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贤堂研究(1894-1927)
发布时间:2017-12-30 15:01
本文关键词:尚贤堂研究(1894-1927) 出处:《复旦大学》2013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尚贤堂 李佳白 中西文化交流 传教士 宗教对话
【摘要】:尚贤堂为传教士李佳白创办的文化机构,成立于1894年,以“联络中外、调和各教”为宗旨,其会员来自政、商、学各界,遍及中、美、英、日、德各国,成为近代中国社会敦睦华洋关系、调解文化冲突、开展中西文明对话的重要场所。本文以此为研究对象,试图通过对机构宗旨、章程、组织架构以及不同群体活动情况的论述,追索个人、群体与社会、文化、政治之间的多层网络,解读中西文化在大面积接触后的情态,考察中外士人如何探寻出一条和谐共处的路径。 全文除绪论、结论外,共分四章,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从1894年至1927年的三十余年间,从最初的“上层社会布道会”转向超越宗教派别的文化团体,尚贤堂机构的变化轨迹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城市变迁、思想与文化变迁无法分割。本章主要考察尚贤堂的创办缘起及发展历程,同时结合李佳白传教生涯、传教方式、策略一并进行讨论。 第二章引导中西之间“互换智识”是尚贤堂的宗旨之一,为此机构设有学校、演说会、商务研究会、学务研究会、教务研究会和华品陈列所,这些分支机构如何开展活动成为我们考察中西文化交流传播的重要视角。本章主要对“以传播西学知识、融汇中西文化”为旨归的交流活动进行梳理,考察中西文化交流的路径和方式以及中外之间如何寻求可对话的平台和基础。 第三章1902年开始,尚贤堂迅速成为联络中外关系的社交平台。本章主要考察尚贤堂作为上海社会著名的公共空间由构建到消失的整个过程,通过对中外各界为构建这一平台在所作出的努力以及尚贤堂从上海社会中消失的过程加以探析,从而反映清末民初上海的社会构成与近代中外华洋关系。 第四章主要考察各宗教教派在尚贤堂内开展宗教对话的内容,分析各教如何阐释教理,以及如何从自身出发去理解他者的宗教,以达到抛弃成见、求同存异的目标,从而反映民国初年各宗教教派发展之思想脉络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作为协调中外关系以及各宗教、文化关系的文化团体,尚贤堂从成立以后始终在谋求中西文化之间的平衡,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中,探索一条文明对话的路径,成为20世纪初期由中外各界共同构建的文化交流重要平台。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K20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熊月之;张园晚清上海一个公共空间研究[J];档案与史学;1996年06期
2 王立新;“文化侵略”与“文化帝国主义”:美国传教士在华活动两种评价范式辨析[J];历史研究;2002年03期
3 马景;;宗教对话中的马善亭阿訇[J];世界宗教文化;2009年01期
4 刘家峰;;近代中国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互动关系的研究回顾与前瞻[J];世界宗教文化;2011年03期
5 孙广勇;;融入与传播——简论李佳白及其尚贤堂的文化交流活动[J];社会科学战线;2005年06期
6 胡素萍;李佳白与尚贤堂——清末民初在华传教士活动个案研究[J];史学月刊;2005年09期
7 杨晓春;;《回教考略》与清末民初的回耶对话[J];世界宗教研究;2011年03期
,本文编号:13554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13554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