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通史论文 >

明清以来河西走廊水利社会研究

发布时间:2019-11-09 16:51
【摘要】:水利与环境问题是明清以来河西走廊区域社会最重要的两个问题,这早已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相关论著也是不计其数。不过,由于对基层社会研究不够,使得我们很难认识河西走廊区域社会的构成。本文采取“区域社会史”的视角,以渠系水利组织为主要切入点,考察了河西走廊区域社会的组织原则。通过与其他区域的比较,可以看出明清以来的河西走廊是一个典型的“水利社会”,也是一个独具特色的“水利社会”类型。本文主要探讨了水利与赋役、基层政权、社区以及环境的关系。 清代河西走廊的渠系水利灌溉系统和水利组织体系具有基层政权的性质。河西渠系水利灌溉系统实际上是县以下的基层区划,即基层区划是以渠系为单位来划分。本文还从两个方面论证了这一观点,一是河西地区是以渠系作为赋税区划,是近代国家基层政权建设中的新式区划基本上沿袭了旧有的渠系区划。其他区域的基层区划都满足这两个条件。渠系水利组织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基层行政组织的职能,渠系管理人员负责赋税征派。不过,这一点表现的不太明显。 在河西地区的乡村社区中,渠系区划是一种很重要的“水利社区”。事实上,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一个村社,即“水利村庄”。这是与聚族而居的宗族村落不同的一种特殊村落,即以水利组织为组织原则的村落。 “水利共同体论”是水利社会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水利共同体论”认为,水利组织内部存在一种“地、夫、水”的关系,即“按地派夫”,又“按夫均水”。但河西地区渠系水利组织内部不存在这种“地、夫、水”的关系,而是一种“地、粮、水”的联系,即“按地载粮”,又“按粮均水”。相对山陕等地区“地、夫、水”类型的水利社会,“地、粮、水”的河西走廊表现出了一种独特的“水利社会”类型。 水利之外,环境问题也是考察河西走廊区域社会的一个重要视角。水利与环境之间有着密切关系。明清以来,由于水资源的日益短缺,导致“地、粮、水”关系的失衡,随之水案频发,水利社会(区域社会)秩序遭到破坏。这种失序现象在“山水”灌区和“泉水”灌区又有不同表现。在“山水”灌区,由于山水补给的不稳定性,遂导致“地、粮、水”关系的破裂,水利社会(区域社会)矛盾凸显。而在“泉水”灌区,由于泉水补给的相对稳定性,使得“地、粮、水”之间的联系也较为紧密,水利社会(区域社会)秩序也较为和谐。 除了观点上的创新外,本文在新史料的挖掘及“史实重建”方面也有重大突破。长期以来,河西地区一些县际重大水案的相关史实一直不甚清晰,甚至严重背离事实,本文对此都一一做了严谨的考证。 概言之,本文认为,渠系水利组织体系是河西走廊地方社会构成的基本原则。关于河西地区乡村社会的基本结构,与其说是宗族村落,毋宁把它理解为一种“水利村庄”也许更为恰当。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K24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泊溪;再造一个河西──赋予河西走廊以经济的和现代的概念[J];发展;1998年11期

2 余霞;;河西走廊[J];城市地理;2017年21期

3 艾川;;穿过河西走廊的风,与灵魂赛跑[J];北方作家;2018年03期

4 李滋民;;河西走廊抒怀[J];歌曲;2018年09期

5 闫文盛;;河西走廊是种骨子的好地方(组诗)[J];五台山;2018年03期

6 吴继国;;七律·河西走廊[J];北方文学;2017年31期

7 易中天;;河西走廊[J];西部;2016年09期

8 周步;;河西走廊的山川[J];中国诗歌;2014年12期

9 邝厚勤;;河西走廊[J];歌曲;2015年02期

10 李文君;;河西走廊风情[J];丝绸之路;2015年2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庄生仁;张俊全;张清;;河西走廊棉花品种选择及其对策[A];中国棉花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汇编[C];2004年

2 安永香;;浅议河西走廊在全面抗战前后的战略地位[A];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5年

3 汪志农;尚虎君;张智涛;杨江涛;马理辉;;数字化渠系平台建设与精准灌溉管理决策应用[A];中国数字农业与农村信息化学术研究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霍有光;张伟;韩小青;;河西走廊水土资源与高效节水农林业[A];第一届中国软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5 王乃昂;;河西走廊可持续发展评价与对策[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6 马中洪;;甘肃省河西走廊农村中小学体育师资现状及对策研究[A];《西部体育研究》2015年第2期(总第138期)[C];2015年

7 罗蜀杭;刘富渊;刘金平;;河西地区苜蓿产业化生产的关键技术[A];第二届中国苜蓿发展大会论文集——S04苜蓿产业化[C];2003年

8 曹玲;邓振镛;窦永祥;杨晓玲;;气候变暖对河西走廊绿洲灌区玉米产量影响及对策研究[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气候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9 张大彪;张元恺;唐进年;;河西走廊沿沙防护林演变形式与积沙带稳定性研究[A];201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与技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7年

10 曹玲;邓振镛;窦永祥;杨晓玲;;气候变暖对河西走廊绿洲灌区玉米产量影响及对策研究[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生态气象业务建设与农业气象灾害预警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秦锦丽;河西走廊:正在崛起的金色大通道[N];中国矿业报;2012年

2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朱婕;建议国家大力支持甘肃黄河上游和河西走廊的保护建设[N];甘肃经济日报;2019年

3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朱婕;建议国家大力支持甘肃黄河上游和河西走廊保护建设[N];甘肃日报;2019年

4 彭晓姣;《从河西走廊看中国》新书获专家学者好评[N];中国民族报;2019年

5 本报特约撰稿人 李并成;历史上的河西走廊[N];甘肃日报;2019年

6 杜军林;专家学者探讨河西走廊研究及智库建设[N];中国民族报;2018年

7 外交学院世界政治研究中心主任 施展 《中国民族报》理论周刊责任编辑 人类学博士 王剑利;从河西走廊看“多元互构”[N];中国民族报;2018年

8 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 王建新 西北师范大学教授 甘肃省人民政府参事 李并成 河西学院河西史地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高荣 陕西师范大学中亚研究中心教授、河西学院特聘教授 黄达远;河西走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N];中国民族报;2018年

9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编审、《中国边疆史地》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 李大龙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李鸿宾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一级教授、著名秦汉史专家 王子今 人类学博士 《中国民族报》理论周刊编辑 王剑利;河西笔谈:从河西走廊发现更广阔中国[N];中国民族报;2018年

10 牛杰 河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河西走廊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应如何发展?[N];中国民族报;201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李江;明清时期河西走廊建筑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2 钱国权;清代以来河西走廊水利开发与生态环境变迁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8年

3 刘国强;长距离输水渠系冬季输水过渡过程及控制研究[D];武汉大学;2013年

4 白雪;魏晋北朝河西走廊的民族结构与社会变动[D];兰州大学;2012年

5 蔺海明;河西走廊绿洲农业区生态足迹和环境资产负债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若愚;明清以来河西走廊水利社会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2 陈雪霞;河西走廊星火产业带发展现状与对策[D];兰州大学;2006年

3 王延召;渠系节点区域悬移质水沙输移特征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年

4 李云鹏;无人机DEM的渠系轮廓特征增强方法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年

5 段永刚;渠系信息处理与管理系统的设计与研发[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6 陈志强;甘肃省河西走廊城镇体系发展条件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3年

7 郭华;渠系运行的预测控制及其仿真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8 李晨洁;汉中历史渠系空间修复策略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7年

9 张海鑫;基于无人机遥感的渠系分布信息提取方法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10 赵森;唐前期河西城镇分布体系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5585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25585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158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