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魏龙门石窟书法看南北文化交融
发布时间:2021-06-30 08:04
北魏龙门石窟是中国石刻艺术宝库之一,开凿于北魏孝文帝期间,根据当时统治者政治制度的改革,我们从中可以考究到南北文化交融对书法风格的影响。龙门石窟中选自二十方造像上题记中的文字刻石的《龙门二十品》是魏碑名品,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北魏时期书风的发展和演变。文章从多角度出发,分析龙门石窟《龙门二十品》中几种不同的书法风格,反映出北魏时期南北政治、文化和士族交流等多方面因素在逐渐交融中不断地发展变化。
【文章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9,(23)
【文章页数】:3 页
【部分图文】:
《北海王元详造像记》
《乐毅论》
根据史料记载,“宋武入关,收其图籍,府藏所有,才四千卷,赤轴青纸,文字古拙”[7]。北方经过战争时期的动荡,文化遭受严重摧残,国家文化体制的书籍也几乎跟着国家衰败而遭受毁灭,留下的书卷寥寥无几,而且从中可以看出此时的书风是偏向质朴的。北魏之初,道武帝拓跋珪建都平城,搜集天下书籍。但是当时的北土一带经过战争霍乱,已成了荒僻之地,所搜集的书籍有限。直到文成帝拓跋浚时期,高谧以坟典残缺,奏请广访群书,大加缮写。《周书》卷四十二《萧大图传》载:“梁武帝集四十卷,简文集九十卷,各止一本,江陵平后,并藏秘阁。大圜入麟趾,方得见之。”[8]从此条史料证明,梁武帝收集了一部分战乱时残留下来没有被焚烧摧毁的书籍。书籍是一个国家文化宝库,是一个国家文化体现的载体,随着战争变乱,南朝书籍流入北方,必然会影响北方文化。《北史·李谐传》记载:“既南北通好,务以俊乂相矜,衔命接客,必尽一时之选,无才地者不得与焉。梁使每入,鄴下为之倾动,贵胜子弟盛饰聚观,礼赠优渥,馆门成市。宴日,齐文襄使左右觇之,宾司一言制胜,文襄为之拊掌。魏使至梁,亦如梁使至魏,梁武亲与谈说,甚相爱重。”[9]从此可以看出南北使者相互交流和学习互动,在一定程度上有益于北方文化的发展。图5《北海王国太妃高为亡孙保造像记》中的“今”
本文编号:3257373
【文章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9,(23)
【文章页数】:3 页
【部分图文】:
《北海王元详造像记》
《乐毅论》
根据史料记载,“宋武入关,收其图籍,府藏所有,才四千卷,赤轴青纸,文字古拙”[7]。北方经过战争时期的动荡,文化遭受严重摧残,国家文化体制的书籍也几乎跟着国家衰败而遭受毁灭,留下的书卷寥寥无几,而且从中可以看出此时的书风是偏向质朴的。北魏之初,道武帝拓跋珪建都平城,搜集天下书籍。但是当时的北土一带经过战争霍乱,已成了荒僻之地,所搜集的书籍有限。直到文成帝拓跋浚时期,高谧以坟典残缺,奏请广访群书,大加缮写。《周书》卷四十二《萧大图传》载:“梁武帝集四十卷,简文集九十卷,各止一本,江陵平后,并藏秘阁。大圜入麟趾,方得见之。”[8]从此条史料证明,梁武帝收集了一部分战乱时残留下来没有被焚烧摧毁的书籍。书籍是一个国家文化宝库,是一个国家文化体现的载体,随着战争变乱,南朝书籍流入北方,必然会影响北方文化。《北史·李谐传》记载:“既南北通好,务以俊乂相矜,衔命接客,必尽一时之选,无才地者不得与焉。梁使每入,鄴下为之倾动,贵胜子弟盛饰聚观,礼赠优渥,馆门成市。宴日,齐文襄使左右觇之,宾司一言制胜,文襄为之拊掌。魏使至梁,亦如梁使至魏,梁武亲与谈说,甚相爱重。”[9]从此可以看出南北使者相互交流和学习互动,在一定程度上有益于北方文化的发展。图5《北海王国太妃高为亡孙保造像记》中的“今”
本文编号:32573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32573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