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甘肃地区的古文化与中原及周邻文化的互动与影响
本文选题:甘肃古文化 + 文明起源 ; 参考:《甘肃社会科学》2003年06期
【摘要】:甘肃地区的古文化 ,从大地湾一期文化到仰韶文化 ,再到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及而辛店文化、寺洼文化、沙井文化 ,有着基本完整的序列 ,也有其自身的特点。同青海东部地区一道 ,应属于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圈。六大区系理论不能完全涵盖甘肃古文化的实际情况。但是甘肃的古文化同时又同中原和周邻文化发生各种各样的摩擦、碰撞、融合、交流 ,最后融入了中华文化的大洪流。中华文明的起源是多源的 ,甘肃地区独特的远古文化 ,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 ,在形成大一统的中华文明、中华民族和中华国家的历程中 ,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Abstract]:The ancient culture of Gansu, from the first stage culture of Dadi Wan to Yangshao culture, to Majiayao culture, Qijia culture and Xindian culture, Siwa culture and Shajing culture, has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and basic complete sequence. Together with the eastern part of Qinghai, it should belong to a relatively independent cultural circle. The six fauna theories can not completely cover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Gansu ancient culture. But at the same time, the ancient culture of Gansu had all kinds of friction, collision, fusion and exchange with the culture of the Central Plains and the neighboring areas of Zhou. Finally, it merged into the great torrent of Chinese culture. The origin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is multi-source. The unique ancient culture of Gansu region is one of the sources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It also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course of forming the unified Chinese civilization, the Chinese nation and the Chinese nation.
【作者单位】: 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分类号】:K20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蔡凤书;中华文明起源“新说”驳议[J];文史哲;1988年04期
2 何新;;龙凤问题与中国文明起源——香港版《谈龙》序言[J];晋阳学刊;1989年03期
3 刘军;评《中华文明论》的文明起源思想[J];河北学刊;2003年03期
4 乌东峰;中华文明起源问题研究有新拓展[J];求索;2003年02期
5 谷丛;陈丽新;;长江中游地区文明化进程学术研讨会纪要[J];考古;2004年03期
6 晁福林;;中国文明起源的若干理论问题新探[J];河南社会科学;2006年06期
7 郑立捷;;龙根传人黄康泰[J];经济;2011年Z1期
8 吴汝祚;探讨中华文明起源的几个有关问题[J];华夏考古;1995年02期
9 陈雍;;关于考古学研究中国文明起源的理论与方法[J];文物;2001年02期
10 王玉亮;河北北部文明起源进程中的特点[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严文明;;中华文明起源[A];第五届红山文化高峰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田广林;;中国东北西辽河地区的文明起源[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3—2004年度)[C];2003年
3 刘国祥;;红山文化与西辽河流域文明起源探索[A];第五届红山文化高峰论坛论文集[C];2010年
4 隗瀛涛;;序一[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九辑)——中国古都学会2002年年会暨长江上游城市文明起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5 王巍;;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的新动向与新进展[A];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第1卷第1期)[C];2008年
6 吴春明;;闽中社会文明起源的考古学初探[A];闽越文化研究——闽越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7 王庆成;;在“长江上游城市文明起源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古都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上的讲话[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九辑)——中国古都学会2002年年会暨长江上游城市文明起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8 谯珊;;“长江上游城市文明起源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古都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综述[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九辑)——中国古都学会2002年年会暨长江上游城市文明起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9 陈兆弘;;试论长江下游城市文明起源[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九辑)——中国古都学会2002年年会暨长江上游城市文明起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10 李绍明;;在“长江上游城市文明起源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古都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上的发言[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九辑)——中国古都学会2002年年会暨长江上游城市文明起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郭大顺;忆《中国文明起源新探》的写作[N];中国文物报;2007年
2 王仁湘;考古寻根之路[N];中国文物报;2006年
3 ;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的新进展(摘要)[N];中国文物报;2007年
4 丁铭;红山文化在中国文明起源过程中影响深远[N];西部时报;2007年
5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供稿;晋南与中华文明起源[N];中国文物报;2006年
6 美国哈佛大学皮巴迪博物馆馆长 威廉·L·费什;古典玛雅文明起源中的意识形态、交换和交流间的相互作用研究[N];中国文物报;2007年
7 张岂之;文明起源与炎黄时代[N];光明日报;2002年
8 王巍;关于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的几个问题[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9 孟菲;新思维、新观点与新天地[N];中国文物报;2007年
10 本报记者 王志光;不忘中华始祖 探索文明起源[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田广林;中国北方西辽河地区的文明起源[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2 马瑞江;从多元到一体的动因与机制[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3 彭邦本;先秦禅让传说新探[D];四川大学;2006年
4 范方芳;中国史前用龟现象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5 张楠;维莱里乌斯与罗马史学的通史观[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6 凌雪;秦人食谱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7 李丽娜;龙山至二里头时代城邑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庞小霞;试论新砦文化[D];郑州大学;2004年
2 聂云峰;虞夏商周之际辽西区的建置及古族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3 王玉华;东北地区史前玉器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4 戴冲;从玉的宗教功能及演变看长江下游文明的起源[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5 孙锡芳;《史记·五帝本纪》可信性研究[D];西北大学;2004年
6 肖凤春;山东龙山文化礼器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年
7 钟慧娟;闽江流域文明起源进程中的多元文化因素[D];厦门大学;2009年
8 赵宗军;我国新石器时期祭坛研究[D];安徽大学;2007年
9 陈颖;成都平原史前城址与中原地区史前城址比较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7年
10 曹艳朋;陶寺文化研究[D];郑州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8525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18525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