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示研究古史的一条大道”——再论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本文选题:《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 郭沫若 ; 参考:《中共党史研究》2017年05期
【摘要】:《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是郭沫若在梁启超提出"新史学"之后探讨近代中国史学发展途径并批判了"整理国故"后的创新之作,具有"例示研究古史的一条大道"的重要意义。该书通过甲骨文、金文及古典文献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阶段的分析以及通过中国古代历史来"考验辩证唯物论的适应度"的尝试,确曾对古代历史的真相具有"摸着一些边际"的学术价值。回顾《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所引发的长时间的批评与争论固然非常必要,但是在学术语境有了很大变化的今天,这部著作带给我们的启示仍然值得高度重视。
[Abstract]:The study of Ancient Chinese Society is an innovative work by Guo Moruo after he put forward "New historiography" and criticizes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iography, which has the important meaning of "demonstrating an avenue to study ancient history".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stage of ancient Chinese history through oracle bone inscriptions, Jin Wen and classical documents, the book tries to "test the adaptability of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theory" through ancient Chinese history.It is true that the truth of ancient history has the academic value of "touching some margin".It is necessary to review the long period of criticism and controversy caused by the study of Ancient Chinese Society, but today, when the academic context has changed greatly, the enlightenment of this work is still worthy of great attention.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基金】: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唯物史观与历史考证学派关系研究”(13BZS006)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K2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祁和晖;关于“郭沫若现象”三题[J];郭沫若学刊;2000年02期
2 彭放;一个人和一个时代——评《郭沫若研究论稿》[J];学习与探索;2001年04期
3 祁和晖;21世纪郭沫若研究瞻望:郭沫若给后人留下了什么?[J];郭沫若学刊;2001年01期
4 谭继和,文天行,彭邦本;“新世纪郭沫若研究”笔谈(三篇)[J];郭沫若学刊;2001年03期
5 张忠林;“郭沫若与新世纪”学术研讨会暨四川郭沫若研究学会换届会在乐山召开[J];郭沫若学刊;2001年04期
6 章玉钧;在“郭沫若与新世纪”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J];郭沫若学刊;2001年04期
7 何征修;在“郭沫若与新世纪”学术研讨会暨四川郭沫若研究学会换届会上的讲话[J];郭沫若学刊;2001年04期
8 罗加云;在“郭沫若与新世纪”学术研讨会暨四川郭沫若研究学会换届会上的讲话[J];郭沫若学刊;2001年04期
9 廖永祥;四川郭沫若研究学会第三届理事会工作报告[J];郭沫若学刊;2001年04期
10 谢保成;创造中华民族新文化 填写世界文化史白页——在四川“郭沫若与新世纪”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J];郭沫若学刊;200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胜宽;;二十年:我与郭沫若研究工作[A];郭沫若研究三十年[C];2008年
2 张志春;;郭沫若与服饰文化初探[A];郭沫若研究三十年[C];2008年
3 石燕京;;网络时代的郭沫若研究[A];郭沫若与百年中国学术文化回望[C];2002年
4 周光召;;在“郭沫若与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A];郭沫若百年诞辰纪念文集[C];1992年
5 刘悦坦;魏建;;苏俄无产阶级革命文化与郭沫若的思想“转换”[A];郭沫若与东西方文化[C];1997年
6 柯宇;;评价郭沫若必须采取科学的态度[A];郭沫若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化[C];2000年
7 张恩和;;我看郭沫若——与友人对谈[A];郭沫若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化[C];2000年
8 李晓虹;;郭沫若研究展望[A];郭沫若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化[C];2000年
9 成仿吾;;祝词[A];郭沫若研究第一辑[C];1985年
10 ;稿约[A];郭沫若研究第一辑[C];198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章玉钧 谭继和 李怡 魏建;风雨浮沉郭沫若[N];社会科学报;2003年
2 本报记者 祝晓风;郭沫若研究:希望与挑战[N];中华读书报;2000年
3 展雨;中日学者关注郭沫若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4 钟作英;《郭沫若展》重访日本冈山[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5 李晓虹 中国社会科学院郭沫若纪念馆;郭沫若研究逐渐形成开放格局[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6 本报记者 高昌;回眸郭沫若[N];中国文化报;2012年
7 中国郭沫若研究会秘书长 李斌;郭沫若研究案头必备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8 杨胜宽 陈晓春 税海模 陈俐;“郭沫若研究方法论”笔谈[N];文艺报;2005年
9 本报记者 祝晓风;人们将看到更立体的郭沫若[N];中华读书报;2002年
10 郭沫若纪念馆 郭平英;共同的文化遗产 多彩的交流平台[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逯艳;郭沫若晚年复杂性新论[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赵帅;李泰俊与郭沫若《苏联纪行》比较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3 李明;在政治与艺术之间[D];西南大学;2016年
4 丁薇;论郭沫若历史剧的戏剧性[D];河北大学;2016年
5 余永春;郭沫若历史剧现代性与民族性的双重变奏[D];闽南师范大学;2016年
6 龙俊;论郭沫若历史剧的自由形式[D];西南大学;2010年
7 钱风强;奔突于文艺和政治之间——1948年香港时期的郭沫若[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张静;建国初期郭沫若的多重身份与文学家形象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王永鹏;郭沫若与“延安”关系研究[D];延安大学;2008年
10 王鑫;郭沫若与中国共产党(1919-1958)[D];天津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7430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17430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