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通史论文 >

胡适的清代哲学史研究叙论

发布时间:2020-11-04 09:51
   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开山宗师,在史学、文学、哲学及教育学等多个领域都有很高的造诣。清代哲学史的研究是中国古代哲学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胡适对这一内容也进行过比较系统的论述。然而,近年学术界的论文涉及到的多是个体研究或专门领域的研究。本文试图通过系统论述胡适研究清代哲学史,以时间与代表人物或派别为线索,展现胡适对清代哲学思想的构架,挖掘胡适研究的深层意义,凸显胡适清代哲学思想研究的当代意义。 本文以胡适研究清代哲学各个时期代表人物或派别为主要研究对象,分章介绍、分析和评述了胡适的清代哲学研究。论文的第一部分为导言,介绍了学术界关于胡适研究清代哲学的状况。学术界关于此部分的研究著述和研究论文均有不少,但总体上看仅是微观上的研究,如对胡适研究清代哲学史的特征、清代哲学史的分期、清代哲学史的贡献、清代哲学研究的优点与缺点等问题,而缺乏宏观上的探讨,从而阐明本论文写作的意义。论文的第二部分为胡适对清代初期的哲学研究——以费氏父子和颜李学派为中心,此部分包含清初哲学的背景(反玄学的出现)、费经虞和费密的哲学思想、颜李学派的哲学思想三个部分。第三部分为清代初期与兴盛时期哲学的过渡——以程廷祚为例,这部分对程廷柞与颜李学派的关系、程廷祚的哲学思想及其实质作探讨。论文的第四部分为胡适的戴东原的哲学研究,此部分涉及戴震哲学思想的背景、戴震的“道”论、“理”论、戴震哲学的特色。论文的第五部分主要论述戴学的反响与清代后期哲学的发展,包括戴震哲学的反响问题、戴震哲学反响——以焦循和以阮元为例、戴震“新理学”与汉宋之争的深化、清代哲学的思想价值等部分。此部分包含胡适对清代哲学思想的总评,这是胡适通过对清代哲学各派代表进行较系统、深入研究后所得出的评价,并将清代哲学与宋明理学做比较,突出清代哲学的科学性。本文的最后一部分,将胡适研究清代哲学的特征、原因(背景)、贡献与不足总结出来,结合学术界较普遍的看法,认为胡适运用举例、对比等方法有力论证了自己的观点,并将中西方文化思想相结合起来做研究,这是胡适研究清代哲学的特征。正因为如此,才使胡适研究清代哲学更有深度,更能体现其研究价值。
【学位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2
【中图分类】:B249;K249
【文章目录】:
中文提要
Abstract
目录
导言
一、清代初期的哲学研究——以费氏父子和颜李学派为中心
    (一) 清初反玄学运动的兴起
    (二) 费经虞与费密——清代哲学的先驱
    (三) 中兴哲学的第一次尝试——颜李学派的哲学
二、清代初期与兴盛时期哲学的过渡——以程廷祚为例
    (一) 程廷祚与颜李学派的关系
    (二) 程廷祚的哲学思想
    (三) 程廷祚哲学的实质与意义
三、中兴哲学的第二次尝试——戴东原的哲学
    (一) 戴震学术思想的出现
    (二) 戴震的“道”的观点
    (三) 戴震的“理”论
    (四) “理存乎欲”和对“以理杀人”的批判
    (五) 戴震哲学的特色和意义
四、戴学的反响与清代后期哲学的发展
    (一) 戴震哲学的反响问题
    (二) 戴学反响之一——以焦循为例
    (三) 戴学反响之二——以阮元为例
    (四) 戴震“新理学”与汉宋之争的深化
    (五) 清代哲学的思想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魏航;;哲学需要方法的革命——从胡适治学与方法论的关系看[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2 顾红亮;论胡适的历史方法[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6期

3 张先贵;;胡适心目中的“戴震”——“平议胡适之‘戴震观’”之一[J];合肥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4 白盾;一个巨大的否定之否定——从朱熹到戴震、胡适的徽州文化发展轨迹[J];黄山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5 段怀清;;胡适对“现代中国的文艺复兴”理念的阐释及其评价[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6 周质平;评胡适的提倡科学与整理国故[J];近代史研究;1992年01期

7 董根洪;胡适的宋明理学观述评[J];近代史研究;1996年04期

8 颜军;胡适清代思想史研究浅议[J];近代史研究;2000年01期

9 刘巍;二三十年代清学史整理中钱穆与梁启超胡适的学术思想交涉──以戴震研究为例[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10 陈来;;启蒙批判与学术研究的双重变奏——整理国故运动中的胡适[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本文编号:28699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28699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931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