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发展及其当代启示
本文选题:中国传统文化 切入点:包容性发展 出处:《理论学刊》2014年1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发展贯穿于中国历史发展的始终。春秋时期儒学的创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汉代独尊儒术旗号下的兼综众家,以及魏晋时期的会通儒道,是这种包容性发展的早期典型表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发展不仅体现在本土不同思想流派之间的相互尊重和相互取鉴与吸纳上,还体现为对域外的异质文化的取鉴和吸纳。汉魏以降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文化和近代西方文化在中国的渐次广泛传播和得到接受、吸纳,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胸怀与包容发展的可贵品格。中国传统文化包容性发展给予我们的启示是:任何文化都不能与其它文化隔绝开来而夜郎自大、孤芳自赏,必须善于借鉴和吸收包括异质文化在内的其它一切文化的精华;任何文化都必须立足国情、与时俱进,不断实现和提升其先进性,发展和扩大其影响力、感召力,从而为实现包容性发展创造条件、提供支撑。
[Abstract]:The inclusiv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runs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history. The founding of Confucianism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the contending of a hundred schools of thought in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the simultaneous integration of the Han Dynasty under the banner of the exclusive respect for Confucianism, and the association of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in the Wei and Jin dynasties. The inclusiv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s not only reflected in the mutual respect, mutual learning and absorption among different local schools of thought. The gradual spread and acceptance of Buddhism, Islam, Christian culture and modern Western culture in China in the Han and Wei dynasties, It demonstrates the broad mind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valuable character of inclusive development. The enlightenment of inclusiv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s that no culture can be isolated from other cultures and become arrogant and self-appreciative. Must be good at learning from and absorbing the essence of all other cultures, including heterogeneous cultures; any culture must be based on national conditions,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 continuously realize and enhance its advanced nature, develop and expand its influence, and inspire, So as to achieve inclusive development to create the conditions, to provide support.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分类号】:K20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巧艳;;文化包容性发展:理论与对策[J];长白学刊;2011年06期
2 赵伟;刘祥平;;全球化语境下中国包容性文化建设[J];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3 白奚;孔老异路与儒道互补[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5期
4 陈国钧;;朱熹理学与儒、佛、道的关系[J];江西师院学报;1981年04期
5 尹世尤;田旭明;;论中国特色文化软实力中的文化包容向度[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6 唐仲明;;汉宋时期鲁南地区的佛教文化遗存[J];理论学刊;2013年07期
7 张幼文;;包容性发展:世界共享繁荣之道[J];求是;2011年11期
8 丁为祥;;从绝对意识到超越精神——孟子对墨家思想的继承、批判与超越[J];人文杂志;2007年02期
9 韩冬雪;;论中国文化的包容性[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10 楼宇烈;中国文化中的儒释道[J];中华文化论坛;1994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暴庆刚;;论郭象的是非观[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2 朱宏斌;;秦汉时期的中印交通与农业科技文化交流[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4期
3 刘运好;史晶晶;;哲理与诗性:竹林玄学影响下阮籍《咏怀诗》的悖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4 原丽敏;;功用与审美——论梁启超与王国维之文艺观[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4期
5 李正焕;;明代中外科技交流及思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9期
6 贺志朴,霍艳霞;论中国近代艺术教育思想的逻辑发展[J];保定师专学报;1999年03期
7 蔡彦峰;;“自然”的两种涵义与《文心雕龙》的“自然”文学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8 陈纪然;;古典文学时序观念的诗性特征[J];北方论丛;2011年06期
9 孟洋;;王国维词对纳兰词的接受——以“人间”意象为例[J];北方论丛;2012年03期
10 梁洁;;近代中国接受实证主义史学的因缘[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杨孝鸿;;滕固的汉代艺术研究——兼谈汉代艺术的外来文化成因[A];大汉雄风——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黄启臣;;明清时期中国文化在欧洲的传播及其影响[A];中西初识二编——明清之际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文化交流之二[C];2000年
3 丁海彬;耿宁;;由《哈姆雷特》的王位纷争小窥兄终弟及的伦理沿袭[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魏建;;文化中介:日本近代文化之于前期创造社——“五四”西方文化“传播”研究[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文学史研究·史料研究卷(史料研究卷)[C];2009年
5 谭人中;;管理学基础理论的哲学建构(之四)——简论管理学规律、文化之理论关系[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李其忠;樊尊峰;;老庄无为论及其对中医养生观影响的探析[A];全国医史文献学科建设发展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郭美星;;试论“玄佛合流”的历史进程及其当代意义[A];宗教对话与和谐社会(第三辑)——第三届“宗教对话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何辉斌;;中国戏曲的代言体真的代人立言了吗?——论戏曲的话语模式兼与周宁先生商榷[A];东方丛刊(2001年第3辑 总第三十七辑)[C];2001年
9 莎日娜;;中国北方草原民族出版物在草原文化传承中的作用[A];论草原文化(第八辑)[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范江涛;驳杂与务实:《抱朴子外篇》政治思想新研[D];南开大学;2010年
3 郭胜坡;二十世纪易学本体论的两条基本路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刘明辉;魏晋士人政治心态类型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刘红红;庄子思想与魏晋时期中国文艺的自觉[D];暨南大学;2010年
6 杨玲;林译小说及其影响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李海燕;现代性视野中的陈独秀文艺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8 王成;晚清诗学的演变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周剑虹;文化线路保护管理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10 李希;郭象哲学与中古的自然审美[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雨苇;东坡词英译赏析—审美移情视角[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刘石磊;郭象《庄子注》“理”范畴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3 郭辛茹;“召唤结构”视阈中的《庄子》阐释差距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丁西军;关于上海市高中古诗词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李同;高中古诗词课堂教学设计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彭建伟;古典园林的生态美学意韵及其对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启示[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7 张伟;北京故宫的建筑伦理思想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8 吴松;偶开天眼觑红尘[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9 赖伟钧;浅析郭象“自然”观哲学思想[D];南昌大学;2010年
10 游云会;庐山慧远佛学思想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巧艳;;文化包容性发展:理论与对策[J];长白学刊;2011年06期
2 温玉成;公元1至3世纪中国的仙佛模式[J];敦煌研究;1999年01期
3 王岳川;;从“去中国化”到“再中国化”的文化战略——大国文化安全与新世纪中国文化的世界化[J];贵州社会科学;2008年10期
4 李雪涛;;中国文化的当代性及其包容性——对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思考[J];对外传播;2012年04期
5 姜继兴;;汶上县太子灵踪塔[J];城建档案;2008年08期
6 安宇宏;;包容性增长[J];宏观经济管理;2010年10期
7 胡新立;;山东邹县发现的北朝铜佛造像[J];考古;1994年06期
8 沈其新;田旭明;;中国特色文化软实力与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J];理论探讨;2010年02期
9 陈鼓应,白奚;孔老相会及其历史意义[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4期
10 李君文;东西方文化价值观念对比与分析[J];外语研究;2000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单学广;中国传统文化与21世纪文明[J];承德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2 赵玉华;中国传统文化基本内涵探析[J];东岳论丛;2003年05期
3 王国炎,汤忠钢;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4 戴洪才;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特征[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5 袁玲红,李力民;浅议中国传统文化的青春活力[J];江西社会科学;2003年12期
6 韦杰,杨春光;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7 任晓霞,张小山;中国传统文化在网络社会中的体现[J];文史博览;2005年16期
8 孔阳;中国传统文化里的反垄断观念[J];商业文化;2005年11期
9 孙久恩;;和谐社会: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实诠释[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南京市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S1期
10 黄丝雨;;截流的虚妄——对“五四新文化运动造成中国传统文化断裂”的驳斥[J];理论界;2005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许抗生;;中国传统文化与全球化下的世界新秩序[A];中国哲学史学会2004年年会暨中国传统哲学当代价值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杜道明;;论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精神[A];东方丛刊(1992年第2辑 总第二辑)[C];1992年
3 王五一;;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学家的责任[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11:我国科技发展的文化基础[C];2007年
4 孙启泮;;中国传统文化与创新[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1)[C];2008年
5 于东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本管理思想[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1)[C];2008年
6 王修智;;中国传统文化之官道[A];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进一步提高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任俊;;翟秋白与中国传统文化[A];瞿秋白研究论丛——纪念瞿秋白同志英勇就义65周年专集[C];2000年
8 刘德强;;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建设[A];炎黄子孙丛刊(1)——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之文化建设[C];2001年
9 张岱年;;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缺[A];平凡的真理 非凡的求索——纪念冯定百年诞辰研究文集[C];2002年
10 季羡林;;为什么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A];平凡的真理 非凡的求索——纪念冯定百年诞辰研究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袁岳;中国传统文化救不了中国服饰厂商[N];中国经营报;2005年
2 国资委研究中心主任 王忠明;继承传统文化为企业发展所用[N];中国化工报;2007年
3 高新军邋本报记者 张昕;中医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4 徐松兰;传统文化产品须有品牌意识[N];深圳商报;2008年
5 鲁克俭;马克民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6 ;学界研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科学思想与价值取向[N];光明日报;2009年
7 康惠民 省政协委员,西安铁路局工会主席;人民政协在中国传统文化复兴中发挥更大作用[N];各界导报;2009年
8 石德照;李积庆:中国传统文化产业化的痴情者[N];世界报;2009年
9 中共重庆市渝中区委常委、宣传部长 朱军;对中国传统文化应有的态度[N];学习时报;2009年
10 西安石油大学 阎平;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标准[N];人民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刘志国;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D];山东大学;2007年
2 陈方刘;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3 金忠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论[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4 朱春鹰;中国传统文化“心”之思想解读[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4年
5 陈胜;中国传统文化视阈下的法律与宗教[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迟梅华;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D];大连海事大学;2009年
2 齐晓静;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研究[D];济南大学;2012年
3 吴冠华;中国传统文化在网络游戏中的运用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3年
4 李朝晖;中国传统文化对科技组织创新能力的影响[D];广西大学;2008年
5 夏明丽;论科学发展观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D];山东大学;2009年
6 王颖;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之道[D];重庆大学;2010年
7 张本青;江泽民关于正确认识和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D];湖南科技大学;2010年
8 丛琳;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基本经验[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9 罗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互动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10 陈方刘;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经验和教训[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本文编号:15882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15882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