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通史论文 >

馆藏汉代货币选介

发布时间:2021-01-10 16:48
  汉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延续较久的统一帝国,跨越公元纪年前后各两百年有余。两汉的五铢钱、新莽铸钱,在中国古钱币中均属上乘。汉代主要使用五铢钱,在不同时期铸造的大小、工艺、重量均有差别。五铢钱是作为重量货币单位的钱币,西汉时期由中央政府成立专门铸币机构,统一铸造,货币市场趋于稳定。 

【文章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0,(10)

【文章页数】:3 页

【部分图文】:

馆藏汉代货币选介


汉铜质半两钱

铜质,钱币


汉代重点五铢发展表 序号 五铢分类 成色年代 1 郡国五铢 公元前118年始铸。面有周郭,轮廓不规整,面文“五铢”,为小篆,规范性不及其他五铢,钱币颜色多呈紫红色,也有少许发黄色,含铜量约80%左右。钱直径23.9~27.7毫米,穿径9~10毫米,厚一般在2毫米以上,厚度差距大,为0.6~1.8毫米。 2 上林三官 五铢 公元前113年铸。钱文严谨规矩,钱形整齐,铸工精良,记号有穿上横画和下半星两种,钱币颜色呈红色,含铜量70%以上。直径25~25.5毫米,穿径约9毫米,周围郭厚1.5~2毫米,宽1~1.4毫米,重量以3.5~4克居多,少数超过4克。 3 昭帝五铢 公元前86—前74年铸。钱文“五”字形瘦长,与以往差别大,面文外郭较高窄,有穿上一横或穿下半星记号,钱币呈深红色。昭帝五铢的大小和上林三官五铢相同,重量略轻,铸造技艺比三官钱略粗。 4 宣帝五铢 公元前73年始铸。与昭帝五铢风格接近,钱形整齐,表面光洁,规整度高,记号有面、穿上横画和穿下半星等种,钱币呈紫红色。钱直径有25毫米和26毫米两种,周围郭厚1.5毫米,穿宽约10毫米,重量约3.5克。 5 元、成、哀、平五铢钱 元、成、哀、平五铢钱与宣帝五铢币形区别不大,钱文“五”比较宽圆,像两个相对的“炮弹”形,与大泉五十之“五”字的写法类似。 6 小五铢 公元前113年始铸。面文有“五铢”两字,铸造工艺精美,面背两面均有周郭,面部无好郭,文字清晰,背面平整。钱直径11.5~12毫米,重0.62~0.65克。小五铢并不是在同一朝代铸造,据考古发现推断,其不是流通货币,是随葬品的可能性大。 7 剪轮五铢 剪轮五铢又称“磨郭五铢”,亦可称“剪郭五铢”。剪轮五铢最早出现在成帝、哀帝时期,在普通五铢钱上磨钱轮郭获取铜粉,从而使钱币减重的钱币。 8 金五铢 现藏于陕西省博物馆的金五铢,是1980年在陕西省咸阳市塬下发现的。钱直径26毫米,穿径11毫米,厚2毫米,重约9克。面背都有外郭,正面外郭较背面郭稍宽,面穿方正,上有横画。 9 东汉五铢 光武帝建武十六年(40)重新铸造五铢钱,又名“建武五铢”,这是采纳了马援的建议而铸造的。和西汉各朝的五铢钱相比要更轻薄,钱直径约25毫米,厚约1毫米,重3~3.5克。文“五铢”二字相比之前更宽更圆、笔画较粗浅。记号有星、横画、竖画等。铜质为黄色。 10 四出五铢 灵帝中平三年(186)开始铸造,又名“角钱”。与东汉五铢钱的铸造工艺相比,更为精良,也更重,钱直径25.3~25.5毫米,钱穿直径约8毫米,轮郭厚约1.5毫米,重3.6~4克。 11 对文五铢和綖环五铢(綖,xiàn,与线同) 东汉后期,约在桓帝(147—167)以后铸。对文五铢,又名“对文钱”,将一个钱剪凿成两个,包括中心部分和外环部分。中心部分,钱币的文字仅剩一半,故为“对文”,钱直径14~18毫米。綖环五铢就是剩余钱布的外环部分,钱周围轮郭细且薄,内部位大圆穿,形状就像一个环。钱面文只剩“五”字的一半、“铢”字的“金”字旁。

铜质,直径,铸币,民间


汉初,由于半两钱的重量降低很多,又称“荚钱”。同时,民间私铸货币的作坊无政府机关监管,质量不达标,变成不足重的剪边半两。几种货币同时流通到市场中,民众还是更喜欢重量重、铸造工艺精良的半两钱。“荚钱”的流通曾引起物价上涨,原因是货币的价格与其大小成正比,以及不法奸商囤积居奇。汉武帝刘彻继位,始铸三铢钱、赤仄五铢、皮币(鹿皮)和用银锡造作白金三等,纷扰者久之。①于是西汉开始收回民间铸币权,将各种铜钱取消,不许民间私铸,也不许郡国铸造,中央政府成立专门铸币机构,统一负责铸造五铢钱,至此政府才初步控制了铸币权,货币市场趋于稳定。


本文编号:29690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29690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a75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