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权贵阶层义子现象研究
发布时间:2019-11-18 20:53
【摘要】:义子是指通过拜认结纳为子的儿子,义父子之间没有血缘关系。明代义子现象在皇帝、文武官员以及宦官阶层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存在。义子现象的流行对明代政治军事制度以及社会文化等方面产生重大影响。本文在对义子概念进行辨析的基础上,考察了明以前义子现象的概况,明代皇帝、文武官员、宦官诸权贵阶层收认义子的情况,并分析其形成原因和影响,以及明人关于此种现象的认识。义子又称义儿、干儿,与义男、养子既有关联,又有区别,尤其是与养子的概念差别更大,但在具体情况中,又时常出现义子养子身份的变动,以及由此带来概念的混用。据史料记载,收认义子现象在魏晋时期开始较多出现,尤其在武将和宦官群体中颇为流行,到隋唐五代时期一度成为极度盛行的社会现象。明朝包含皇帝在内的权贵阶层,尤其是武将和宦官,均有收认义子的情况,有时规模很大,影响亦深远,此种情况既是传统义子现象在明代的延续,又受到明代社会环境的影响而进一步发展。明太祖朱元璋在国初收养数十名义子为心腹,助其掌控军队,镇守地方,诸义子在开国将领中占有重要地位。明朝建立之后,朱元璋随即命义子复姓归宗,解除义子关系,以防止义子权力过大,重蹈五代义子乱国的覆辙。明武宗也曾收认大量武将、佞幸近臣,以及宦官亲旧、市井无赖为义子,并赐国姓,成为武宗豹房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武宗义子也是武宗家庭模式政治建构下的重要成员,这对明代君臣关系和社会风气产生了重要影响。文臣对于义子现象多持否定态度,这是由士大夫阶层重宗法伦理纲常的价值观念所决定的。但是当士人风气败坏之时,文臣受到权力诱惑,在文臣群体中也出现了权臣招揽义子或投奔权贵门下为义子的现象。国初武将收养义子的现象十分普遍,明太祖对于武将义子归姓的推动,以及卫所制度的推行,使得武人义子现象大为减少。明中期之后,卫所制度瓦解,募兵制出现,武将逐渐获得了招募士兵的权力,武将家丁私兵逐渐成为明后期招募军队的重要来源,武将义子现象也伴随着私兵家丁制的出现重新兴盛起来。明代宦官养子现象一直普遍存在,而相关法律规定较为模糊,皇帝的态度也较为宽容,这为宦官从收养继嗣养子扩展至大量收认义子创造了环境。明代宦官群体之间拉帮结派现象十分严重,宦官之间采用本管名下的方式结成帮派,这种关系以类同家庭长幼上下辈分的名分相系,具有拟制父子关系的特性,与义父子关系有很大相似性。宦官收认义子影响最大的是魏忠贤,他在外廷权力争夺的过程中收认大量官员为义子,结成势力强大的阉党集团,对明末的政治造成了极大破坏。明代权贵阶层采用收认义子的手段把控政治权力,拓展权势和利益,这对明代政治军事等方面产生很大影响,也对明代社会社会风气产生深远影响。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K248
本文编号:2562757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K24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军;;拉名下:明代宦官政治权力之传承与派系生成[J];史学月刊;2015年02期
2 冯剑辉;;明代徽州“义男”新探——以嘉靖祁门主仆互控案为中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6期
3 李翔;;李克用义子问题考述[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3期
4 赵现海;;明初分封制度渊源新探[J];中国史研究;2010年02期
5 杜文玉;马维斌;;论五代十国收养假子风气的社会环境与历史根源[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6 穆静;;论五代军阀的养子之风——从军政与时局角度谈起[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7 张彦;;明代宦官家庭探析[J];黑龙江史志;2009年18期
8 李洵;;明武宗和他的“豹房公廨”(下)[J];紫禁城;2009年07期
9 李洵;;明武宗和他的“豹房公廨”(上)[J];紫禁城;2009年06期
10 谢元鲁;;论中国古代社会的虚拟血缘关系[J];史学月刊;2007年05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孙运鹏;唐代家庭收养制度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5627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25627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