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在元代的传播接受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12 20:08
本文以西方传播学和接受美学为理论基础,研究元代对《史记》的传播与接受。少数民族统治的帝国如何接受汉族文化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新话题,元代是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统治时间较长的时代,研究元代对《史记》的传播与接受有助于从少数民族文学角度全面而深刻地把握《史记》的文学特征、情感特色以及文化底蕴,也有助于从雅俗共赏的角度探究元代特殊的政治、文化氛围以及在此形势下文学发展的趋势,领略整个时代人们的思想碰撞,从而体会对当代文学研究所起的借鉴作用。 在本文的体制安排上,共分为八章。 引言部分为绪论,主要阐述研究元代对《史记》传播与接受的动机、目的、方法和意义,并且概述元前历代对于《史记》传播与接受的基本情况。 第一章主要从元代的政治、史学以及宗教出发,介绍元代对《史记》传播与接受的社会背景,说明元代社会生活对于人们传播与接受《史记》所起的作用与影响。同时以彭寅翁刊刻《史记》为中心,研究元代刊刻、印刷、版本学在《史记》的传播与接受的具体情况及作用。 第二章通过梳理元代诗歌、词中的《史记》内容,详细阐述元代诗、词对《史记》传播与接受的特点、方式和效果。元代“史记诗”多为咏史诗,徐钧、侯克中等诗人通过吟咏《史记》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达到或以史为鉴,或咏怀,或考察历史兴衰之目的,这些诗歌风格除宗唐学宋外,也生出了质朴刚毅的新特点。元词引用《史记》内容或典故的共504处,元代词人的着力点已转向了与《史记》的情感共鸣,无论是立功情怀、悲世情怀,还是隐逸情怀,都与《史记》是殊途同归。 第三章通过对元代散曲文本的细读,以元代散曲与《史记》中蕴涵的道家道教思想为主线,着重从征用《史记》典故、质疑《史记》英雄两个维度出发,探究产生这两种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深入挖掘元代散曲家的内心世界和生活状态。 第四章以元代史传、辞赋为切入点,详细阐释元代文、赋对《史记》传播与接受的特点和效果。元代史传文学继承了《史记》的编撰体例,学习借鉴了《史记》的记史方式,而理学家许衡的思想客观上也对《史记》的传播与接受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元代辞赋与《史记》的碰撞更多的体现在创作理念上,元代辞赋遵从复古,推崇汉代,继承了《史记》的“讽谏”作用,带有一种深沉的历史感和强烈的现实感,但遗憾的是,缺少积极向上的斗争精神。 第五章以元杂剧为重点,详细阐明元代杂剧、南戏与《史记》之间的渊源。元代是中国戏曲成熟的黄金时期,许多戏曲剧目都是来自于《史记》,后世称之为“史记戏”。众多“史记戏”中广泛运用了离奇的素材与表现手法,使真实的历史事件走向舞台,从生活真实走向艺术真实,既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向民众传播历史知识,又对普通大众进行了爱国教育、道义教育等,可谓是正统史书与民间文学融合的结晶,更加符合大众心理,促进了《史记》的传播。 第六章以点带面,重点梳理了元代话本、笔记小说中选材和艺术手法对《史记》的传播和接受情况,元代讲史话本创作成为元代话本接受《史记》的重要阵地,无论是内容选材,还是写人艺术、叙事艺术、语言艺术,话本、笔记小说对于《史记》的借鉴与化用都是极具特点的,充分证明元代话本、笔记小说在《史记》对小说的影响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第七章以戴表元对《史记》的评论为重点,整合梳理了元代学者对《史记》的评论。元代对《史记》发表评论的学者并不多,仅有戴表元、王恽、马端临等。戴表元接受了金华学派与永嘉学派对《史记》史学和文学的重视,在《剡源集》中有十九篇史论文专门针对《史记》人物进行评论,其中强调了个人修为的重要性。另外在对相关文论思想的阐释中,重点阐释、发展了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和苏辙评价司马迁的“以游养气”之说,也进一步推动了《史记》的传播。 第八章总结元代对《史记》传播与接受的方式、特点,探究元代的“史记学”之路。元代主要通过舞台艺术、书籍刊刻、人际交流对《史记》进行传播和接受,显示出与其他时代不同的四个特点:少数民族气息浓厚、雅俗共赏、戏曲成为主渠道以及悲剧意味浓厚等,充分说明元代是《史记》传播与接受的转折点。 结语部分梳理了元代对《史记》的研究对于明清及现当代对《史记》研究的影响,进一步阐明《史记》在中国文学史的独特魅力,说明了元代《史记》传播与接受的研究对于把握汉族文学特质对于少数民族文学的影响,包括汉族的政治、文化等与少数民族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同时说明元代《史记》传播与接受的研究对于我们今天的文学、史学研究以及民族学研究等都有很好的借鉴意义,也对我们今天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深远的影响。
【学位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4
【中图分类】:K204.2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节 研究缘起及概况
一、研究动机
二、研究现状
第二节 研究方法及意义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元代以前《史记》传播接受史概述
一、汉魏六朝:《史记》传播接受的发端期
二、唐宋时期:《史记》传播接受的深入期
第一章 元代《史记》传播与接受的环境与条件
第一节 元代社会与《史记》的传播
一、元代“治道”与《史记》的传播
二、元代史学对《史记》的继承
三、元代宗教对《史记》传播的影响
第二节 元代《史记》刊刻与传播
一、元代印刷技术的新成果
二、元代《史记》刊刻概述
第三节 彭寅翁与《史记》元刻本
一、彭寅翁及书院刻书述略
二、彭寅翁对《史记》的接受
三、元刻《史记》彭寅翁本的价值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元代诗、词对《史记》的传播与接受
第一节 元代“史记诗”
一、“史记诗”概念界定和文体辨析
二、元代“史记诗”的学科意义和历史地位
三、元代“史记诗”分类概观及总结分析
四、元代“史记诗”的内涵特征与历史意蕴
第二节 元代词对《史记》的传播与接受——元词情感与《史记》的共鸣
一、立功情怀:英雄情结的传承
二、悲世情怀:推己及人的自觉
三、隐逸情怀:以抑代扬的纠结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元代散曲对《史记》的传播接受
第一节 征用《史记》典故
一、征典直言
二、反褒为贬
第二节 质疑《史记》英雄——以屈原为例
一、对屈原的书写
二、对屈原的评论
第三节 “道”循史公之“道”
一、叹世思想
二、忍世思想
三、避世思想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元代文、赋对《史记》的传播与接受
第一节 元代散文对《史记》的传播与接受
一、修“史”学《史记》
二、“理”念通《史记》
三、“史传笔法”入文
第二节 元代辞赋对《史记》的传播与接受——元赋理念与《史记》的契合
一、大一统观念:恒一的民族心理
二、崇古意识:重史的文化特征
三、批判精神:强烈的情感表达
第三节 元代文、赋接受《史记》的共识
一、文化主体:蒙汉文化
二、统一格局:时代需要
三、科举废兴:经义取士
四、社会矛盾:发愤之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元代杂剧、南戏对《史记》的传播与接受
第一节 《史记》题材的撷取与运用
一、鬼神怪异的书写
二、“奇节懿行”的钟爱
第二节 《史记》之“文”的“承变”
第三节 元代“史记戏”的传播意义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元代话本、笔记小说对《史记》的传播与接受
第一节 元代话本对《史记》的传播与接受
一、仿效《史记》体例
二、引用或学用《史记》史实
三、“诗曰”、“有诗为证”与“太史公曰”
第二节 元代笔记小说对《史记》的传播与接受
一、拟用《史记》刻画人物
二、传“奇”色彩浓郁
三、学“史”撰“文”的作用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元代学者对《史记》的评论
第一节 元代文人评《史记》
一、“良史”之论
二、细节点评
第二节 戴表元的《史记》评论
一、金华学派、永嘉学派的史学观念与戴表元《史记》接受
二、戴表元对《史记》相关文论思想的阐释
三、戴表元的《史记》人物论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元代《史记》传播接受的特征及地位
第一节 元代《史记》传播接受的方式
一、舞台表演与元代《史记》的传播与接受
二、书籍刊刻与元代《史记》的传播与接受
三、人际交流与元代《史记》的传播与接受
第二节 元代《史记》传播接受的特点
一、民族文化融合
二、雅俗趣味共存
三、戏剧接受为主
四、悲剧意味浓厚
第三节 元代《史记》传播接受的价值
一、元代《史记》传播接受的地位、意义
二、元代《史记》传播接受的成就
本章小结
余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2838215
【学位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4
【中图分类】:K204.2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节 研究缘起及概况
一、研究动机
二、研究现状
第二节 研究方法及意义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元代以前《史记》传播接受史概述
一、汉魏六朝:《史记》传播接受的发端期
二、唐宋时期:《史记》传播接受的深入期
第一章 元代《史记》传播与接受的环境与条件
第一节 元代社会与《史记》的传播
一、元代“治道”与《史记》的传播
二、元代史学对《史记》的继承
三、元代宗教对《史记》传播的影响
第二节 元代《史记》刊刻与传播
一、元代印刷技术的新成果
二、元代《史记》刊刻概述
第三节 彭寅翁与《史记》元刻本
一、彭寅翁及书院刻书述略
二、彭寅翁对《史记》的接受
三、元刻《史记》彭寅翁本的价值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元代诗、词对《史记》的传播与接受
第一节 元代“史记诗”
一、“史记诗”概念界定和文体辨析
二、元代“史记诗”的学科意义和历史地位
三、元代“史记诗”分类概观及总结分析
四、元代“史记诗”的内涵特征与历史意蕴
第二节 元代词对《史记》的传播与接受——元词情感与《史记》的共鸣
一、立功情怀:英雄情结的传承
二、悲世情怀:推己及人的自觉
三、隐逸情怀:以抑代扬的纠结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元代散曲对《史记》的传播接受
第一节 征用《史记》典故
一、征典直言
二、反褒为贬
第二节 质疑《史记》英雄——以屈原为例
一、对屈原的书写
二、对屈原的评论
第三节 “道”循史公之“道”
一、叹世思想
二、忍世思想
三、避世思想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元代文、赋对《史记》的传播与接受
第一节 元代散文对《史记》的传播与接受
一、修“史”学《史记》
二、“理”念通《史记》
三、“史传笔法”入文
第二节 元代辞赋对《史记》的传播与接受——元赋理念与《史记》的契合
一、大一统观念:恒一的民族心理
二、崇古意识:重史的文化特征
三、批判精神:强烈的情感表达
第三节 元代文、赋接受《史记》的共识
一、文化主体:蒙汉文化
二、统一格局:时代需要
三、科举废兴:经义取士
四、社会矛盾:发愤之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元代杂剧、南戏对《史记》的传播与接受
第一节 《史记》题材的撷取与运用
一、鬼神怪异的书写
二、“奇节懿行”的钟爱
第二节 《史记》之“文”的“承变”
第三节 元代“史记戏”的传播意义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元代话本、笔记小说对《史记》的传播与接受
第一节 元代话本对《史记》的传播与接受
一、仿效《史记》体例
二、引用或学用《史记》史实
三、“诗曰”、“有诗为证”与“太史公曰”
第二节 元代笔记小说对《史记》的传播与接受
一、拟用《史记》刻画人物
二、传“奇”色彩浓郁
三、学“史”撰“文”的作用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元代学者对《史记》的评论
第一节 元代文人评《史记》
一、“良史”之论
二、细节点评
第二节 戴表元的《史记》评论
一、金华学派、永嘉学派的史学观念与戴表元《史记》接受
二、戴表元对《史记》相关文论思想的阐释
三、戴表元的《史记》人物论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元代《史记》传播接受的特征及地位
第一节 元代《史记》传播接受的方式
一、舞台表演与元代《史记》的传播与接受
二、书籍刊刻与元代《史记》的传播与接受
三、人际交流与元代《史记》的传播与接受
第二节 元代《史记》传播接受的特点
一、民族文化融合
二、雅俗趣味共存
三、戏剧接受为主
四、悲剧意味浓厚
第三节 元代《史记》传播接受的价值
一、元代《史记》传播接受的地位、意义
二、元代《史记》传播接受的成就
本章小结
余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嗣廉;李白与《史记》人物情结之接受美学透视[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2 江湄;欧阳玄与元代史学[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3期
3 赵丽君;;从《史记》、元杂剧到电影——论《赵氏孤儿》的主题变迁[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2年02期
4 范洁;;浅论王安石翻案诗的政治思想及理性精神[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S2期
5 余学娟;;辛弃疾词对《史记》典故的接受研究[J];沧州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4期
6 杨昊鸥;;明代史学转向与《史记》的文章学接受——以宋濂和归有光为中心[J];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02期
7 俞樟华,虞黎明;走向《史记》接受史研究[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8 张玉春;江君;;从历代艺术表演形式看《史记》的传播与接受[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9 杨昊鸥;;宋代文章学视野下的《史记》[J];江西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10 查洪德;文道离合与元代文学思潮[J];晋阳学刊;2000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陈莹;唐前《史记》接受史论[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2 蔡丹;古代诗人接受《史记》论稿[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3 王晓玲;清代《史记》文学阐释论稿[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8382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28382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