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通史论文 >

唐后期武宁镇战略地位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10 03:09
   唐后期,中国历史进入了藩镇割据的混乱局面。不同的藩镇因地理位置、实力大小、将帅的战略不同而扮演了不同的角色。本文选取了在唐后期战略地位突出的武宁镇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考察武宁镇的地理环境,各种政治实力对武宁镇的争夺以及唐后期武宁镇的治乱兴衰对周边藩镇和全国局势的影响,来探讨以徐州为中心的武宁镇的重要战略地位。 导言部分。本部分通过对唐代后期整体的历史考察,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最后选取了武宁镇作为研究对象,以战略地位作为研究的切入点,从而确立了研究的目的、内容、难点和创新点等。 第一章.历史上的武宁地区。本章首先介绍了武宁镇的地理环境和交通,通过考察武宁镇所辖地区的地势特点与河流的分布以及对交通的影响,认识到地势特点和发达的水运、陆路交通是武宁镇战略地位突出的重要因素。历史上的中国政治格局先后经历了东西之争和南北之争的发展阶段,不论在东西之争的先秦秦汉时期还是在以南北之争的为主的魏晋南北朝和隋唐宋之际,以徐州为中心的武宁镇地区其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 第二章.唐后期武宁镇的战略地位。本章以时间为经,以重大历史事件为纬,分析了唐后期武宁镇的战略地位发展的几个阶段。在安史之乱和建中之乱时期,武宁镇成为了唐政府北遏河朔,南控江淮的军事重地。从唐德宗贞元年间到唐宪宗元和年间(785年-820年),这是武宁镇战略地位的发展时期,唐代藩镇的格局在这一时期不断分化定型,武宁镇正式设立之后,成为唐政府布局东方的桥头堡,在元和年间平定叛镇的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武宁镇在这一时期一跃成为平定叛乱,维护漕运的中原重镇。但随着实力的增长、一些将帅的战略转向以及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武宁镇的战略地位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从唐穆宗长庆时期到唐宣宗大中年间(821年-859年),武宁镇因骄兵的出现而成为唐帝国东部的一个动乱的策源地。 第三章.武宁乱则天下乱。骄兵动则逐帅,影响地区稳定,逐渐成为唐政府的心腹之患。唐咸通三年(862年),王式开始担任武宁节度使,为彻底根除骄兵乱徐,他采取了诛杀政策,但从此加剧了武宁镇军民和唐政府的紧张关系。庞勋之乱实际上是武宁军民与唐政府矛盾的一次总爆发,庞勋之乱虽然被镇压下去,但双方的矛盾并没有实质性的解决。黄巢之乱,这一地区再次卷入帝国动乱的大漩涡之中。黄巢乱后,时溥占有了武宁镇,但这时的天下已经演变成朱(全忠)李(克用)相争的战略态势。武宁镇也不复为唐帝国所依靠的中原重镇,而是成为朱李相争的一个猎物。最终,武宁镇(唐后期曾改名感化)被朱全忠所吞并。武宁镇在朱全忠的控制下,成为其虎视淮南的一个重要基地。唐哀帝天yP四年(907),朱全忠代唐建立后梁,五代开始,中国再次出现了南北之争政治格局,武宁镇此后一直在北方五代的控制之下,成为北方政权向南进攻的重要基地,武宁镇的战略地位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从总的来看,武宁镇在唐后期以重要的战略地位,在北遏河朔、南控江淮、参与平叛、维护漕运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维护了唐帝国的统治。但帝国末期武宁骄兵的出现使其又成为唐朝东部的一个动乱之源,进而又削弱了唐帝国的统治,加速了唐朝的灭亡。进入五代十国,武宁镇因处于南北之争的前沿,其战略地位再次凸显。
【学位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3
【中图分类】:K242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研究意义
    二、 研究综述
    三、 论文研究的目标、内容、难点和创新点
第一章 历史上的武宁地区
    第一节 武宁镇所辖地区的地理环境与交通
        一、 地势与河流
        二、 唐代徐州的交通
    第二节 东西之争时期的徐泗濠宿
        一、 诸侯会盟之地
        二、 局部战略中心
    第三节 南北之争时期的徐泗濠宿
        一、 关乎南北盛衰之地
        二、 隋唐之际和唐前期
            1. 隋代徐州一带的战略地位
            2. 唐前期徐州一带形势
第二章 唐中后期武宁镇的战略地位
    第一节 北遏叛乱、南控江淮的军事重地
        一、 安史之乱时期的武宁地区
        二、 建中之乱时期的战略地位
    第二节 平定叛镇,维护漕运的中原重镇
        一、 中央布局东方的桥头堡
        二、 参与平叛,立功元和
    第三节 长庆至大中时期:战略地位过渡期
        一、 王智兴时期——上忠王室,下压骄兵
        二、 后王智兴时期——骄兵局面的形成
第三章 武宁乱则天下乱
    第一节 骄兵的诛杀与动乱的开始
        一、 王式诛杀骄兵
        二、 庞勋之乱时期的武宁镇
    第二节 武宁镇的战略地位与唐帝国的崩溃
        一、 武宁镇的战略地位与黄巢起义
        二、 武宁镇与朱李争霸
        三、 感化(武宁)镇与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著
致谢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怀宇;论隋唐开发淮河流域交通的国策[J];安徽大学学报;1999年05期

2 张金铣,赵建玲;唐末清口之战及其历史地位[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3 周怀宇;论隋唐淮河流域商业发展[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5期

4 周怀宇;论隋唐五代淮河流域城市的发展[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5 高荣盛;唐代江淮漕运的历史考察[J];安徽史学;1998年03期

6 周怀宇;论隋唐统一对淮河流域手工业的促进[J];安徽史学;2001年02期

7 郑玉萍;;唐代河南道纺织品初探[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2期

8 程志;;论中唐藩镇的本质和作用[J];东北师大学报;1986年06期

9 程志;晚唐藩镇与唐朝灭亡[J];东北师大学报;1988年03期

10 冯培红;敦煌文献中的职官史料与唐五代藩镇官制研究[J];敦煌研究;2001年0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丁辉;唐代武宁军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2 康保苓;试论唐代文化重心的演变[D];曲阜师范大学;2000年

3 肖爱玲;徐州城市历史地理浅论[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4 李启;唐代淮泗地区的的经济开发[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5 姜修宪;唐代士人的流迁与江淮文化的发展[D];曲阜师范大学;2003年

6 郎洁;唐中晚期昭义镇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7 陈忱;论唐末朱全忠势力的兴起[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8346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28346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8bc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