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解的对话与汉学三期——解读“顾彬现象”的一种历史思路
发布时间:2022-02-24 09:32
以解释学的"理解就是误解的对话"理论来梳理西方汉学的发展轨迹,可以概括出"汉学三期说":传教期、译介期和批评期。在解释学的视野下,这三个时期,并不是一个编年断代史的划分,而是汉学对于中国学术的"误解的对话"的历史逻辑的展开。在"汉学三期"背景下,具体地解读第三期代表人物德国汉学家顾彬在中国学界产生的"顾彬现象"。可以发现,基于解释学立场的汉学家顾彬,因为坚持他对中国文学的"偏见的批评",使他和中国学术的"误解的对话",展示出西方汉学史空前的冲突张力,而顾彬则在当代中国文坛和媒体,成为了一个"西方批评"的符号。
【文章来源】:贵州社会科学. 2014,(03)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4 页
【文章目录】:
一、误解的对话
二、汉学三期
三、汉学批评家顾彬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只有中国人理解中国”?[J]. 顾彬,王祖哲. 读书. 2006(07)
[2]误读的正面意义[J]. 沃尔夫冈·顾彬,王祖哲. 文史哲. 2005(01)
本文编号:3642452
【文章来源】:贵州社会科学. 2014,(03)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4 页
【文章目录】:
一、误解的对话
二、汉学三期
三、汉学批评家顾彬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只有中国人理解中国”?[J]. 顾彬,王祖哲. 读书. 2006(07)
[2]误读的正面意义[J]. 沃尔夫冈·顾彬,王祖哲. 文史哲. 2005(01)
本文编号:36424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36424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