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保定防御体制建设及其对“内边”的构建
发布时间:2018-04-01 20:19
本文选题:明代 切入点:保定 出处:《安徽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明代陆上边防的重中之重在于漫长的北边防线,而北边防御体系的要害在于"九边"。实际上,明代的北边防御体系并不仅仅包括"九边"各镇,而是始终存在"内边"、"外边"两个层面的防御系统。其中的"外边"也被称为"极边",是包括"九边"各镇在内的边防最前沿;"内边"也称为"次边",是西起山西宁武关、雁门关,中间经过倒马、紫荆诸关,东抵白羊口、居庸关,长达千余里的"第二藩篱"。在明代,保定地处这条"内边"防线的中间地带,是沟通"内边"东、西二路的核心环节。因此,保定境内的"内边"体系建设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反映明代"内边"体系的经营策略和思路。然而,明代的"内边"体系并非从一开始就存在的,而是经历了一个较长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综观整个明代,"内边"体系在保定境内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明初收取保定至永乐初年。因明代的统治中心在南京,对于北部陆地边防的认识尚不深入。加之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明廷又在"九边"以外奉行以攻为守的边防策略,因此保定并不是明代北边防御体系建设中的优先选择,当地的防御体系建设大多以卫所的轮戍为主,兼以增筑部分防御设施。总体来看,这时的"内边"体系始终是作为一条"隐性"防线而存在的;第二个阶段开始于永乐初年,一直持续到"土木之变"前后。在这期间,大宁都司内迁保定,曾给明代北边防御体系建设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此举也是明廷着手构建保定防御体系的开始。"保定五卫"的开设不仅表明保定地区正式出现了常驻的卫所,同时也标志着保定境内的"内边"体系建设从此步入正轨。在这之后,因"九边"防线无法再单独承担全部的边防任务,明廷对"内边"沿线的防御体系建设日益关注。这一时期的经营,以卫所的常驻及区域间的相互策应为主要形式,京军、民兵正式参与"内边"体系下的戍守。此外,巡视官的常设、守御武职事权的逐步提高也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可见,这一阶段是"内边"体系在保定境内的初创阶段,防御体系日趋完善,增调驻军及防御设施建设稳步进行;第三个阶段是保定境内"内边"体系的正式形成,大体上以嘉靖年间保定建镇为主要标志。在保定防御体系内部,经历了一系列职官调整。首先是保定地区镇守武职的正式出现,表明在"内边"体系框架内,在各处守御武职有了明确的节制与策应关系之后,保定地区的守御力量在更高层级有了统一节制,自上而下的统属关系至此明确。与此同时,包括保定在内的京南诸府在支撑"内边"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在战略上的联系日趋紧密并奠定了后来保定建镇的基础。保定镇守总兵官的出现,标志着保定正式成为北边重镇。更为重要的是,"内边"三路至此已经全部建镇,"内边"体系也正式宣告形成。自后,保定境内"内边"体系中的文武官皆有定制,营伍力量壮大并广泛参与本镇的日常防守,往来策应皆有成规,明代"内边"体系的核心环节也因此得到保障;第四个阶段是"内边"体系出现的一些职能演变。这一趋势最早开始于嘉靖中后期,进入隆庆、万历年间趋于加速。随着明代北方传统威胁力量的减弱,以及主要战略威胁方向的转移,包括保定镇在内的"内边"防御力量主要以策应蓟辽等地为主,到了明代后期还有防海备倭以及镇压农民起义的任务。其原有的职能出现改变,也带来了防御体系内部的局部调整。经过明代中后期的一系列转变,明廷对"内边"体系核心地带的经略力度较之前有所降低,因此也导致保定地区的战略地位在一定程度上有所下降,这一趋势贯穿于明代后期北边防御体系的发展全程。崇祯十二年时清军分道入关,保定镇已经无力阻挡,"内边"体系最核心的环节实际上已经宣告崩溃。到明末,面对李自成农民军的猛烈攻势,明廷在保定境内的防御布局最终被打破,明代的"内边"体系也随之完全瓦解。
[Abstract]:鏄庝唬闄嗕笂杈归槻鐨勯噸涓箣閲嶅湪浜庢极闀跨殑鍖楄竟闃茬嚎,鑰屽寳杈归槻寰′綋绯荤殑瑕佸鍦ㄤ簬"涔濊竟".瀹為檯涓,
本文编号:16971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16971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