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通史论文 >

清初地方遗民的群体构成与社会互动研究——对广东省新兴县的人类学考察

发布时间:2021-11-12 20:56
  明清易代之际,遗民逃禅成风。文中以禅宗六祖慧能故乡新兴县为例,借助族谱、地方志以及田野调查资料,尝试勾勒清初地方遗民的生存状态、群体构成和跨区域互动。明清鼎革,新兴县聚集了不少外地遗民,与当地遗民构成了遗民群,在日常互动中形成以潘毓珩、叶广祚等人为核心的群体组织,并通过地缘、亲缘和姻缘等方式建立起紧密关系网络。遗民通过介入地方的文化营造特别是围绕国恩寺所展开的文化实践,营造了一个与外界遗民沟通的集体文化空间,以达到凝聚群体内部与整合外部关联的目的。 

【文章来源】: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20,12(04)CSSCI

【文章页数】:8 页

【文章目录】:
一、清初地方遗民的抉择与群体构成
    (一)明清鼎革与地方士绅的抉择
    (二)流寓、侨居与遗民的群体构成
二、遗民的生命历程与文化空间的建构
    (一)遗民的成长环境与处世态度
    (二)遗民对逃禅空间的营造
    (三)遗民对地方文化认同的形塑
三、遗民的社会关联与跨地域互动
    (一)地方遗民的社会关系网络
    (二)遗民的跨地域互动与群体整合
四、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天然函禅师弘化岭南的启示[J]. 张蕾蕾.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04)
[2]清初岭南遗民诗群的社会结构与群体心态[J]. 李婵娟.  广西社会科学. 2014(01)
[3]清初岭南禅史研究与佛教文献整理[J]. 杨权.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01)
[4]用世与遗世之两难:曾灿逃禅考论[J]. 马将伟.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12)
[5]“隐”的生成逻辑与隐士身份的建构机制——一项关于中国隐士的社会史研究[J]. 胡翼鹏.  开放时代. 2012(02)
[6]明遗民的群体身份认同与群体聚合[J]. 孔定芳.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01)
[7]存道:明遗民群体的价值体认[J]. 李瑄.  学术研究. 2008(05)
[8]法缘与俗缘的反复纠葛——金堡澹归逃禅考论[J]. 李舜臣.  宗教学研究. 2006(04)
[9]屈大均的逃禅与明遗民的思想困境[J]. 孙立.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5)
[10]游走与播迁——关于明清之际一种文化现象的分析[J]. 赵园.  东南学术. 2003(02)

博士论文
[1]明清之际遗民逃禅研究[D]. 刘雪梅.吉林大学 2015



本文编号:34916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34916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f90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