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福文化传承的历史脉络和空间分布研究
本文关键词:徐福文化传承的历史脉络和空间分布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徐福东渡的记载始见于司马迁的《史记》。徐福是中国历史研究和东亚古代史研究中的重要人物,也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航海家、探险家。两千多年来,有关徐福和徐福东渡的故事、传说在中国广大沿海地区和日本广为流传,在韩国以及东亚其他一些地区也有流传。对徐福和徐福东渡的研究,涉及中国古代史、中日关系史、中外文化交流史、航海史、移民史、地方史、民俗学与民间文学、文化遗产研究等多个领域,同时,徐福又是一个大众的话题。近几十年来,学术界以中日两国学者为主对徐福的研究逐渐兴盛,有关地方政府和民间对徐福也充满关注和热情,并且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是以往的研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对历史和传说缺乏严格界定,地方主义立场明显等。 本文认为,在有关徐福的研究中,除了重视文献记载与考古资料外,还特别需要重视至今依然存在的民间文化遗存,这些遗存有实物的,也有口头的,可以统称之为“徐福传承”。它们与现实中的民众生活已经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呈现了一种鲜活的、充满生命力的状态。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全面分析了遍布于中国、日本、韩国等地的徐福传承。根据历史文献的记载,沿着历史的脉络进行了回顾和分析,从空间分布上对现存的遗迹遗存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对中、日之间徐福传承的特征进行提炼和比较。针对学术界和民间普遍关注的问题,如徐福有无其人,徐福故里何在,徐福东渡去向,徐福东渡路线,出去后做了些什么,结局怎样等,也进行了介绍,并尽可能阐述了自己的看法。 本文认为,黄渤海周边的中国、日本、韩国有关徐福的文字记载、人文遗迹、自然景观、民间传说、纪念场馆、学术研究、文化交流活动等等,已经构成了东亚文化圈内的一个子系统,可称之为“徐福文化圈”。本文在阐述徐福文化圈概念的同时,对它的内涵、范围、特征,以及它与东亚汉文化圈的关系也做了自己的解读。可以说,该文化圈蕴涵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意义。文化圈中的中心人物徐福在沿海地区民间所产生的长久而广泛的影响,恐怕鲜有他人能够比拟。可以说,徐福是两千年前众多大陆人向东迁移的一个代表,而这些大陆移民对推动日本列岛和朝鲜半岛文明进程贡献极大,徐福东渡正是这一史实的一个缩影。我们从大量的徐福传承中能够感受到,无论是物质的徐福还是非物质的徐福,往往是一个富有象征意味的存在,民间所流传的传说与故事,常常是借徐福反映某些历史事实,表达人们美好的愿望。此外,本研究还想通过提供一个客观完整的文化圈内的徐福传承的地理空间分布,为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的开发保护提供某种参照,并通过揭示徐福和“徐福东渡”的文化史意义,丰富中日民间文化交流的内涵。 徐福是一个历史人物。两千二百年前的那个时期,因大陆移民的作为而使文化得以交融,使文明得以扩展,使“海洋东亚”得以开启;徐福也是一个文化现象,在徐福身上寄托了人们许多美好的愿望。作为一个象征性的符号,徐福也是东亚沿海地区人民交流交往的重要纽带。徐福丰富着东亚的海洋历史文化遗产,它的价值在东亚地区走向和平与发展的今天还在继续上升。
【关键词】:徐福 徐福传承 徐福文化圈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K203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0
- 1 本选题的意义和徐福研究史的回顾10-23
- 1.1 本选题意义和价值10-11
- 1.2 历史文献记载和以往的研究状况11-19
- 1.3 徐福东渡的时代背景19-23
- 2 中国的徐福传承及其空间分布23-35
- 2.1 山东省的徐福遗迹和传说23-26
- 2.2 江苏省的徐福遗迹和传说26-30
- 2.3 浙江省的徐福遗迹和传说30-32
- 2.4 河北省的徐福遗迹和传说32
- 2.5 中国徐福传承的特征分析32-35
- 3 日本的徐福传承及其空间分布35-46
- 3.1 纪州熊野的徐福遗迹和传说36-38
- 3.2 佐贺县的徐福遗迹和传说38-40
- 3.3 京都府伊根町的徐福遗迹和传说40-41
- 3.4 富士山麓的徐福遗迹和传说41-42
- 3.5 日本其它地区的徐福遗迹和传说42-43
- 3.6 日本徐福传承的特征分析43-46
- 4 韩国的徐福遗迹和传说46-49
- 5 徐福文化圈及其意义——代结语49-54
- 5.1 “徐福文化圈”49-50
- 5.2 “徐福文化圈”与中日文化交流50-53
- 5.3 “徐福文化圈”和徐福研究的现实意义53-54
- 参考文献54-56
- 致谢56
- 个人简历56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56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侯文慧;“章华大夫”考[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2 何郑莹,徐建刚,裘行洁;GIS辅助对长汀“客家首府”地位形成与地理环境关系的探讨[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5期
3 周庆华;;陕北城镇空间形态结构演化及城乡空间模式[J];城市规划;2006年02期
4 张伟然;试论湖南的历史文化区域[J];地理学报;1995年01期
5 张德二,王丽华,孙霞;由历史文献记载反演逐年网格点降水量距平场——气候史料客观定量研究的新探讨[J];第四纪研究;2003年02期
6 焦书乾;西北地区古代城市起源与演变问题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4年01期
7 白琨;“中法文化年”对国际文化交流带来的启示[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8 胡政平;试论秦安古文化资源的价值和地位[J];西北史地;1998年04期
9 王青;黄爱华;袁庆华;;山东寿光市北部沿海环境考古报告[J];华夏考古;2005年04期
10 焦南峰 ,马永赢 ,李岗 ,肖健一;唐范孟容墓发掘简报[J];考古与文物;200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陈凌;;突厥葬俗和祭祀有关的几个问题[A];第二届传统中国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二)[C];2007年
2 朴天申;;八至九世纪东亚交易航线考察[A];唐史论丛(第十辑)[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剑波;“四人堂”纪事——中国乡村基督教的人类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2 张思奇;中国行政区域经济发展与政府作用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3 梅新林;中国古代文学地理形态与演变[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4 杨文新;宋代市舶司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5 张崇旺;明清时期自然灾害与江淮地区社会经济的互动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6 王华;蜡染源流与非洲蜡染研究[D];东华大学;2005年
7 李德山;六至九世纪东北边疆民族与中央王朝关系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8 徐良利;伊儿汗国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9 吴洪琳;大夏国史[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10 左汉林;唐代乐府制度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丽华;18世纪历史文献气象记录的赋值研究——格点式降水量距平资料的反演和分析[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1年
2 张增萍;1922年至1932年河北省匪患及其成因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2年
3 李建栋;魏收三论[D];西北大学;2003年
4 李中锋;宋代政区地理研究及其信息系统处理[D];四川大学;2003年
5 特日格乐;汉简所见之居延候望系统[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4年
6 赵欣;近代旅美华人华侨与中美文化的互动[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7 李顶;清至民国祁连山区森林变迁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8 王雅荣;“猴s兦栏尽惫适碌脑戳骷把荼鋄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9 杨昕;烟水散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10 钱慧;六朝佛教音乐本土化探微[D];南京艺术学院;2005年
本文关键词:徐福文化传承的历史脉络和空间分布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018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3018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