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通史论文 >

《史通》对《文心雕龙·史传》的继承和发展

发布时间:2016-11-11 14:35

  本文关键词:《史通》对《文心雕龙·史传》的继承和发展,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华中科技大学》 2013年

《史通》对《文心雕龙·史传》的继承和发展

张先红  

【摘要】:中国古代史学批评是随着传统史学的产生而出现的,是传统史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我反省,,是史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史学的发展为史学批评提供了丰富的基础。反过来,史学批评又成为推动了中国史学不断进步的内部动力之一。史学批评指的是对史学的实践活动及其理论的思考,具体来说是对史学现象、史家、史籍、观念、历史撰述及史学批评自身的考察、反思与审视。在中国史学发展过程中,南朝梁刘勰的《文心雕龙·史传》是一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史学批评专篇,开了我国系统地进行史学评论之先河,其史学思想影响深远。唐代刘知幾在继承《文心雕龙·史传》史学批评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发展,撰有《史通》一书,系统地阐述了史学批评的基本范畴,对唐以前史学的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标志着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形成。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二者史学批评思想的内容分析,挖掘出二者之间的继承和发展关系,认识二者的史学价值和应有的学术地位。正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 第一章主要追根溯源,对魏晋以前我国古代史学批评的发展轨迹作一番简要梳理,从中能够揭示出《文心雕龙·史传》和《史通》前后的相继关系。 第二章主要论述《史通》对《文心雕龙·史传》的继承,具体从其整体的撰述形式、史学源流、史学功用、史书的体裁、体例、撰史的原则和态度以及史书编纂的方法步骤六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第三章主要论述《史通》在继承《文心雕龙·史传》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其史学批评,文章从史馆制度、“六家二体”说、“直书”与“曲笔”、“史家三长”论和史文的表述论五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K207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东兵;;《文心雕龙·史传》的史学成就[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2 许凌云;刘知几评史馆修史[J];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1994年03期

3 谢继忠;;《文心雕龙·史传》篇的史评思想及其影响[J];甘肃理论学刊;1989年06期

4 莫恒全;劳玉灵;;《文心雕龙》之《史传》篇的史论价值[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5 吕幼樵;刘勰史学思想述论[J];贵州文史丛刊;1998年03期

6 穆克宏;刘勰生平述略 附:刘勰年谱[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02期

7 汪利锋;论《文心雕龙·史传》的史评特色[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8 叶建华;;论《文心雕龙》在古代史评史上的地位[J];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02期

9 启良;;论刘勰的史学批评[J];江汉论坛;1990年04期

10 石天飞;试论刘勰的史学观——以《史传》对司马迁和《史记》的评价为中心[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宝祥;;《王氏之死》中的《聊斋志异》[J];蒲松龄研究;2008年02期

2 王海青;鲁迅论“三曹”[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3 张子侠;论史志目录的类别及其特点[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4 胡秋银;南朝士人隐逸观[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5 程美华;;略论骈文之“气”——从“六朝”到“初唐四杰”[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6 肖建新;;梁启超与钱穆的专门史观及方法论之比较——以《中国历史研究法》为中心[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7 周文玖,张子侠;最近中国史学史学科的发展趋势及展望[J];安徽史学;2003年06期

8 王应宪;;清代“实事求是”学风的复兴与沉寂[J];安徽史学;2007年06期

9 叶建;;20世纪前半期新旧史学关系论争的综述[J];安徽史学;2008年01期

10 李孝迁;;兰克史学在晚清的传播[J];安徽史学;200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庆利;;问解“李劼人难题”——兼析《死水微澜》的艺术奥秘[A];“辛亥百年与四川小说创作”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当代文坛》2011年增刊)[C];2011年

2 陈博;;经典、经典化与经典的危机[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谢勤亮;;影像与历史——“影视史学”及其实践与试验[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4 陈江风;;游仙诗文化渊源臆说[A];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第1卷第1期)[C];2008年

5 余燕;;《涉江》英译研究[A];中国楚辞学(第十三辑)——2007年中国溆浦屈原及楚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杨树增;;《左氏春秋》“史”、“传”考辨[A];《春秋》三传与经学文化[C];2009年

7 陈永革;;开物成务与经史统观:论蕺山学派的经世特质及其效应[A];浙东学术与中国实学——浙东学派与中国实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王杰;杨新新;;孙中山民生主义的学术回眸[A];“辛亥革命与民族振兴”论坛交流材料[C];2011年

9 尚永琪;;3~6世纪僧人的流动与地理视阈的拓展[A];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回顾与探索——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杨瑞;;科学思想在史学领域的兴起与进取:从梁启超到傅斯年[A];中国现代社会心理和社会思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凯波;屈骚评论与汉代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美宏;生生之道与圣人气象:北宋五子万物一体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吴保传;社会与学术:黄宗羲与明清学术思想史的转型[D];西北大学;2010年

4 李鸿雁;唐前叙事诗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晓翔;汉传因明的传承与发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刘明辉;魏晋士人政治心态类型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刘红红;庄子思想与魏晋时期中国文艺的自觉[D];暨南大学;2010年

8 冀爱莲;翻译、传记、交游:阿瑟·韦利汉学研究策略考辨[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常昭;六朝琅邪颜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朱秀敏;建安散文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鲁京京;古史辨派对《史记》中先秦史料评判之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丹;《东方朔集》校注[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范艳清;《史记》与魏晋南北朝文学[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4 彭艳芳;杜甫两湖诗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5 向冠男;《逸周书》文体特色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6 王敬坡;《越绝书》《吴越春秋》比较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袁庚申;宋代福建刻书与文学关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覃傲霜;论况周颐《蕙风词话》美学思想[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9 李振认;荆轲形象论[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10 刘锦;叶向高《四夷考·北虏考》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大雷;;《文选》六臣注的文体论与《文心雕龙》异同[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2 启良;;论刘勰的史学批评[J];江汉论坛;1990年04期

3 赵俊;;刘知几对史学批评的反思[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04期

4 白云;求实录与扬名教:刘知几史学批评的双重原则──读《史通》札记[J];蒙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5期

5 白云;刘勰历史编纂学思想刍论——《文心雕龙·史传》读后[J];红河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6 徐善伟;刘勰与琉善史学批评思想之比较[J];齐鲁学刊;1996年04期

7 张锡厚;刘知几的文学批评[J];四川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4期

8 李珍;“素心”与“史德”[J];史学理论研究;2000年02期

9 杨绪敏;论刘知几处世思想的成因与史学思想的渊源[J];史学月刊;2003年07期

10 李少雍;中国古代的文史关系──史传文学概论[J];文学遗产;1996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成良 ,邱远应;《史通》的历史文学理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1988年01期

2 曾凡英;论《史通》的学术思想渊源[J];自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4期

3 曾凡英;《史通》撰写时间辨析[J];唐都学刊;1999年02期

4 吴荣政;刘知几《史通》评述书目考——兼为《焦氏笔乘》二则纠谬[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03期

5 周晓瑜;《史通》书名辨证[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6 王天顺;欧阳修《五代史记》的修撰与《史通》理论[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6年03期

7 肖芃;《史通》的散文观与小说观述评[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8 曾凡英;论《史通》产生的时代背景[J];自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2期

9 张新民;张振珮先生《史通》讲演录[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10 路新生;史学批评发展史上的“双璧”——《史通》和《文史通义》[J];历史教学问题;200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嘉川;;胡应麟论魏晋南朝史学——明代的魏晋南北朝史研究之一[A];“江淮地域与六朝历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珍;[N];光明日报;2001年

2 张启华;[N];中国企业报;2005年

3 本报记者 杨凤阁;[N];河南日报;2000年

4 仓修良;[N];光明日报;2001年

5 南希·巴特莱特 李音 译;[N];中国档案报;2010年

6 肖黎;[N];北京日报;2003年

7 曹小文;[N];团结报;2009年

8 北京中医药大学 钱超尘;[N];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

9 郝振省;[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0年

10 任积泉 市委党校;[N];张掖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吕海龙;《史通》与刘知几文史观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安萍;以道自任[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先红;《史通》对《文心雕龙·史传》的继承和发展[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3 周征;刘知几《史通》叙事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4 涂耀威;《史通》史著文辞观初探[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5 葛军;刘知几关于三国史学论断之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3年

6 张莉明;论《文心雕龙》对《史通》的影响[D];山东大学;2012年

7 陈金庄;刘知几关于唐前期史学论断之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艾静;刘知几关于南朝史学评论之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3年

9 王真;刘知几对两晋史学评述之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3年

10 王莎;论吕思勉《史通评》中的史学史及史学理论问题[D];扬州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史通》对《文心雕龙·史传》的继承和发展,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710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1710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f76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