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科举”:七至二十世纪初中国社会流动研究的再思考
本文选题:—世纪初 切入点:社会流动 出处:《历史研究》2017年03期
【摘要】:7—20世纪初中国的社会流动中,最值得关注的是掌握政治权力的精英阶层的循环和流动。中外学者将目光首先投向科举考试所造成的精英循环和社会流动。由于单位选择的差异,学者们对于"家世"在社会流动中的影响有不同的评估,但家族社会地位的维持,最终取决于家族成员在科举考试中所取得的名次以及在官僚体系中的地位。各个时期科举考试与社会流动的关系,涉及相应历史阶段教育资源的分布、考试录取配额制度等更加广泛的政治、经济与社会问题。辽、金、元王朝大多维护其本民族上层的特权,不同程度地影响到原有的社会流动机制,甚至使社会分层趋于固化,应该通过长时段的研究来评价其对于明初社会流动的影响。进行7—20世纪初中国社会流动的研究,如果能深入挖掘史料,建立数据库,使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将研究视野从科举之内扩展到科举之外,全面客观地评价社会流动的积极成就与负面效应,则对那一时段中国社会的理解必将得到深入。
[Abstract]:In the social mobility of China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7-20 century, the circulation and mobility of the elite class with political power are the most noteworthy ones. Chinese and foreign scholars first turn their attention to the elite circulation and social mobility caused by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cholars have different assessments of the impact of "family" on social mobility, but maintain the social status of the family. Ultimately, it depends on the rank of the family members in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and their position in the bureaucrac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xamination and social mobility in each period involves the distribution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in the corresponding historical stage. The examination and admission quota system and other broader political, economic and social problems. Most of the Liao, Jin, and Yuan dynasties maintained the privileges of their ethnic upper strata, affecting to varying degrees the original mechanism of social mobility, and even making the social stratification tend to solidify. We should evaluate its influence on the social mobility in the early Ming Dynasty through a long period of research. If we can dig through the historical data, establish the database, and use scientific methods and means to study the social mobility in China in the 7-20 century, The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society in that period will be deepened if the research field of view is extended from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to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and the positive achievements and negative effects of social mobility are comprehensively and objectively evaluated.
【作者单位】: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新刊石刻文献与7—10世纪华北社会经济变迁研究”(13BZS085)资助
【分类号】:D691.7;K2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厉以宁;;关于社会流动[J];读书;1990年11期
2 李家林;论考试在社会流动中的作用[J];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1期
3 杨豪;;革命场域下的社会流动实证研究——以1937年~1949年的冀中乡村为中心[J];开放时代;2012年08期
4 王先明;;中国近代绅士阶层的社会流动[J];历史研究;1993年02期
5 刘祖云;社会转型与社会流动:从理论到现实的探讨[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年05期
6 刘洪;;论近代知识分子的社会流动(上)[J];文化与传播;2013年03期
7 刘洪;;论近代知识分子的社会流动(下)[J];文化与传播;2013年04期
8 金桂兰;;近代绅士阶层的社会流动[J];兰台世界;2011年28期
9 杨豪;;中共革命与冀中乡村社会流动(1937—1949)[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10 王先明;;试析富农阶层的社会流动——以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华北乡村为中心[J];近代史研究;201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玉忠;;当代中国社会流动与体育发展研究[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7年
2 廖申白;;公职地位开放与有序社会流动——和谐公民社会的两个特征[A];和谐社会:社会建设与改革创新——2007学术前沿论丛(上卷)[C];2007年
3 张云武;;中国的社会流动与流动者的关系网络[A];福建省社会学2007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赵前前;;社会群体“社会流动-政治参与”行为选择模式探析[A];“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廖申白;;公职地位开放与有序社会流动——和谐公民社会的两个特征[A];前沿 创新 发展——学术前沿论坛十周年纪念文集(2001-2010年)[C];2011年
6 邓志强;;青年的阶层固化:“二代们”的社会流动[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与青少年发展研究报告——第八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12)[C];2012年
7 崔凤;刘洁;;流入与流出:海岛渔村人口的社会流动——一个研究框架[A];2013年中国社会学年会暨第四届海洋社会学论坛论文集[C];2013年
8 蒋星梅;;社会转型时期国有企业青年的社会流动——以滇南L林业局为例[A];“改革开放30年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陆建民;万仁孝;;社会流动:新上海人中的两性差异与群体分化[A];社会主义与中国现代化 政治·法律与社会: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9年
10 刘锐;;电视对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流动的影响——基于恩施州石栏村的民族志调查[A];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丛(2009年刊)[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龚维斌;怎样拓宽合理的社会流动渠道[N];北京日报;2010年
2 山东德州职员 石敬涛;“拼爹”游戏引发社会流动板结[N];人民法院报;2012年
3 张燕;“拼爹”争议源于社会流动焦虑[N];长春日报;2013年
4 ;合理的社会流动的标准[N];江西日报;2004年
5 孙立平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保护和扩展社会流动的渠道[N];经济观察报;2007年
6 康继祥 李素新;农民社会流动的政策支持[N];农民日报;2006年
7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孙立平;关于“社会流动”的调查随笔[N];北京日报;2007年
8 唐科莉 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代际社会流动,仅仅是家庭的事吗[N];中国教育报;2010年
9 孟颖颖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如何扫清社会流动障碍[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10 舒绍福;社会流动促进社会和谐[N];学习时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张文政;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乡村社会流动的后果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2 王一涛;农民的社会流动与教育[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3 王甫勤;社会流动与分配公平感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牟振坤;农村成员社会流动的路径分析[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2 付阳;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对社会流动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3 孔思亮;农民工的自雇创业与社会流动[D];中央民族大学;2015年
4 周凌穹;社会流动理论视域下CBA球员转会状况的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16年
5 周倩;当代中国自我判断社会流动影响因素探究[D];浙江大学;2016年
6 李亚玲;社会流动中美国梦的幻灭[D];湘潭大学;2016年
7 陈雪婧;21世纪英国成人教育促进弱势群体社会流动的政策研究[D];河北大学;2016年
8 卢同庆;高等教育社会流动功能弱化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9 陈星宇;社会资本对“蚁族”社会流动的影响[D];广西大学;2013年
10 李运涛;蚁族社会流动的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6957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16957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