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通史论文 >

汉代朝会体系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31 07:16
  朝会是中国古代国家君主与臣民、中央与地方的会晤、决策和礼仪体系。它源于原始社会议事会议,经夏商周的发展,在秦汉得到进一步完善。以往对汉代朝会的研究多集中在朝会议事内容,汉武帝时期参加内朝官员及朝会的礼仪文化上,对汉代朔望朝与常朝关系及东汉内朝问题涉及较少,也很少有人从地理位置和宫殿空间结构中探讨汉代朝会主要形式:常朝、内朝、大朝。文章在界定朝会概念对朝会渊源进行追溯的基础上,围绕汉代朝会出现的主要形式:常朝、内朝、大朝,以汉代宫殿位置及宫殿空间内部结构为视角,搜集汉代朝会相关史料进行对比分析三种朝会形式中的议会人员、议会地点、议会时间的变化及特点。在探讨常朝中发现,常朝除五日一朝外还应包括朔望朝、临时召开的特殊性议事会议,而在参加人员上,诸侯在常朝中,出现由汉初占主导位置,后逐渐被取代的变化特点;在分析内朝中发现,东汉内朝召开地点曾出现在皇太后居住区域,参加人员以外戚、宦官为主的情况;在两汉大朝会中都出现了周边臣服民族代表参加大朝会的现象。汉代朝会有其自身的特点,作为一项体系,确立后,一般情况下应是固定执行,汉代朝会实际执行情况并非如此,其受皇帝个人因素影响较大。汉代朝会对减少当权者决... 

【文章来源】:郑州大学河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6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图文】:

汉代朝会体系研究


东汉洛阳城平面示意图

对比图,皇帝,未央宫,温室


都未论及东汉内朝地点。姜珊论文对东西汉内朝召开地点都有论述,但是也存在不足。其认为西汉狭义省是温室殿,广义是皇帝、后妃及为皇帝提供的住所。看似准确,但从图画及史料的记载来看并不能完全准确解释其表达的省中包含禁中,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关中胜迹图志》①中有汉长乐未央宫图,可更直观的看到温室殿、司马门、后宫范围及整个未央宫宫城大致布局。按姜珊对西汉省禁范围的论述应是省中即皇帝后妃住处及为皇帝提供服务的官署范围,应是温室殿所在整个范围加上后宫椒房殿,狭义禁中指司马门以内,可见是北司马门以内的后宫及西司马门内的范围。但对比图画资料记载,可见并不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而是范围一致。图画资料出于清人之手,但这并不影响文章论证,除上述资料支撑外,对于图中未央宫中的承明殿、温室殿、前殿、宣室殿经陈苏镇的考证,得出未央宫中前殿、宣室殿、温室殿是从前向后由南向北排列,而且四殿之间的关系

汉长安城,平面示意图


第三节 汉代大朝会举行地点大朝会举行地点多在前殿,西汉单宫城制结构中,多在未东汉双宫城制情况下,大朝会举行地点在南、北两宫前殿朝会举行地点作为西汉王朝首都,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中城的政治中枢其结构布局对分析朝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献主要有《史记》、《汉书》、《西都赋》、《西京赋秦记》、《雍州记》、《三辅黄图》、《关中记》、《西、《长安志》、《雍录》、《类编长安志》、《关中胜记解长安城和未央宫结构布局起到重要依据作用,若在结合央宫复原图进行分析说明,朝会的空间结构与特点会更加年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组成汉长安城工作队,开始对。80 年代以来,工作队重点对未央宫进行了考古发掘。汉长安城平面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汉文帝七年《朝仪》诏书研究[J]. 张英梅.  敦煌学辑刊. 2018(01)
[2]未央宫四殿考[J]. 陈苏镇.  历史研究. 2016(05)
[3]西汉加官考[J]. 孙闻博.  史林. 2012(05)
[4]汉代朝礼交聘功能的发展[J]. 黎虎.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2011(02)
[5]汉代典客、大行、鸿胪递嬗与朝会司仪[J]. 黎虎.  东岳论丛. 2010(10)
[6]西汉长安的丞相府[J]. 宋杰.  中国史研究. 2010(03)
[7]论中国古代专制君主“兼听独断”决策机制[J]. 樊有平.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1)
[8]秦汉帝王顾问官制度[J]. 刘太祥.  南都学坛. 2010(01)
[9]汉代奏议的历史作用与地位[J]. 王启才.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3)
[10]汉代常朝制度考析[J]. 李俊方.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2)

博士论文
[1]汉代皇帝施政礼仪研究[D]. 李俊方.吉林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两汉禁省关系及宿卫体系研究[D]. 姜珊.山东大学 2018
[2]西汉中央集议制度研究[D]. 陈鸿.福建师范大学 2013
[3]汉武帝时期朝议制度研究[D]. 郜金山.南昌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0104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30104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2e6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