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研究杂志》中的中国学研究(1980
本文关键词:《亚洲研究杂志》中的中国学研究(1980-2005),,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吉林大学》 2011年
《亚洲研究杂志》中的中国学研究(1980-2005)
张裕立
【摘要】:《亚洲研究杂志》是美国中国学的一本最具权威和最有声望的杂志,1941年11月创刊并首次发行,当时称为《远东季刊》,1956年更名为《亚洲研究杂志》。本文试图通过对《亚洲研究杂志》的解读、分析,并结合特定的国际环境、学术背景以及中美两国各自的国情,对1980至2005年之间的中国学进行研究,旨在对美国中国学的发展脉络有一个更加清晰深刻完整的认识。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章认识现实中国:《亚洲研究杂志》的创立 《亚洲研究杂志》的创刊与战争的需要紧密联系,原有的传统汉学研究对于急切需要将学术成果转化为国家战略利益的学者来说是难以实现的。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在多方的努力下该杂志最终创办。为了对杂志有更深的认识,文章对杂志的框架构成、主要研究内容及杂志的特点加以概括和总结。 第二章想象与现实:《亚洲研究杂志》的转变(1980-2005) 受国际环境、学术背景以及中美国情的影响,《亚洲研究杂志》出现了重大的转变。学者们可以到中国内地进行实地的调查和研究,获取丰富的第一手研究资料,杂志的研究主题更加细化,研究内容也日益丰富,此时的中国学处于学术的反思时期。杂志主要研究议题集中在女性、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和经济研究上。 第三章论题集中与深化:两次大论战解析 《亚洲研究杂志》作为美国研究中国的重要学术性杂志,刊载了美国中国学发展史上一些重要的学术问题和理论问题。对杂志中一些有争议的,引起广泛讨论的文章加以研究,有助于我们把握时代的学术研究重点和动态,这为我们更加清晰的认识中国学的发展无疑非常重要。第一节以墨子刻的《摆脱困境》为例,对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关系问题展开论争;第二节现代经济发展道路:黄宗智与彭慕兰之间的论争。现代经济发展道路问题是美国中国学的研究重点,其中,黄宗智和彭慕兰两人之间的论争极具代表性。 本文以《亚洲研究杂志》为切入点,在吸收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杂志进行解读分析,能更加全面和深刻地为我们展示中国学的图景。以小入手,进行微观的研究,同时又不失宏大的视野。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K207.8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郝平;美国当代中国研究四十年概述[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6期
2 刘招成;;论战后美国中国学社会科学化研究取向的形成[J];湖北社会科学;2010年06期
3 张效民;;国内当代美国中国学研究的几个问题[J];国际论坛;2009年03期
4 裴宜理,黄育馥;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国的中国学研究:50年[J];国外社会科学;2004年02期
5 黄育馥;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中国学的几点变化[J];国外社会科学;2004年05期
6 马若孟;李必樟;;近代中国经济是怎样发展的——书评[J];近代中国;1995年00期
7 李宝梁;;当代中国研究:历史、现状与发展[J];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01期
8 朱政惠;美国中国学史研究中的若干问题[J];历史教学问题;2003年02期
9 朱政惠;关于美国中国学家的总结和反思[J];历史教学问题;2003年04期
10 吴原元;;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以来美国中国学的新走向[J];历史教学问题;2007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丽;刘管平;巫丛;;海外对华城市史研究综述[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2期
2 何泉;吕小辉;索朗白姆;;“地方神”文化影响下的藏族聚落[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3期
3 方潇;;革命话语下的理性思维——董必武法学教育思想刍议[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5年02期
4 尚海涛;;习惯规范与民间契约:冲突与弥合——以民国华北地区的雇佣关系为切入点[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02期
5 寇国庆;萨义德论知识分子[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6 华泉坤,张浩;《暴风雨》——莎士比亚后殖民解读的一个个案[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7 陈兵;牛振宇;;《金银岛》:西方人的“东方幻象”[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8 刘超;;孔子形象:历史知识与社会意识——以清末民国时期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孔子叙述为中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9 潘学权,王家明;文学翻译与“东方形象”[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10 钱雯;;历史与人:鲁迅小说的两个关键词[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臧高峰;任保平;朱子凝;;近代以来中国小农经济的制度变迁与分析[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2 刘宪法;;“南海模式”的形成、演变与结局[A];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土地卷)第八集[C];2011年
3 王景新;麻勇爱;詹静;;江南村落土地的产权分化与制度安排——基于诸葛古村落土地契约文书的研究[A];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土地卷)第八集[C];2011年
4 金璐;;不完全的解构:黄哲伦《蝴蝶君》中的文化误读[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王晋佳;陈晔;赵帅斌;;违章建筑与农民行为——基于斯科特和波普金的理论分析[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王士俊;;农村制度变迁中的农民利益诉求 从杜赞奇“经纪模型”视角的考量[A];创新思想·科学发展·构建和谐——黑龙江省首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08年
7 秦越存;;现代性伦理危机与西方共同体主义的困境[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8 刘梅珍;;哈姆雷特形象的伦理视角审视[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9 田先红;;乡村治理转型与基层信访治理困境[A];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创新”论坛论文集[C];2011年
10 包诗卿;;卜正民《困厄中的帝国:元明史》介评[A];明史研究论丛(第十辑)[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瑛;中国话语权生产机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付明端;从伤痛到弥合[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周霞;中国农村经纪业发展问题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4 王员;建国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基本经验[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李国娟;儒学与秦汉意识形态的建立[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张红峰;大学组织变革中的博弈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顾远飞;市场化环境下的大学运行逻辑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8 林斌;福建省邵武市集体林产权改革绩效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0年
9 张海斌;转型社会中的乡村自治与法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张雪艳;中国当代汉族作家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斛建军;农民家庭社会支持网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林勇刚;农户农地经营规模效率及其家庭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李桂峰;传统民本思想的理论品质与现代转型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李湘;论虹影小说的河流意象[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毕圣洁;中国政治发展过程中的合法性构成与获取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唐闰杰;实用刑事推定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孙笑晨;白色阴影下的回归—小说《黎明之屋》的后殖民解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李媛媛;近现代中国国家问题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梁小利;企业社会责任的三维度分析[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10 陈平焰;美国华裔生存状态的多维度透视[D];湘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郝平;美国当代中国研究四十年概述[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6期
2 吕德文;;中国研究三十年[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9年03期
3 仇华飞;美国电影与越南战争——评介几部反映越战的美国影片[J];当代电影;1988年06期
4 费孝通;;我看人看我[J];读书;1983年03期
5 沟口雄三;作为“态度”的中国研究[J];读书;2005年04期
6 于治中;;全球化之下的中国研究[J];读书;2007年03期
7 腓特烈·泰伟斯,狄飞;西方的当代中国研究[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4年06期
8 崔玉军;;80年代以来大陆的国外中国学研究:历史与展望[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9 H.哈丁 ,子华;中国政治研究:即将出现第三代学术研究[J];国外社会科学;1984年11期
10 黄育馥;从性别的视角看美国的中国学研究[J];国外社会科学;2003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萧俊明;北欧中国学追述(上)[J];国外社会科学;2005年05期
2 肖瑛;读《中国古代同一思想史》[J];孔子研究;1992年03期
3 赵守辉;;印度国际大学中国学院的汉学研究与汉语教学[J];世界汉语教学;1996年01期
4 薛衔天;让苏联人民全面地认识中国——苏联中国学家对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活动之一瞥[J];近代史研究;1992年01期
5 张晓劲;中国学研究在美国[J];中外管理导报;1998年01期
6 靳平;陈明亮博士印象[J];神州学人;2003年07期
7 陈勇,彭媛媛;海外中国学研究的新收获——读《美国中国学史研究》[J];史学理论研究;2005年01期
8 曹峥;;国学与人生心得之感悟[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9年08期
9 郭勇;;新时期文学语言批评三十年:回顾与反思之一[J];时代文学(上);2010年03期
10 奎松;1925~1932年在苏联军校学习的中国学员调查表(之一)[J];军事历史;1994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葛夫平;;巴黎中国学院述略[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2年卷[C];2002年
2 杨学义;;服务国家战略,拓宽新领域,发展新能力——谈谈金融危机下外语大学的新对策[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金融危机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对策与发展”教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9年
3 李岩松;;北京大学非学位留学项目组织形态创新实践初探——以“中国学”项目为例[A];北京高校来华留学生教育研究[C];2008年
4 ;《中国学校卫生》杂志2001年度刊登论文情况分析[A];预防医学学科发展蓝皮书——2002卷[C];2002年
5 赵宝煦;;当前中国学界的一位大师级人物[A];高放教授八十华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王建平;曾华;;美国战后中国学[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3—2004年度)[C];2003年
7 朱寿民;靳雅笙;;中国学校午餐饮食结构的改良[A];第一届妇幼营养学术研讨会资料汇编[C];1989年
8 郭齐家;;关于“中国学校优良传统与学校发展研究”的一些思考[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9 卫春回;;试论抗战胜利后中国学界的市场经济观[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10 李孝迁;;民国时期国际汉学史研究[A];中外关系史论文集第17辑——“草原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杨雪梅;[N];人民日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范勇鹏 王婧怡 译;[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吕杰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4 张西平;[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5 柏思德(Kjeld Erik Brodsgaard) 丹麦哥本哈根商学院亚洲研究中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6 吴光辉 厦门大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7 主持 吴子桐;[N];中华读书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赵博;[N];文汇报;2010年
9 记者马献忠 李玉;[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10 纳吉;[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党为;近三十年来的美国清史研究:以新清史为线索[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招成;施坚雅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谭旭虎;看与被看——史景迁的中国图景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龚咏梅;“脱胎换骨”的近代中国[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徐迎新;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学人比较美学观的人类学分析[D];复旦大学;2004年
6 李仲如;中国学院背景女雕塑家创作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7 朱美禄;域外之镜中的留学生形象[D];四川大学;2007年
8 余伟良;二十世纪的中国学位制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9 严仲连;在现代与传统之间[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田旭东;20世纪中国古史研究主要思潮概论[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裕立;《亚洲研究杂志》中的中国学研究(1980-2005)[D];吉林大学;2011年
2 赵志群;近代“日本中国学”与日本侵华战争[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3 林颖;美国中国学:从传统到现代[D];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
4 邹迪康;试论学术外交的论坛型载体[D];复旦大学;2011年
5 刘云鸿;淄博市高中国学诵读教材开发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吕修锋;论TalkBank工程对于中国学前儿童发展和教育研究的应用价值[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7 张晓宇;试论中国现代历史意识及其与日韩学界的差异[D];延边大学;2008年
8 李真;浅析费正清的中国史观[D];河南大学;2010年
9 戴静;中美学校德育的比较及对中国学校德育的启示[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10 李想;刘广京的中国近代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亚洲研究杂志》中的中国学研究(1980-2005),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045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2045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