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通史论文 >

李光地及其《尚書》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03 19:45
  李光地是清初康熙朝著名學者,在理學、易學、《尚書》學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同時,李光地還是一位政治家,歷任內閣學士、兵部右侍郎、文淵閣大學士等職,在平息三藩之亂、統一臺灣、治理水患、整飭官場等方面做了突出貢獻。目前學者對李光地的研究,多集中在理學和易學方面,在《尚書》學方面的研究比較薄弱,沒有進行系統的梳理。本文以李光地的《尚書》研究作為對象,旨在闡述李光地對《尚書》的研究成果、研究價值以及對《尚書》學的影響。同時,本文是將李光地放置在中國《尚書》學發展史及清代學術發展的大背景下,研究其學術思想的,從這個意義上講是對中國清代學術思想史及中國《尚書》學史的一種深入研究。本文的第一部分介紹李光地的生平、家世背景、交遊、思想及學術成就。李光地幼而神穎,敏而好學,學問廣博,至老益篤,是清初一朝的儒林巨擘。同時李光地又是康熙王朝肱股之臣,為官四十八年,為百姓做了很多實事。在李光地的一生中,顧炎武和孫奇逢對他的影響頗深。李光地向顧炎武學習音韻學,又受孫奇逢的影響,宗朱又兼采陸、王。李光地和梅文鼎在天文曆算上的交流也促進了清代科學的發展。李光地雖然勤於政事,但稍有空閒,便憑几著述,故一生著述宏富。本文... 

【文章来源】:陕西师范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9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緒論
    第一節 選題意義
    第二節 研究現狀
第一章 李光地其人
    第一節 李光地生平
    第二節 李光地的家世
    第三節 李光地的交遊
    第四節 李光地的學術思想
    第五節 李光地的著述
第二章 清初《尚書》研究及李光地的學術主張
    第一節 清初《尚書》研究繼承宋學之餘波
    第二節 清初《尚書》之考辯
        一、對孔傳《古文尚書》的辯偽
        二、對孔傳《古文尚書》的辯護
    第三節 李光地關於《尚書》的學術立場
        一、李光地從文風上對孔傳《古文尚書》進行回護
        二、李光地從內容上對孔傳《古文尚書》進行回護
第三章 李光地對《尚書》的闡釋
    第一節 對“堯舜二典”的理解
        一、《堯典》、《舜典》兩篇的合與分
        二、李光地對“堯舜二典”分與合的理解
    第二節 對《大禹謨》和《皋陶謨》及《益稷》的理解
        一、《大禹謨》和《皋陶謨》為兩對文字
        二、《皋陶謨》和《益稷》是一篇
        三、“以類相從”的觀點
    第三節 對“洪範九疇”的認識
        一、對“皇極”的認識
            (一) “皇極”與“王極”
            (二) 李光地對“皇極”的闡述
        二、《洪範》中的天人感應
        三、《洪範說》中的“五行觀”
            (一) 聚訟的五行學說
            (二) 李光地對《洪範》中五行的見解
第四章 李光地對《尚書》的詮釋特點
    第一節 對蔡沈《書集傳》的繼承與批判
        一、對蔡沈《書集傳》的繼承及衍說
        二、對蔡沈《書集傳》的批判
            (一) 對蔡沈“肇州”說提出異議
            (二) 對蔡沈“陟方乃死”解釋的否定
            (三) 對“放勳”、“重華”的理解
    第二節 以義理說書
    第三節 注重考證
        一、對天文曆算之學的重視
        二、《禹貢》中河流山川的考證
            (一) 對“彭蠡”的考證
            (二) 對“三江”及“九江”的考證
第五章 李光地《尚書》研究的價值及影響
    第一節 李光地《尚書》研究的價值
        一、政治影響
        二、理學價值
    第二節 李光地《尚書》研究的影響
結語
參考文獻
致謝
攻讀碩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李光地的仁学思想[J]. 姚艳霞.  求索. 2012(09)
[2]试论李光地的民本思想[J]. 陈桂炳.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03)
[3]论李光地的历史地位[J]. 陈祖武.  福建论坛(文史哲版). 1992(05)
[4]李光地年谱略论[J]. 陈祖武.  文献. 1989(03)
[5]鄱阳湖演变的历史过程[J]. 谭其骧,张修桂.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2(02)

博士论文
[1]李光地易學研究[D]. 李志陽.福建师范大学 2014



本文编号:35668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35668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449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