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庆球与中国文化视域_《郑州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本文关键词:西方视域中的中国形象,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郑州大学》 2012年
西方视域中的中国形象
陈一琳
【摘要】:西方视域中的“中国形象”并不是客观的存在物,它是一组组被西方建构出来的想象物,含有丰富的隐喻符号,是一套完整的话语系统。在历史延续中,“中国形象”被不断书写和改造,以各种丰富复杂的形象呈现出来,时而优美如神话,时而丑陋如地狱。 本文将从西方视域中中国形象地历史流变入手,借鉴爱德华·W.萨义德的“东方主义”理论,通过不同时代文本分析,探讨文本所谓“客观”反映的中国,为什么不是那个真实的存在,而成为了西方自身欲望的投射物。论文会对历史上不同时段西方建构出来的中国形象进行描述,对几个典型的中国形象进行归类,将形象从被神话化、理想化,继而被丑化化、妖魔化的历史演变做一个较为详细地梳理。具体章节内容如下: 第一部分是绪论,简要介绍了形象概念以及有关形象真实性的争议,总结萨义德东方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最基本的特征以及实质,从而揭示出中国形象中暗含的“东方主义”式的话语符号。东西方总是以二元对立的模式存在着,“东方主义”使这种模式更加尖锐、鲜明。同时也指明了萨义德“东方主义”理论的缺陷,它未提及另一种美化的“东方主义”,即将中国当成仰慕的对象,将本是真实存在的中国构造成西方人心中的乌托邦,理想的圣地。 第二部分将理想化的中国形象归纳为四种类型,分别是神话的、物质的、权利制度的和文化的理想之邦,这种乌托邦模式的形成有其特有的形成过程和形成规律,并在不同历史阶段中内含不同社会心理和深层的文化意蕴。 第三部分主要对黑暗的中国形象进行梳理,启蒙运动之后,西方对中国有了新的认识,在对中国的形象描画上,丑陋的形象越来越占据主流。这些丑化的形象大致有以下几类,一类是停滞的中国形象,一类是专制的中国形象,还有一类是野蛮的中国形象。分析形象从美化转为丑化的形成原因、社会背景、心理因素等。 第四部分整理这些非客观形象对我们产生了哪些不利影响,为摆脱这些不利影响,我们有必要去超越东方主义,重塑客观公正的自我。本章对中国形象重塑的必要性、重塑的误区和重塑的方法进行探析,提出自己的几点愚见,期望我们民族在肯定和否定的声浪中找到结合点,在争议中不断重建,在重建中矫枉纠偏,建立起各民族文化和谐共生,互惠互利的新型关系。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K203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万向兴;;西方文学里的中国形象[J];学术探索;2013年06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秀梅;论延安时期中共领袖对国外媒体的运用[D];黑龙江大学;2013年
2 李珊珊;视觉文化视野下的文本世界[D];河北师范大学;2013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亚斌;葛兰西文化霸权理论与萨义德东方主义之比较[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2 马元雄;;萨义德《东方主义》思想探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3期
3 周宁;后殖民主义文化批判与中国形象研究[J];东南学术;2005年01期
4 周宁;西方的中国形象史:问题与领域[J];东南学术;2005年01期
5 周宁;;隐藏了欲望与恐怖的梦乡:二十世纪西方的中国形象[J];华文文学;2008年03期
6 南帆;;现代主义、现代性与个人主义[J];南方文坛;2009年04期
7 周宁;文明之野蛮:东方主义信条中的中国形象[J];人文杂志;2005年06期
8 周宁;停滞/进步:西方的形象与中国的现实[J];书屋;2001年10期
9 朱丽;西方视野下的东方——谈谈萨义德的《东方主义》[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10 张兴成;福柯与萨义德:从知识-权力到异文化表述[J];天津社会科学;2001年06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伍辉;西方的中国形象变迁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慧;;安贝托·艾柯的小说叙事策略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1期
2 焦新平;粟进英;;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战略思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1期
3 何泉;吕小辉;索朗白姆;;“地方神”文化影响下的藏族聚落[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3期
4 寇国庆;萨义德论知识分子[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5 王浩斌;;现代化与现代化理论的全球化逻辑[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6 华泉坤,张浩;《暴风雨》——莎士比亚后殖民解读的一个个案[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7 方旭红;论“黄祸论”的形成根源及影响[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8 陈兵;牛振宇;;《金银岛》:西方人的“东方幻象”[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9 吴奕锜;陈涵平;;论新移民文学中的文化混杂形象[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10 周莉;浅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名家;;论文化与经济的关系[A];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下)[C];2007年
2 金璐;;不完全的解构:黄哲伦《蝴蝶君》中的文化误读[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刘阳;;隐私话语的诞生与大众传媒业——一种知识考古学的路径[A];中国传媒大学第五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杨明;;中国道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5 刘军;David Willer;Pamela Emanuelson;;强制关系:理论模型及实验检验[A];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创新”论坛论文集[C];2011年
6 姚文放;;审美文化学研究的现代视野[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虞崇胜;;倡导“和而不同”的政治文明观[A];服务型政府与和谐社会[C];2005年
8 朱军;;国家繁荣的标志:多元化下的价值统一——转型时期政府塑造社会认同感的职能研究[A];政府创新的理论与实践[C];2006年
9 钱子文;;我们到底要什么?——危机视角下的中国现代化[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On the Clash and Coexistence of Human Civilizations[A];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北京论坛(2004)论文选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杨道宇;课程效能生成的原理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静;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伦理沟通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吴瑛;中国话语权生产机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付明端;从伤痛到弥合[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黄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主权原则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7 武克勤;英伽登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8 苗永敏;拒绝妥协[D];苏州大学;2010年
9 黄芳;跨语际文学实践中的多元文化认同[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红刚;社会转型期我国体育公共产品的整合与开发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2 于树军;50至70年代合作化小说情爱叙事分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石实;隐秘的参与[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彭慧蓉;中国射箭文化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5 刘灿仕;高校学生突发事件预警机制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彭双双;社会转型期我国利益矛盾的政治协调机制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7 陈洁丽;学校教育惩戒权的国际比较[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8 李湘;论虹影小说的河流意象[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9 毕圣洁;中国政治发展过程中的合法性构成与获取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王锐;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模型与战略考量[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芮必峰;李嘉树;;西方记者探访和宣传“红色中国”的原因[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2 常纪;于波;;清纯世界与世俗人生的较量——铁凝小说创作心路历程[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3 王黎燕;女性与媒体的偷窥心理[J];今传媒;2004年S1期
4 孟繁华;;总体性的幽灵与被“复兴”的传统——当下小说创作中的文化记忆与中国经验[J];当代文坛;2008年06期
5 齐红;;女性:作为“他者”的存在——“50后”女作家的女性书写及历史意味[J];当代文坛;2009年02期
6 习近平;;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J];党建;2013年04期
7 孟红;外国记者细说延安时期与毛泽东的第一次会见[J];党史纵横;2003年12期
8 ;李长春:中国要为外国媒体提供更多采访便利[J];国际新闻界;2009年10期
9 徐晶;铁凝小说的独特价值[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10 马德生,米玲;人生景象的呈现与表达——铁凝短篇小说创作艺术论[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华羽;[N];光明日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许青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传统文化基础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慧;国际新闻报道中的误读现象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2 常玲;论抗战时期中共对国民党反共政策的应对[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3 帅巍巍;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国家形象及其当下建构[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李兴亮;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新闻传播[D];四川大学;2002年
5 姚艳玉;残雪、铁凝小说异同论[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6 饶艳;铁凝小说创作流变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7 康鑫;铁凝小说的叙事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8 孙辉;论铁凝小说对人性的不懈探寻[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伍辉;西方的中国形象变迁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10 李璀;铁凝小说的心理透视[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宁;东方主义、后殖民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批判──爱德华·赛义德的后殖民主义理论剖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2期
2 丛郁;后殖民主义·东方主义·文学批评——关于若干后殖民批评语汇的思考[J];当代外国文学;1995年01期
3 许晓琴;;文化领域的一种批评实践与策略书写——论赛义德后殖民文化批评[J];求索;2008年06期
4 杨乃乔;后殖民主义还是新殖民主义?──兼论从殖民主义文学批评到东方主义的崛起[J];人文杂志;1999年01期
5 冯骥才;;中国文学需要“现代派”!——冯骥才给李陀的信[J];上海文学;1982年08期
6 姜源;异国形象研究中的文化意义[J];社会科学研究;2005年02期
7 孙绍振;;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J];诗刊;1981年03期
8 爱德华·赛义德;认知的策略[J];国外文学;1999年01期
9 周宁;东风西渐:从孔教乌托邦到红色圣地[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3年01期
10 杨正润;文学的“颠覆”和“抑制”——新历史主义的文学功能论和意识形态论述评[J];外国文学评论;1994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冬苗;;夹缝中的生存与成长——从东方主义的视角解读《华女阿五》中的华人形象[J];山花;2011年18期
2 张宽;;欧美人眼中的“非我族类”[J];读书;1993年09期
3 闫涛涛,钱文斌;赛义德后殖民文化理论透析[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3期
4 沃尔夫冈·顾彬,王祖哲;误读的正面意义[J];文史哲;2005年01期
5 张兴成;东方主义的全球扩散与再生产——兼谈文化民族主义的内在逻辑[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6 徐明明;;“东方主义”误读下阿拉伯电影的反击[J];电影艺术;2008年01期
7 于雷;;马克·吐温的“东方主义”再思考——以《马克·吐温的中国观》为例[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8 张琳;;全球背景下的文化冲突与融合——读《跨文化视野中希尔作品研究》一书[J];知识经济;2010年18期
9 汪娜;;《蝴蝶君》的“东方主义”根源初探[J];青年文学家;2011年03期
10 王朝霞,刘立辉;后殖民主义的文化批评[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倩倩;;掀开毛姆的“彩色面纱”——《彩色的面纱》的东方主义解读[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六辑)[C];2010年
2 苗伟;王桂芝;;从“东方主义”角度分析西方对中国电影的选择性接受[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3 刘智欢;;论《女勇士》中的东方主义[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张国功;;“东方奇观”策略的变迁——从张艺谋们到张杨们[A];江西省文艺学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5 孟玲;;正确地认知自我与他者——对《上海孤儿》的后殖民主义解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吴瑛;;议程与框架:西方舆论中的我国外交话语[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8年
7 胡艳玲;;论《紫色》中被殖民者的矛盾性[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Asef Bayat;;新东方主义:穆斯林与西方(英文)[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世界政治变迁与文明的互动”国际关系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8年
9 郭跃华;;《蝴蝶君》中的霸权主义意识形态[A];当代美国戏剧研究——第14届全国美国戏剧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杨朋;;试论美国电影中华人女性形象的文化属性[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一辑)[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捷;[N];东方早报;2010年
2 孟祥路;[N];中国能源报;2010年
3 曾任华新国际集团总裁,兼上海实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裁 现任青岛海尔地产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卢铿;[N];中国经济导报;2008年
4 张剑;[N];中华读书报;2011年
5 本期主持人 卢铿 上海实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裁;[N];中国建设报;2006年
6 刘伟杰;[N];中国建设报;2006年
7 胡芳;[N];中国文化报;2007年
8 本期主持人 卢铿(上海实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裁);[N];中国建设报;2006年
9 苏州大学 季进;[N];社会科学报;2011年
10 吴铭;[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惠玲;话语维度下的赛义德东方主义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朱骅;赛珍珠与何巴特的中美跨国写作[D];复旦大学;2010年
3 王少娣;跨文化视角下的林语堂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4 于秀娟;反东方主义面具后的东方主义[D];南开大学;2009年
5 张喜华;超越东方主义:希尔中国题材作品的跨文化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6 赵建红;赛义德的文学与文化批评理论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7 杜涛;“此”与“彼”:后殖民视阈下的流散美国华人文学文化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8 徐锐;多元文化图景与电视话语选择[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9 杨保林;“近北”之行[D];苏州大学;2011年
10 李秀清;帝国意识与吉卜林的文学写作[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向梅;东方主义视角下分析《消失的地平线》[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冯默;从东方主义视角解读《贫民窟的百万富翁》[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3 史娟茹;王国维的政治思想[D];西北大学;2004年
4 柴玲;在事实与讲述之间:法国《世界报》对中国环境问题的报道[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5 刘明;东方主义语境下的中国[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6 李文军;论康拉德《黑暗的中心》中的东方主义色彩[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7 张浩;[D];安徽大学;2004年
8 代亭;从东方主义到原始主义[D];中央美术学院;2004年
9 刘爽;谭恩美《灶神之妻》中的东方主义色彩[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10 刘婧婧;多元空间中的文化冲突与文化反思[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关键词:西方视域中的中国形象,,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766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1766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