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通史论文 >

《礼记·礼运》中的礼治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17-01-12 11:51

  本文关键词:《礼记·礼运》中的礼治思想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西南大学》 2009年

《礼记·礼运》中的礼治思想研究

时维超  

【摘要】: 礼最初是产生于祭神致福之事,是一种不涉及到人际间利益冲突的利益诉求。法则是产生于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目的是用于决断是非曲直,然后通过强制的力量进行利益的分配,因此和矛盾冲突紧密相关。但随着礼的发展,其范围渐渐扩展而涵盖了法的范畴。直到先秦之前,礼的概念都包括法在内。 古代“礼”的内容极为庞杂,大致可以分为仪式、制度、规范和观念四个层面。关于礼的概念,也往往淆乱不一。广义上的礼涵盖了包括法律在内的一切规范,还包括制度、仪式和观念。狭义上的礼则不包括法,专指不具强制力的仪式和制度、规范。古人根据礼的不同应用范围,把礼分为吉、凶、军、宾、嘉五类,称为“五礼”。“五礼”的主要内容,是各种仪式和行为的规范。 《礼运》提出了“大同”和“大顺”的社会理想,但同时也承认大同社会已然成为绝响,在当时的现实条件下只能以礼制为工具,追求实现“大顺”的社会状态。实际上,不管是大同还是大顺,都带有知识分子高出于实际条件的理想主义色彩。因为高出于现实条件,因此在实际的实践中便往往流于形式。 儒家在大同社会一去不返的现实下转而追求小康社会的理想状态——“大顺”,本文说明了儒家的礼治思想的基本内容:“礼是实现大顺境界的工具。”这体现在礼的如下作用上: 礼的第一个作用在于为社会的存在和延续提供一个必要的秩序并进而维护既有的社会秩序和利益分配格局: 礼的第二个作用是为整个社会提供了一个可以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判断是非的准则。 礼的第三个作用是为作为个体的社会成员提供了一个获得社会承认,进而获得名望和政治经济地位的工具。 礼的第四个作用在于由于其有规范可循,从而为社会的大众提供了安全感。这是对人类基本生存需要的满足,因而起到稳定社会情绪的作用。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K892.9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7
  • 第一章 绪论7-13
  • 第一节 "三礼"源流7-8
  • 第二节 古代礼学研究状况8-10
  • 一、注疏8-9
  • 二、通考9
  • 三、名物制度、礼图9-10
  • 第三节 《礼记》经学研究的国内外现状10-11
  • 第四节 选题的相关说明11-13
  • 一、选题目的与研究意义11-12
  • 二、研究范围12
  • 三、研究设想与预期目标12-13
  • 第二章 礼的内容13-23
  • 第一节 吉礼—祭祀之礼13-17
  • 第二节 嘉礼和宾礼17-20
  • 第三节 军礼 凶礼20-23
  • 第三章 "礼"、"法"之辨23-32
  • 第一节 礼与法的源流23-28
  • 一、礼与法的萌芽23-24
  • 二、礼的源流24-27
  • 三、法的源流27-28
  • 第二节 "礼"、"法"之辩28-32
  • 第四章 儒家的平等社会理想—大同32-44
  • 第一节 何谓"大同"32-37
  • 第二节 从仲尼的大同理想看儒家思想的内在矛盾37-40
  • 第三节 儒家大同理想的传统文化背景40-44
  • 一、华夏民族的崇古倾向40-41
  • 二、崇拜强者的文化传统41-44
  • 第五章 儒家的治国理念—礼治44-54
  • 第一节 礼的作用44-51
  • 第二节 礼治的内容—"君臣之分"与"治人之道"51-54
  • 第六章 结论54-56
  • 参考文献56-59
  • 后记59
  •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黄城烟;《仪礼》《礼记》升降类动词组合关系研究[D];四川外语学院;2012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汤勤;;“礼”与“法”:由神化到世俗化[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2 高峰;;国学琐议[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3 王锷;;宋聂崇义《新定三礼图》的价值和整理——兼评丁鼎先生整理的《新定三礼图》[J];孔子研究;2008年02期

    4 朱军;;礼与法关系之探讨[J];商情(教育经济研究);2008年06期

    5 彭林;;礼的分类[J];文史知识;2002年01期

    6 赵逵夫;;《礼记》与现代精神文明[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尹祚鹏;;浅议《聊斋志异》三教合一的天道观[J];蒲松龄研究;2007年01期

    2 易花萍;;早期形态的“汉字法律”[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3期

    3 陈春勤;;羌族历史文献整理研究的内容与意义[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2期

    4 郭淑新;神秘主义:一种哲学的“境界”和“方法”——论冯友兰对神秘主义的诠解[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5 魏世民;;桐城派理论的发展和最后总结——论姚永朴的《文学研究法》[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6 郭淑新;余亚斐;;化宗教文化为人文文化——孔子“鬼神”观探微[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7 陈卫斌;;“为义”——墨子思想的价值指归[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0期

    8 崔显艳;;贾政形象诠释的儒家文化之矛盾[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0期

    9 林荣;;先秦时期旗的起源与演变历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1期

    10 王艳照;;痛并幸福着——陶渊明和他那个时代的二律背反[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陶伯华;;智慧思维学精要——《思维科学概论》第十篇[A];中国思维科学研究论文选2011年专辑[C];2012年

    2 李定文;;试论先秦儒家的忧患意识及其现代转化[A];北京大学海峡两岸第二届公共管理论坛——传统文化与公共管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程有为;;炎帝族系在中华文明形成和早期发展中的贡献[A];炎帝·姜炎文化与民生[C];2009年

    4 于建设;;红山文化十讲[A];第五届红山文化高峰论坛论文集[C];2010年

    5 陈金全;郭亮;;西盟佤族原始法文化的原创性[A];中国佤族“司岗里”与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王建军;;“慨然思复三代庠序之法”:许衡的教育追求[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7 张东海;;南宋江西陆子学派的形成探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8 张景平;;士与二十世纪的实践性儒学——试论刘尔炘的思想、实践及其意义[A];《国学论衡》(第四辑)[C];2007年

    9 苏奎;;四川三段式神仙镜的西王母图像考察[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徐婵菲;姚智远;;汉墓画像神话人物的图像作用及丧葬意义[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玉忠;宋代刑事审判权制约机制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赵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邢培顺;曹植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国娟;儒学与秦汉意识形态的建立[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尉博博;春秋大都耦国政治现象剖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杨栋;神话与历史:大禹传说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李鸿雁;唐前叙事诗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罗骧;慧远与东晋佛教的变迁[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敏;小学生同伴接纳、友谊质量对其人格发展的影响[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桂峰;传统民本思想的理论品质与现代转型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王雷;法家君主专制理论与秦朝的兴衰[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姜虹;钱穆的清代学术史著作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崔鲮丽;中国古典诗词时间审美感悟的三种境界[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梁月英;《韩非子》法治精神及其文学表现[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杨铭;先秦儒道游观比较[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何惠;嫦娥形象的生成和演变[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9 杨智慧;《豆棚闲话》与“三言”叙事艺术比较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10 黄霞;论中国传统乡规民约[D];湘潭大学;2009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申修瑛;;《现代汉语实词搭配词典》与《汉语动词用法词典》的动词组合信息比较[J];辞书研究;2008年05期

    2 郭茜,黄昌宁;Benson在搭配方面的研究——兼评《BBI英语搭配词典》[J];国外语言学;1995年04期

    3 王柯;《世说新语》“下”字拾义[J];古汉语研究;2001年02期

    4 蒋绍愚;黄丽丽;;用材料理论双石攻近代汉语语法和历史词汇学之玉——蒋绍愚教授汉语史研究访谈录[J];甘肃社会科学;2008年06期

    5 李贵生;;堕胎还是坠胎——兼谈“堕”和“坠”的用法[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6 林杏光;词语搭配的性质与研究[J];汉语学习;1990年01期

    7 常敬宇;语义在词语搭配中的作用—一兼谈词语搭配中的语义关系[J];汉语学习;1990年06期

    8 邓章应;甲骨文“降”和“陟”语义语法探讨[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9 韩蕾;“堕毁”还是“坠毁”?[J];汉语学习;1998年01期

    10 俞理明,谭代龙;共时材料中的历时分析——从《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看汉语词汇的发展[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左双菊;位移动词“来/去”带宾能力的历时、共时考察[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2 申修瑛;现代汉语词语搭配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丽艳;《左传》与《世说新语》位移动词比较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鲁婷;《礼记》对“礼”的人文诠释[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曹国洲;《礼记》所见的礼学和人的完善思想初探[D];西北大学;2011年

    4 雷铭;《仪礼·士昏礼》的文化学考察[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张春梅;上古至中古人体降落类词汇系统演变研究[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6 熊雪娇;上古至中古登陟类词汇系统及其演变研究[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7 王超;《礼记·月令》天人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8 张宇;《礼记》用器类名物词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刘金鑫;《礼记正义》解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10 明岩;《礼记·内则》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曾宪义,马小红;中国传统法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法学研究;2003年03期

    2 曾宪义,马小红;中国传统法的结构与基本概念辨正——兼论古代礼与法的关系[J];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05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培国;孔子礼治思想浅析[J];管子学刊;2002年03期

    2 段巧玲;《晏子春秋》中的礼治思想[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3 朱慧芸;;论孔子的理想人格设计[J];教育教学论坛;2010年15期

    4 徐燕斌;;试论荀子的礼法思想[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5 黄宛峰;略论贾谊的礼治思想[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年04期

    6 白奚;儒家礼治思想的合理因素与现代价值[J];哲学研究;2000年02期

    7 张居三;;《国语》对礼治的反思[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8 刘永艳;甄金辉;;贾谊礼治思想探微[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9 王珊;;孔子与荀子礼治思想异同刍议[J];大众文艺(理论);2008年10期

    10 张利明;;从楚简《缁衣》看儒家的礼治思想[J];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11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张践;[N];光明日报;2001年

    2 一林;[N];法制日报;2003年

    3 张艳萍;[N];学习时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胥仕元;秦汉之际的礼治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刘四平;王闿运政治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3 乔福龙;《唐律疏议》礼治观探究[D];南开大学;2012年

    4 林俊俊;《荀子》管理哲学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5 闫利春;贾谊“道”论研究[D];武汉大学;2012年

    6 金妍妍;“群居和一”:荀子社会伦理思想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文平;荀子礼治思想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2 巫蓉;关于司马光社会历史观的几个问题[D];安徽大学;2007年

    3 岳武扬;论先秦礼治思想的演变过程[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4 周方高;论《资治通鉴》史论中司马光的治国思想[D];湘潭大学;2002年

    5 职冠楠;试论荀子礼治思想及其现代启示[D];陕西科技大学;2012年

    6 薛彦赟;儒家思想及其对权利意识的影响[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7 王贞妮;贾谊政治思想探析[D];兰州大学;2014年

    8 张海波;贾谊《诗》学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9 颜文皎;思维方式与我国法理学的发展[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10 全泉;《左传》礼治思想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礼记·礼运》中的礼治思想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366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2366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9c9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