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义法今论——徐复观“《史记》研究”之扩展
本文关键词: 桐城派 徐复观 文气 理性 出处:《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徐复观作为现代新儒学大师和著名思想史家,其《史记》研究具有独特的眼光和成就,他以保存灵根、开掘资源、打通经脉为思路,为中国文化的重新生长作了自己的学术努力。他认为古文家的义法理论不足以传达司马迁的精神,只有在生命与理性合一的平台上,方能重新开发《史记》对于中国叙事文学的经典意义。民间立场与批判抗议精神,救天道之穷,继圣人之志,方为其义理意涵;开启历史想象,在历史背后发现一整幅中国文化之流,史势中透出文势,运用传达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活的语言,方为其文学法则意义。如此,则不仅明清古文家的理论显得卑陋胶固,今人之一些论说如司马迁的朴素唯物史观、《史记》之传奇性对于文学的影响、《史记》语言与白话文等等也显粗浅,甚至有特定意识形态宰制的痕迹。
[Abstract]:Xu Fuguan, as a master of modern neo-Confucianism and a famous historian of thought, has a unique vision and achievement in his study of Records of the historian. He takes preserving the root of the spirit, digging up resources, and opening up the meridian as his train of thought. He made his own academic efforts for the re-growth of Chinese culture. He thought that the ancient scholars' theory of righteousness and law was not enough to convey Si Maqian's spirit, only on the platform of the unity of life and reason. Only then can we redevelop the classical significance of "Records of the historian" for Chinese narrative literature. Folk stand and critical protest spirit, save the poor of the Tao of Heaven, follow the aspirations of the saints, and open up the historical imagination. A whole picture of Chinese culture was found behind history, and the historical trend revealed the situation and used the living language to convey the national spirit of the national culture. Only in this way did the theory of ancient writers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appear to be inferior and solid, so that it is not only the living language that conveys the national spirit of the national culture, but also the literary principles of the ancient writers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Some people's theories such as Si Maqian's simple historical materialism, the influence of the legend of the Historical Records on literature, the language and vernacular writing are also superficial, and there are even traces of the domination of certain ideology.
【作者单位】: 安阳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系
【分类号】:K204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中明;姚鼐的妇女观和他笔下的妇女形象[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2 胡贤林;;汉学视野中的桐城义法——以钱大昕批评方苞为例[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3 徐世星;万斯同学行述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4 杨眉;;浅析《史记》中母亲形象[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4期
5 吴光坤;试析《史记》中的四类悲剧人物形象[J];安康师专学报;1997年01期
6 余水英;;方苞与姚鼐的游记之比较[J];安康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7 孙维城;马其昶墓志、寿序文浅评[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8 孟伟;;方苞《古文约选》的编选、评点及其影响[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8期
9 杨柏岭;王少仁;黄振新;;姚鼐诗学思想探微[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7期
10 汪孔丰;;谫论秦瀛与桐城派、阳湖派的关系[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周中明;;论姚鼐对封建官吏形象的描写[A];安徽省桐城派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二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刘相雨;;论管同的思想与文学创作[A];安徽省桐城派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二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卢佑诚;;方苞与颜李学派[A];安徽省桐城派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二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曹虹;;清代帝王训诰与文统理念——桐城派开宗传衍背景的一个考察[A];第三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王兵;;探析清廷学术宗尚对桐城派文论及其选本实践的影响[A];第三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刘相雨;;论“桐城三祖”的作文之“法”[A];第三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唐红炬;;试论方苞散文中的“义”与“法”[A];第三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查金萍;;学行程朱之后——从接受史角度重论“桐城三祖”与程朱理学之关系[A];朱子学与文化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军政;中国古代词学批评方法论[D];南开大学;2010年
2 卢敦基;李慈铭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3 胡孝忠;明清香山县地方志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4 李自雄;文学本质观:历史审视与当代重建[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黄义枢;清代节烈戏曲考论[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6 徐雷;曾国藩理学思想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7 黄黎星;《易》学与中国传统文艺观[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8 杨朝亮;李绂与《陆子学谱》[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9 王守雪;心的文学[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10 张崇旺;明清时期自然灾害与江淮地区社会经济的互动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雅兰;归有光文学散论[D];湘潭大学;2010年
2 胡方磊;欧阳修散文经典的传播与接受[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田甘;苏轼记体文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4 兰青青;论司马迁笔下西汉前期功臣人物及其命运[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5 卢刚;《史记》中自杀人物群像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6 毛素文;《史记》人物的阳刚美与阴柔美[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7 杨瑞芳;刘大j啤吧衿艚凇志洹彼堤揭猍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8 张家波;明清之际桐城桂林方氏文学世家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9 熊芳;戴名世的文学创作及其思想述略[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10 乐冰玉;北京政府时期监所犯人权利保障制度初探[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复观谈: 音乐艺术价值的根源[J];中国音乐;1997年03期
2 韩三洲;新儒家徐复观的传奇人生[J];海内与海外;2005年11期
3 朱理鸿,张梦飞;刍议形而上学的消解[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S1期
4 刘建伟;徐复观的中西文化观[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5 张晚林;大地的儿子与上帝的选民——徐复观、牟宗三对杜诗的不同评价的成因探析及其启示[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6 刘金鹏;儒家正统人性论的完成与中国文化的基本性格——解读徐复观的《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J];重庆社会科学;2005年06期
7 周为筠;;徐复观与熊十力的恩怨[J];学习博览;2008年10期
8 李公明;;论台湾现代艺术论战中的徐复观[J];文艺研究;2011年05期
9 刘小双;;桐城派人物传记与《史记》之比较[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10 曾昭安;;骂出来的学者[J];视野;200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静;;徐复观和他的《淮南子》研究[A];中国哲学史学会2004年年会暨中国传统哲学当代价值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邓文金;;试析徐复观对“现代文化性格”的反思[A];传统文化与先进文化构建[C];2004年
3 杨义;;桐城派与“文章的清朝”——在桐城派研讨会上的讲话[A];第三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欧远方;;前言[A];第一届全国桐城派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5年
5 江小角;;《余氏宗谱》中所见桐城派名家佚文[A];第三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杨正明;;枞阳与桐城派[A];第一届全国桐城派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5年
7 项纯文;;桐城派评价臆说[A];第一届全国桐城派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5年
8 王际明;;浅谈桐城派的产生及其发展过程[A];安徽省桐城派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二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后记[A];安徽省桐城派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二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王兵;;探析清廷学术宗尚对桐城派文论及其选本实践的影响[A];第三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贺照田(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徐复观的晚年定论及其思想意义[N];中国图书商报;2005年
2 中共湖北省委党校 尹旦萍;徐复观思想的多维展开[N];社会科学报;2004年
3 王守雪;性情充溢的思想家 徐复观[N];社会科学报;2003年
4 郭梦霞;中国重认徐复观[N];中国邮政报;2004年
5 复旦大学哲学系 施忠连;徐复观 需要重新解读的思想家[N];中国图书商报;2001年
6 记者 陈熹邋通讯员 喻少柏;徐复观文物落户省博[N];湖北日报;2008年
7 记者 晓方 通讯员 洪恩;越过乡愁烛照传统[N];湖北日报;2003年
8 陈克艰;思想与时代[N];中华读书报;2002年
9 陈克艰;思想与时代[N];中华读书报;2002年
10 谢晓东;从德治理想国到法治下的德治[N];光明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守雪;心的文学[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耿波;自由之远与艺术世界的价值根源——徐复观艺术思想的扩展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5年
3 张宏;徐复观中国古典美学研究论评[D];山东大学;2007年
4 孙琪;台港新儒学阐释下的“中国艺术精神”[D];暨南大学;2006年
5 刘毅青;徐复观解释学思想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6 张晚林;徐复观艺术诠释体系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7 郭荣丽;文化理念的构建与落实[D];黑龙江大学;2008年
8 王晓玲;清代《史记》文学阐释论稿[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9 曾小霞;《史记》《汉书》的叙述学及其研究史[D];苏州大学;2012年
10 王华宝;《史记》校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钟芳华;徐复观文化哲学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2 邵华;徐复观思想史诠释方法述论[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3 杨润娣;徐复观的政治哲学思想研究[D];西南民族大学;2011年
4 马超;论徐复观的中国思想史观[D];黑龙江大学;2011年
5 李悦;论徐复观的中国思想史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6 陈鹏;徐复观消解形上学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7 霍伟;徐复观文气观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8 李婷婷;传统文化与民主政治的对接[D];河北大学;2010年
9 周运;论徐复观的融通民主观及其当代价值[D];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10 刘晓娜;《史记》与齐鲁文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5294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15294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