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通史论文 >

中国古代义利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03 13:07

  本文关键词:中国古代义利思想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义利,是指人们追求物质利益时应遵循的伦理道德标准。义利思想是人们为了正确处理经济活动中各种不同利益之间的经济关系所提出的思想观点或理论。我国先秦各学派的义利思想内容十分丰富,而在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尤其是汉代以来,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义利思想一直指导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活。研究、分析和总结传统的义利思想,从中寻求思想启迪,对于当今树立社会主义的义利观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论文从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史料的实际情况出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国古代的义利思想作了分析、评价和总结,并从寻求思想启迪的角度,对传统义利思想及其特点进行总结,从而为树立社会主义义利观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论文在探讨义利思想的概念和内涵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先秦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各家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特征;并对秦、汉以至明清的整个中国古代社会里,义利思想的发展变化分为两条主线进行了探讨;在对中国古代义利思想进行总结的过程中,论述了古代义利思想所给予我们的一些启示;最后结合当代经济社会发展,阐述了在当代社会树立社会主义义利观的必要性和主要途径。
【关键词】:义利 义利观 义利思想 义利关系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F092;K207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10
  • 1 导论10-12
  • 1.1 选题的依据10
  •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10-11
  • 1.3 研究方法11-12
  • 1.4 本文的主要观点12
  • 2 义利思想的概念及其内涵12-16
  • 2.1 义利、义利关系12-14
  • 2.2 义利思想14
  • 2.3 义利思想的产生与发展14
  • 2.4 义利思想的内涵14-16
  • 3 先秦各学派的义利思想16-26
  • 3.1 儒家的义利思想16-22
  • 3.1.1 孔子的义利观16-17
  • 3.1.2 孟子的义利观17-19
  • 3.1.3 荀子的义利思想19-22
  • 3.2 墨家的义利思想22-23
  • 3.2.1 墨家"交利论"的主要内容22-23
  • 3.2.2 墨家义利思想的主要特点23
  • 3.3 道家的义利思想23-25
  • 3.3.1 道家义利思想的主要内容23-24
  • 3.3.2 道家义利思想的主要特点24-25
  • 3.4 法家的义利思想25-26
  • 3.4.1 法家义利思想的主要内容25-26
  • 3.4.2 法家义利思想的主要特点26
  • 4 秦汉至明清义利思想演变26-33
  • 4.1 汉代以后占统治地位的义利思想26-28
  • 4.1.1 董仲舒"正其谊而不谋其利"的义利观27
  • 4.1.2 程颢、程颐的"存义去利"义利思想27-28
  • 4.2 汉代以来与占统治地位义利思想相异的义利思想28-33
  • 4.2.1 司马迁"利民、富民"的义利思想28-30
  • 4.2.2 白居易"利民、利天下"的义利观30
  • 4.2.3 李觏"义利双行、以利统义"的义利观30-31
  • 4.2.4 王安石"以义理财"的义利思想31-32
  • 4.2.5 叶适"讲求实效,注重功利"的义利观32-33
  • 4.2.6 清代以来的义利思想33
  • 5 中国古代义利思想的主要特点及其影响33-35
  • 5.1 中国古代义利思想的主要特点33-34
  • 5.2 中国近代义利思想的主要变化34-35
  • 6 传统义利思想的启示与树立社会主义的义利观35-42
  • 6.1 传统义利思想的启示36
  • 6.2 树立社会主义义利观的必要性36-37
  • 6.3 树立社会主义义利观的主要途径37-42
  • 6.3.1 把坚持三个文明和树立社会主义义利观结合起来37
  • 6.3.2 把依法治国和树立社会主义义利观结合起来37-38
  • 6.3.3 把完善各项机制和树立社会主义义利观结合起来38-40
  • 6.3.4 把宣传教育同树立社会主义义利观结合起来40-42
  • 参考文献42-44
  • 致谢44-45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4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泽应;义利之辨与社会主义义利观[J];道德与文明;2003年05期

2 黄丽珍;“三个代表”与新时期的义利观[J];福州党校学报;2002年02期

3 朱家桢;义利思想辨正[J];中国经济史研究;1987年02期


  本文关键词:中国古代义利思想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430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3430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54d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