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地区先秦时期藜属植物利用的考古学观察
发布时间:2021-07-03 04:58
藜属植物为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其中绝大部分种的茎、叶和种子可入药,嫩叶可食用,喜生于路旁、田边及轻度盐碱地,能够适应干旱和较为贫瘠的土壤环境。自新石器时代开始,西南地区考古遗址当中就普遍发现藜属植物遗存,部分遗址当中藜属植物遗存的数量甚至远超农作物及其他植物遗存,为我们探讨藜属植物的利用提供了最直接的证据。文章系统梳理我国西南地区目前发现的先秦时期以前的藜属植物遗存,结合古代文献材料、民族志材料,探索了西南地区先秦时期藜属植物的利用方式。研究结果显示,西南地区先秦时期的藜属植物可能并非仅依靠采集所得或作为伴生杂草随农作物进入遗址,部分可能被人为栽培利用。对藜属植物的利用方式主要包括对其用种子、茎叶的食用以及药用、加工工具等。此外,藜属植物在西南地区大量出现还与遗址的农业种植、牧业活动等有所关联。西南地区先民对藜属植物资源的利用,反映出区域内早期居民生态资源拓展方式的多样性,特别是对于自然环境相对严酷的青藏高原地区,开发利用以藜属植物为代表的野生植物资源,是高效利用有限耕地和资源的最佳方式,对推动青藏高原早期文明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文章来源】: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35(02)CSSCI
【文章页数】:10 页
【部分图文】:
遗址出土的其他主要野生植物遗存
四川地区发现藜属植物遗存较多的遗址包括桂圆桥遗址一期(公元前3100-2600年),灰坑H43发现大量的藜属种子(见图2-1),占桂圆桥遗址一期全部种子的15%以上。桂圆桥一期出土的农作物种子数量较少,包括粟、黍以及破碎的水稻小穗,其中黍的比例较高[8]。中海国际遗址宝墩晚期堆积(公元前2250-1750年)中浮选数量较少的农作物,却发现藜科植物44粒,在杂草遗存中比例较高。浮选结果显示,遗址的农业结构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是以稻作为主,粟、黍为辅的[9]。茂县营盘山遗址(距今5300-4600年)出土的藜属植物遗存(见图2-2),绝对数量达2405粒,占全部出土植物遗存的30.1%,营盘山遗址出土的藜属植物种子尺寸较小,直径约1毫米,研究者认为中国的藜属植物可能与美洲地区一样,经历过人为栽培阶段。遗址的农业是以粟、黍为主的旱作农业结构,另外还发现数量较多的野大豆、紫苏、沙棘等野生植物遗存[10]。(二)云贵地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小米到红藜的农业转型:台湾地区HC部落灾后重建中的社区韧性[J]. 王瑶.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3)
[2]云南江川光坟头遗址植物遗存浮选结果及分析[J]. 李小瑞,刘旭. 农业考古. 2016(03)
[3]四川什邡市桂圆桥遗址浮选结果与分析[J]. 玳玉,万娇. 四川文物. 2015(05)
[4]影响西藏南美藜粒重因素的初步研究[J]. 白玛群宗,贡布扎西. 陕西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1)
[5]畜粪能源利用对草地生态系统碳汇的影响[J]. 徐增让,高利伟,王灵恩,成升魁,张宪洲,武俊喜. 资源科学. 2012(06)
[6]四川茂县营盘山遗址浮选结果及分析[J]. 赵志军,陈剑. 南方文物. 2011(03)
[7]我国荒漠植被中的C4植物种类分布及其与气候的关系[J]. 苏培玺,解婷婷,周紫鹃. 中国沙漠. 2011(02)
[8]西藏昌果沟遗址新石器时代农作物遗存的发现、鉴定与研究[J]. 傅大雄. 考古. 2001(03)
博士论文
[1]青海省东北部地区新石器—青铜时代文化演化过程与植物遗存研究[D]. 贾鑫.兰州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261917
【文章来源】: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35(02)CSSCI
【文章页数】:10 页
【部分图文】:
遗址出土的其他主要野生植物遗存
四川地区发现藜属植物遗存较多的遗址包括桂圆桥遗址一期(公元前3100-2600年),灰坑H43发现大量的藜属种子(见图2-1),占桂圆桥遗址一期全部种子的15%以上。桂圆桥一期出土的农作物种子数量较少,包括粟、黍以及破碎的水稻小穗,其中黍的比例较高[8]。中海国际遗址宝墩晚期堆积(公元前2250-1750年)中浮选数量较少的农作物,却发现藜科植物44粒,在杂草遗存中比例较高。浮选结果显示,遗址的农业结构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是以稻作为主,粟、黍为辅的[9]。茂县营盘山遗址(距今5300-4600年)出土的藜属植物遗存(见图2-2),绝对数量达2405粒,占全部出土植物遗存的30.1%,营盘山遗址出土的藜属植物种子尺寸较小,直径约1毫米,研究者认为中国的藜属植物可能与美洲地区一样,经历过人为栽培阶段。遗址的农业是以粟、黍为主的旱作农业结构,另外还发现数量较多的野大豆、紫苏、沙棘等野生植物遗存[10]。(二)云贵地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小米到红藜的农业转型:台湾地区HC部落灾后重建中的社区韧性[J]. 王瑶.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3)
[2]云南江川光坟头遗址植物遗存浮选结果及分析[J]. 李小瑞,刘旭. 农业考古. 2016(03)
[3]四川什邡市桂圆桥遗址浮选结果与分析[J]. 玳玉,万娇. 四川文物. 2015(05)
[4]影响西藏南美藜粒重因素的初步研究[J]. 白玛群宗,贡布扎西. 陕西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1)
[5]畜粪能源利用对草地生态系统碳汇的影响[J]. 徐增让,高利伟,王灵恩,成升魁,张宪洲,武俊喜. 资源科学. 2012(06)
[6]四川茂县营盘山遗址浮选结果及分析[J]. 赵志军,陈剑. 南方文物. 2011(03)
[7]我国荒漠植被中的C4植物种类分布及其与气候的关系[J]. 苏培玺,解婷婷,周紫鹃. 中国沙漠. 2011(02)
[8]西藏昌果沟遗址新石器时代农作物遗存的发现、鉴定与研究[J]. 傅大雄. 考古. 2001(03)
博士论文
[1]青海省东北部地区新石器—青铜时代文化演化过程与植物遗存研究[D]. 贾鑫.兰州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2619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32619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