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礼俗理论研究_《四川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本文关键词:唐宋生日礼俗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四川大学》 2007年
唐宋生日礼俗研究
周冉冉
【摘要】: 對節日習俗的研究一直都是學術界的熱門話題,,然而學者、大師們往往注重其中歲時節日的研究,比如元日、上元、中和、社日、寒食、清明、上巳、端午、七夕、中元、中秋、重陽、除夕等傳統節日,而忽略了一個特殊的節日,即生日。生日與傳統歲時節日不同,它並非全民共同慶祝的節日。相反,它是個人意志行為向外的一種擴大化,因此往往在慶祝生日時有他人參與,其誇大化的最本質表現即是誕節的出現,作為最高統治者因受到君權至上等傳統思想的影響,常把生日設置為節日以法律的形式推廣到各個階層成為全民共度的特殊節日。因為最高統治者對生日的不斷關注,對當時臣民也產生了很大影響,这就讓生日成為了一種禮俗在唐宋時期以及以後時代非常盛行。 本文着眼于唐宋時期的生日禮俗,分為五個部分來進行全面的勾勒。導言部分是對唐宋時期生日禮俗研究情況進行簡單總結,第一章主要着眼于唐宋以前出現的生日的相關現象,對其產生和初步發展作了較為全面的回顧。第二章、第三章分别是對唐代和宋代的生日禮俗較為詳盡的敍述,其中也包括了唐、宋兩個時代之間五代十國時期生日的過渡。因為最高統治者過生日的情況有别於其他臣民,作為獨有的節日——誕節的存在是生日習俗中特殊且重要的情況,因此在这兩章中對玄宗設立誕節及後來歷代統治者誕節的不同情況進行了細緻論述,且從多方面分析了誕節產生的原因。同樣重要且具有重大意義的官僚以及普通百姓的生日及其產生的原因等學術界較少涉及的内容在此章中也投入了關注。第四章主要内容是唐代和宋代時期生日禮俗中的幾個重要現象,其中包括了從唐代就開始,到宋不斷變化的現象生日放生和詩詞賀生,同時还包括與宋代关係更為密切相關的内容,如少數民族誕節及其與宋代誕節的交流、官制上蔭補的一種形式——誕節蔭補在宋代時候的發展、誕節時候佛教賜額的現象以及與誕節相鬨的道教的慶節,可以說是對前面幾個部分的一個補充說明。在第五個部分是結論,着重闡述生日禮俗產生的評價,分為當時評價和現实檢討。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K207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侯旭東;;秦漢六朝的生日記憶與生日稱慶[J];中华文史论丛;2011年04期
2 苗倩倩;;唐代进奉现象研究综述[J];宜宾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苗倩倩;唐代进奉现象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
2 李霞;唐宋节日比较[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正学,王建萍;《李寄》主题刍议——兼议六朝文学中的女英雄形象[J];蒲松龄研究;2003年04期
2 徐文蕾;;《聊斋志异》侠义主题论[J];蒲松龄研究;2009年04期
3 吴天德,张宗福;从神本走向人本——殷商西周时期的文化特征[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4 周云水;;独龙族禁忌的文化人类学解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2期
5 庄华峰,王建明;安徽古代沿江圩田开发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6 陆建华;;墨子之礼学[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7 王谋寅;;对中国成文法起源问题的思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8 胡秋银;刘浩;;论永和人物——以刘惔为例[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9 程宏亮;;论韩驹诗学观[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10 倪晋波;最后的瞻望——《左传》人物濒亡心理描写初窥[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黎汝标;;试论布依族的谷魂崇拜[A];布依学研究——贵州省布依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8年
2 虞万里;;商周称谓与中国古代避讳起源[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一辑)[C];2005年
3 查清兰;;《左传》外交辞令的委婉特色[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张勃;;寒食节起源研究[A];清明(寒食)文化的多样与保护——中国传统节日(清明·寒食)论坛文集续编[C];2011年
5 吴锐;;《春秋》三传之“诸夏”与后世“汉族”的断裂[A];《春秋》三传与经学文化[C];2009年
6 谭家健;;《左传》美学思想札记[A];《春秋》三传与经学文化[C];2009年
7 刘丽文;;《左传》与《周易》的哲学化[A];《春秋》三传与经学文化[C];2009年
8 许子滨;;从《左传》看《仪礼》的成书及其反映的时代[A];《春秋》三传与经学文化[C];2009年
9 姚小鸥;王克家;;《左传》“摄官承乏”解[A];《春秋》三传与经学文化[C];2009年
10 单周尧;;《春秋左传读叙录》的评价问题[A];《春秋》三传与经学文化[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邢培顺;曹植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尉博博;春秋大都耦国政治现象剖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史兵;唐代长安城军事防御体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姜宁;《春秋》义疏学研究(南北朝—唐初)[D];南开大学;2010年
6 吕庙军;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符号[D];南开大学;2010年
7 刘军;顾宪成与晚明东林运动——传统士大夫政治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刘杰;汉武帝故事及其文化阐释[D];南开大学;2010年
9 邹春生;王化和儒化:9-18世纪赣闽粤边区的社会变迁和客家族群文化的形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潘苇杭;先秦两汉尧文化探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平;方干及其诗歌论稿[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于欧洋;六朝骈文的兴盛与形式美学的发展[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金鑫;王充《论衡》与东汉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博;唐代艺伎与唐声诗的传播[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晓娜;《史记》与齐鲁文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岳亚莉;豫北地区战国墓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7 杨迎春;观念、制度与春秋邦交模式变迁[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李华宇;先秦两汉天下观[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董云香;先秦节庆文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王思齐;《新序》《说苑》小说价值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彩红,陈明光;唐宋财赋“上供、留使、留州”制度的异同[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2 魏华仙;;诸庆节:宋代的官方节日[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3 王永兴;唐代土贡资料系年——唐代土贡研究之一[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04期
4 沈端民;中国古代的节日消费[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0年05期
5 张浩逊;从诗歌看唐代的节令文化[J];吴中学刊;1998年03期
6 李霞锋,李桂英;试析杜诗中的唐代节日民俗[J];杜甫研究学刊;1995年02期
7 林弘;杜甫与唐代节令习俗研究[J];杜甫研究学刊;1996年04期
8 谭蝉雪;唐宋敦煌岁时佛俗──二月至七月[J];敦煌研究;2001年01期
9 潘良炽;唐代后期财政崩溃原因述论[J];达县师专学报;1994年01期
10 周冉冉;;唐代皇帝圣节考[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2006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张德美;晚清法律移值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2年
2 张丑平;上巳、寒食、清明节日民俗与文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3 宋颖;端午节研究:传统、国家与文化表述[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4 张勃;唐代节日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5 刘朴兵;唐宋饮食文化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6 马冬;唐代服饰专题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彭康华;唐代物质赏赐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2 张自龙;宋代上层社会消费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3 王乐全;宋代官定节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4 张晶;唐代冬至节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5 卜冬雪;六朝节日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周冉冉;唐宋生日礼俗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相关机构
>四川大学
相关作者
>周冉冉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京ICP证040441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008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9993 010-62982499
服务热线:010-62985026 010-62791813
在线咨询:
传真:010-6278036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475号
本文关键词:唐宋生日礼俗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019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2019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