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通史论文 >

借用与创新——战国秦文化变迁机制分析

发布时间:2018-03-29 21:16

  本文选题:秦国 切入点:秦文化 出处:《湖北社会科学》2017年04期


【摘要】:早期秦文化是在对华夏文化认同、对西戎文化采借和对自身发展经验的总结中逐渐形成的。战国时期,秦国在内外交困的条件下,积极探索以富国强兵为目的文化创新之路,而商鞅以法理政的理论和制度创新与秦国长期以来奉行的国家公利哲学理念相契合。在秦孝公支持下,秦国将商鞅之法推向全国,在制度建设、道德伦理、社会风俗等方面实现了秦文化变迁的突破和转型,从此确立起以国家公利哲学为指导,以法家治国理念为政治策略,以功利主义为价值取向,以责任伦理为道德规范的秦文化模式。此种文化模式对于秦国力挽狂澜,最终实现统一全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秦文化变迁的历史轨迹为后世国家发展、民族振兴提供了历史借鉴。
[Abstract]:The early Qin culture was gradually formed in the process of identifying with Chinese culture, borrowing from Xi Rong culture and summing up its own development experience. During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Qin actively explored the way of cultural innovation aimed at enriching the country and strengthening the armed forces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internal and diplomatic difficulties. However, the theory and system innovation of Shang Yang's theory and system of legal theory and administration coincide with the philosophy of national public interest which Qin has long pursued. With the support of Qin Xiaogong, Qin pushed Shang Yang's law to the whole country, in the process of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moral ethics. The social customs and other aspects have realized the breakthrough and transformation of Qin culture vicissitude. Since then, they have established the philosophy of national public interest as the guide, the concept of ruling the country by law as the political strategy, and the utilitarianism as the value orientation. The Qin culture model, which takes the responsibility ethics as the moral standard, has played a decisive role in the Qin Dynasty's efforts to save the tide and finally realize the unification of the whole country, and the historical track of Qin's cultural change i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ater countries. National rejuvenation provides historical reference.
【作者单位】: 宝鸡文理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系;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秦国崛起原因的责任伦理角度研究”(13XZX021)子项目 宝鸡文理学院周秦文化研究所重点项目“秦伦理文化研究”(ZK14019) 陕西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先秦幸福观及其现代价值研究”(12JZ001)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K23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振伟;;秦文化是陕西古典文化的精华[J];当代戏剧;2011年04期

2 黄留珠;秦文化二源说[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3期

3 黄维霞 ,于克生;秦文化的基本特征[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2年07期

4 黄永美;;早期秦文化的新认识——华夏文化中的独特地域性文化[J];秦汉研究;2011年00期

5 雷依群;秦文化学术研讨会综述[J];中国史研究动态;2002年05期

6 雍际春;;秦文化与秦早期文化概念新探[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7 滕铭予;秦文化的考古学发现与研究[J];华夏考古;1998年04期

8 田文棠;杜乃俭;;秦文化的历史构成与现代诠释[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9 李育华;王向辉;;对秦文化的重新审视[J];理论导刊;2009年04期

10 王子今;;秦文化的超地域特征和跨时代意义[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张生朝;;在秦文化学术研讨会上的致辞[A];秦都咸阳与秦文化研究——秦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2 雷依群;;秦文化学术研讨会综述[A];秦都咸阳与秦文化研究——秦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3 王云度;;从后妃制度谈秦文化[A];秦都咸阳与秦文化研究——秦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4 梁中效;;秦文化与西部时代[A];秦都咸阳与秦文化研究——秦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5 ;后记[A];秦都咸阳与秦文化研究——秦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本报记者 刘涛;王若冰:发掘秦文化金字招牌[N];咸阳日报;2010年

2 记者 李桦 实习生 曹璐 岳凍;“大秦文化论坛”,难得的文化碰撞[N];咸阳日报;2010年

3 记者 王鹏飞;专家学者为我们挖掘出大秦文化的精髓[N];咸阳日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毋佳欣 实习生 邵蕾 吴红;市民盛赞“中国大秦文化高层论坛”[N];咸阳日报;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刘全彬;试析《吕氏春秋》的编撰与战国后期秦文化整合现象[D];山东大学;2007年

2 李迎春;论秦的标准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6829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16829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82f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