物学史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10 于沛;;中欧文化交汇和当代中国的文化选择[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文明的演进:近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历史经验”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晓玲;2009年丝绸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银川召开[N];中国文物报;2009年
2 杨建民;行走在古往今来的丝绸之路上[N];中华读书报;2011年
3 田卫疆;探索中西文化交流史的学术长卷[N];光明日报;2009年
4 单之蔷;丝绸之路能更名吗?[N];中国财经报;2003年
5 王秀琼邋苑坚;南丝路有长达千年历史难以考察[N];西部时报;2007年
6 清华大学历史系 张国刚;丝绸之路与中华文明的西传[N];光明日报;2008年
7 葛剑雄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提供;从天下到世界[N];健康报;2010年
8 蓝墨水;商都:古蜀成都文化标识[N];成都日报;2005年
9 何端中;张骞出使西域和丝绸之路[N];酒泉日报;2005年
10 王景超 泽州县柳树口教学区教师;浅谈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文化内涵[N];太行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马瑞江;从多元到一体的动因与机制[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2 李智君;边塞农牧文化的历史互动与地域分野[D];复旦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曹寅;丝绸之路与古代中国犹太人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1年
2 艾少伟;伊朗伊斯兰文化与中伊文化交流[D];西南大学;2006年
3 杨友谊;明以前中西交流中的葡萄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4 康蕾;环境史视角下的西域贡狮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5 张玉清;论丹东丝绸在东方丝路交往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D];延边大学;2010年
6 宋家乐;论川藏边茶马古道上的城镇[D];西藏民族学院;2011年
,本文编号:12423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12423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