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举制的政治功能——唐宋与明清的比较
[Abstract]:......
【作者单位】: 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管理学院
【分类号】:K207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志田;;科举制废除在乡村中的社会后果[J];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01期
2 吴海涛;北宋时期汴河的历史作用及其治理[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3 徐乐军;;论《香奁集》之于唐末诗坛的意义[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4 刘佰合,蒋保;科举制度的废除与社会整合的弱化[J];安徽史学;2000年03期
5 范学辉;;“将从中御”始于宋太祖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6 金仁义;东晋南朝国婚之流变[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7 彭文峰;唐代河朔藩镇进奉浅论[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8 丁放,袁行霈;玉真公主考论——以其与盛唐诗坛的关系为归结[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9 张希林,张希政;恢复重建京师大学堂的张百熙[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2期
10 凌家民;略论唐代的科举、任官制度与书法艺术[J];北方论丛;200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陈光;;清末王府宴客、饮食研究[A];清代王府及王府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张军;;清代王府研究综述[A];清代王府及王府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龚重谟;;汤显祖在肇庆遇见的传教士不是利玛窦——也谈汤显祖与利玛窦[A];'2006中国·抚州汤显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张涛;;《五礼通考》“丧礼门”编纂评析[A];第二届传统中国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一)[C];2007年
5 陈鸿森;;《清史列传·儒林传》考证[A];第二届传统中国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一)[C];2007年
6 罗志田;;科举制废除在乡村中的社会后果[A];近代中国社会与民间文化——首届中国近代社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李育民;;清政府应对条约关系的羁縻之道及其衰微[A];“近代中国、东亚与世界”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茂明;江南士绅与江南社会:1368—1911[D];苏州大学;2001年
2 朱圣钟;鄂湘渝黔土家族地区历史经济地理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3 穆渭生;唐代关内道军事地理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4 黄黎星;《易》学与中国传统文艺观[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5 陆远权;重庆开埠与四川社会变迁(1891—1911年)[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6 王志明;雍正朝官僚人事探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7 刘再华;晚清时期的文学与经学[D];复旦大学;2003年
8 蒋金星;《清代xC卷集成》的文献价值和学术价值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9 张小艳;敦煌书仪语言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10 姜国钧;教育盛衰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俊;初盛唐七言律诗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2 谢琦;瘟疫与晚清广东社会[D];暨南大学;2001年
3 鲍远航;论杜甫的政治改良思想[D];河北大学;2001年
4 费秋香;论清末新政时期的地方官制改革(1901—1911)[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5 赖玉芹;论康熙帝的科技管理思想及举措[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6 王金连;晚清新式军事教育述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7 黄娟;论清代陕西秦巴山区的内生性资本主义萌芽[D];西北大学;2001年
8 张天莉;司空图研究[D];西北大学;2000年
9 王铭;唐宋之际“四书”的升格运动[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10 李霞;评唐代咏史诗人的历史观[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24915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24915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