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的思想内容_《山东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本文关键词:《左传》礼学思想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山东大学》 2008年
《左传》礼学思想研究
赵顺顺
【摘要】: 礼根深蒂固于中国文化价值体系中,且随着国学复兴和礼的研究进一步深入,礼在中国文化起源中的首要地位被肯定,几千年的中国文化因礼文化的积淀和传承而具有异样璀璨的光芒,国学成为当下文化建设的重点之一。《左传》之礼学思想在礼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作用,上承三代之礼,下接孔、孟、荀儒家礼学思想。《左传》之礼有不容忽视的贡献。而礼之意义和影响并没有随时代变迁,没有随具体礼俗的消失和改变而减损一分,反而影响愈来愈大。笔者认为个中原因是,礼不只是形下之礼俗规范、制度仪式,而已具有了形上本体意蕴。 文章分为五个部分: 导论首先从“礼”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左传》之礼研究状况出发,说明研究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再从形上本体与形下器用这一分殊,阐明从两个方面研究《左传》之礼的可行性。 本文第一部分从三个方面探究《左传》之礼对周礼的承继关系:(一)“礼”之源,(二)《左传》之“礼”与“周礼”,(三)“礼”与“非礼”的启示。明确《左传》礼的历史地位,这是本文从形上形下两方面论述《左传》之礼之内涵的基础。 本文第二部分,从三个方面探究《左传》之礼的形上本体意蕴:第一,礼的形上意蕴首先体现在礼与天道的关系上。第二,体现在礼与人的关系上。这两部分最后归结到礼与天人合一上,即第三部分所要阐明的,礼所具有的天人合一的品格即是礼含有形上本体意蕴的充分说明。 本文第三部分则是从礼之形下器用的角度探究礼,选择性的举出具有典型性和对后世更具影响的范畴来论述,目的是与形上对举,以彰显礼与仪、德、敬、孝、祭等一本而万殊的关系。 第四部分概括《左传》礼的特征。《左传》之礼呈现了春秋时期具体礼俗制度固未能固、迁而未迁的特征,而具有形上本体意蕴的礼迁而未迁。 第五部分,阐明《左传》礼在《左传》中的作用,在春秋时代以及在中国文化史上的作用和意义。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K204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亓琳琳;论《左传》的天人观念[D];山东大学;2011年
2 任新;《春秋》礼学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3 舒文文;《左传》非礼现象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杨志刚;中国礼学史发凡[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6期
2 颜炳罡,刘光本;先秦儒家的义理开合与逻辑建构[J];孔子研究;2001年03期
3 肖雁;;《诗经》“德”范畴的形上义蕴[J];中国哲学史;2007年02期
4 徐嘉;;“体用”范式下的近现代伦理启蒙[J];中国哲学史;2007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淑新;董秀丽;;中华民族的自信意识与忧患意识辩证[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2 曹智频;解心释神:从现代新儒家看庄子的功夫论[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3 盛险峰;;论春秋时期鲁国的政治道路[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4 陆建华;;墨子之礼学[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5 王谋寅;;对中国成文法起源问题的思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6 程宏亮;;论韩驹诗学观[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7 倪晋波;最后的瞻望——《左传》人物濒亡心理描写初窥[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8 张卫东;略论孔子的军事思想[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9 杨柳;;先秦道家思想中的“大”美[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10 陈睿;;春秋时期的媵嫁婚及其中的女性[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陶兴华;;西周厉、宣之际的“共和”与“共和行政”[A];第八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2 杨志文;谢作诗;;无悲剧的公地制度——对哈丁模型的扩展及其验证[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下)[C];2011年
3 吴凡明;;先秦儒法忠孝观比较研究[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4 高国希;;论个人品德[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5 汤海涛;;汉文化在云南少数民族美术中的存在及其影响[A];民族文化与文化创意产业研究论丛(第二辑)[C];2011年
6 程平源;;儒家德性论源起考——以先秦“德”义变迁为考察对象[A];《国学论衡》(第四辑)[C];2007年
7 虞万里;;商周称谓与中国古代避讳起源[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一辑)[C];2005年
8 刘立光;;汉画像中的儒家思想浅探[A];大汉雄风——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陈长峰;;莒国刀币汇考[A];西部金融·钱币研究2010年增刊总第四期[C];2010年
10 查清兰;;《左传》外交辞令的委婉特色[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邢培顺;曹植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国娟;儒学与秦汉意识形态的建立[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张美宏;生生之道与圣人气象:北宋五子万物一体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尉博博;春秋大都耦国政治现象剖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杨栋;神话与历史:大禹传说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别道玉;《国语》与先秦文化精神[D];南开大学;2010年
8 王伟;《吕氏春秋》体道和治道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姜宁;《春秋》义疏学研究(南北朝—唐初)[D];南开大学;2010年
10 王晓雪;先秦兵家治国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丹丹;《季庚子问於孔子》集释及相关问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于欧洋;六朝骈文的兴盛与形式美学的发展[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金鑫;王充《论衡》与东汉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铁丽;先秦时期黄河水患述论[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晓娜;《史记》与齐鲁文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孙红连;荀子礼法思想渊源考论[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岳亚莉;豫北地区战国墓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8 杨迎春;观念、制度与春秋邦交模式变迁[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王雷;法家君主专制理论与秦朝的兴衰[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李华宇;先秦两汉天下观[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贾红莲;《左传》预言发微[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2 刘成荣;;瞽史、音乐与《左传》口传说[J];北方论丛;2008年04期
3 过常宝;;《左传》虚饰与史官叙事的理性自觉[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4 童庆炳;;中国叙事文学的起点与开篇——《左传》叙事艺术论略[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5 晁福林;春秋时期礼的发展与社会观念的变迁[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5期
6 于成宝;王兆立;;论郑庄公的礼治精神——以《左传·郑伯克段于鄢》为中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7 夏继先;;谈《左传》中的礼[J];沧桑;2009年01期
8 黄觉弘;;《左传》成书春秋说综考[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9 彭战果;;就《左传》看春秋时期礼的解体与转型[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10 韩立坤;;《尚书》中“上帝”观念与殷周宗教信仰的变迁[J];船山学刊;2009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文廷海;清代春秋谷梁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锋;《左传》中所见的礼初探[D];四川大学;2003年
2 马菊霞;论春秋时代的礼治思潮[D];西北大学;2004年
3 王春阳;《左传》吉礼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4 罗晓蓉;婚姻礼制和社会生活中的春秋妇女[D];四川大学;2005年
5 郭洪波;《左传》巫术宗教文化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7年
6 代瑞娟;《左传》礼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7 赵丹;论《左传》中的礼与法[D];山西大学;2008年
8 任晓锋;春秋时期僭礼现象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9 刘佳男;《左传》成书年代问题的多视角考察[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10 赵志宇;西周“德治”思想初探[D];黑龙江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林;;礼的分类[J];文史知识;2002年01期
2 孙亚丽;;《论语》中的“礼”[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3 余闻荣;;“执牛耳,尸盟者”考[J];中国历史文物;1991年00期
4 景舜逸;;礼仪与书法[J];中国书画;2006年05期
5 张盼;;从古代文字看饮食[J];语文学刊;2008年20期
6 陈戍国;;经学札记三则[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7 王晖;;《左传》中的婚礼仪式、婚姻形态及观念[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8 王子初;先秦《大夏》《九夏》乐辩[J];音乐研究;1986年01期
9 黄连平;;浅谈《国语》和《左传》的异同[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10 吉恩煦;;中国明代士民揖礼习俗小考[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S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冬云;陈宁;;从现代奥运礼仪中寻找突破口——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献策[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2 黄春芳;;导医护士在门诊素质,礼仪的重要性[A];全国门急诊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3 刘俊英;;规范护理礼仪 提高护理质量[A];全国护理行政管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4 高岩;李小朋;魏艳萍;关文吉;;CFD软件在某博物馆礼仪大厅空调设计中的应用[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4年学术年会资料摘要集(1)[C];2004年
5 杨琴;;教师礼仪也重要[A];现代地理科学与贵州社会经济[C];2009年
6 王守勋;;饮酒礼仪与社会文明进步[A];辽宁省社会科学普及系列丛书8——辽海讲坛·第六辑(民俗卷)[C];2010年
7 于淑娟;;《左传》赋诗与《韩诗外传》解诗说[A];《春秋》三传与经学文化[C];2009年
8 刘谦功;;《左传》叙事艺术新探[A];《春秋》三传与经学文化[C];2009年
9 申自强;;经典诵读,等待吟诵[A];吟诵经典、爱我中华——中华吟诵周论文集[C];2009年
10 姚小鸥;王克家;;《左传》“摄官承乏”解[A];《春秋》三传与经学文化[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明宇;[N];中国妇女报;2004年
2 薛燕妮 李丽红 龙娟;[N];中国邮政报;2003年
3 记者袁成本通讯员贾富彬马富强;[N];法制日报;2003年
4 马飞龙 赵泽广 张绣宏;[N];临汾日报;2008年
5 安徽记者 陈晶晶;[N];中国邮政报;2009年
6 钟为;[N];中国航空报;2010年
7 李益众 汪洪亮;[N];中国教育报;2005年
8 李菊芬;[N];中国邮政报;2000年
9 记者 顾海燕;[N];泰州日报;2010年
10 ;[N];中国妇女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卫军;《左传》评点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李辉;宋金交聘制度研究(1127-1234)[D];复旦大学;2005年
3 贾玺增;中国古代首服研究[D];东华大学;2007年
4 张国安;先秦乐政与乐教研究[D];扬州大学;2004年
5 周粟;周代饮食文化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6 郑立跃;中国古代政治盟约从盟主体制下到帝国体制下的变迁[D];北京师范大学;2008年
7 赵鸿君;“五经”、《尔雅》与《黄帝内经》病症名词的比较研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2009年
8 李慧智;儒经及其经学阐释对杜诗的影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孙玉文;汉语变调构词研究[D];北京大学;1997年
10 吴涛;论西汉的《穀梁》学[D];复旦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顺顺;《左传》礼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2 拉毛太;贵德藏族女子成年礼仪探析[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3 潘华颖;《续修四库全书·经部·春秋类·左传之属》提要[D];曲阜师范大学;2012年
4 关立新;《左传》名词动用现象分析[D];黑龙江大学;2004年
5 张石川;春秋经传所见婚姻及其制度[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6 刘明涛;《左传》外交辞令述论[D];吉林大学;2006年
7 李卫军;两汉《左传》学发微[D];河南大学;2005年
8 邢子民;左丘明与《左传》关系考[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9 赵丹;论《左传》中的礼与法[D];山西大学;2008年
10 姚庆保;《左传》及物动词作使动用考察[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关键词:《左传》礼学思想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677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1677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