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通史论文 >

辽宋对峙下的边民群体研究

发布时间:2023-01-30 19:30
  辽与五代、宋对峙时期,燕云十六州、河北路及河东路北部民众受战争频发、政权更迭影响较大。边民生产生活难以维系,对中原王朝的忠贞意识逐渐淡薄、越境行为时有发生。辽朝与宋朝缔结澶渊之盟后,双方进入近百年的和平对峙状态。辽宋边民也获得较为稳定的生存环境,其经济、文化生活均有沿边特点。在辽宋对峙时期,双方边民的经济活动受各自政权的边境政策影响较大。首先,辽朝注重发展南京道的农业,边民有时可享受减税、免役等利于进行农业生产的政策。宋朝边民在统治者塘泊御敌、发展榆塞等维护边界稳定的措施下,农业生产受损。宋朝禁止民众于界河捕鱼、偷伐榆柳,宋境边民较好的遵守了政府禁令,但辽境边民偷渔偷伐行为时有发生。其次,在双方军事缓冲区的两输地,也有民户因差役征发差异而非法越境。第三,边民跨境经济活动频繁,既参与政府主持下的榷场贸易,也利用沿边位置进行书籍、食盐、马匹等走私活动。第四,边民的消费活动也具有边境色彩,彼此进行粮食及食盐等生活必需品的交换,以满足自身生存需要。辽宋对峙时期的边民在文化生活方面体现出较强的融合性。南京道及西京道的汉族边民有髡发、左袵者,契丹族较为推崇的火葬逐渐在河北路及河东路地区发展,北方民... 

【文章页数】:9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辽宋边民群体范围的界定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
    五、论文创新点
第一章 辽宋边境地区政治生态与边民的政治态度
    第一节 辽与五代、宋对峙时期的地理环境
    第二节 辽与五代、宋对峙时期的政治生态
        一、战争冲突
        二、和平交往
    第三节 辽与五代、宋对峙时期边民的政治态度
    小结
第二章 边民的经济生活
    第一节 边民的生产活动
        一、农业生产
        二、手工业生产
        三、渔猎生产
    第二节 边民的赋役负担
        一、两输地
        二、辽境边地
        三、宋境边地
    第三节 边民双边贸易活动
        一、边民榷场活动
        二、边民走私活动
    第四节 边民的消费活动
        一、粮食
        二、食盐
    小结
第三章 边民的文化生活
    第一节 风俗习惯
        一、服饰发型
        二、丧葬习俗
        三、民族节日
    第二节 语言文学
        一、会话语言
        二、文学流传
    第三节 尚武精神
    第四节 边民通婚
    小结
第四章 边民的社会认同
    第一节 边民政治认同
    第二节 边民经济交往
    第三节 边民文化交流
    第四节 边民民族认同
        一、夷夏观转变
        二、民族一体意识发展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固安县大王村辽墓清理简报[J]. 杨光,李明琴,刘妙君,付艳华,张刚,李一萱.  文物春秋. 2013(06)
[2]略论辽宋夏金对峙时期中国民族的一体化进程[J]. 段红云.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4)
[3]极边、次边、近里:北宋西北边疆层级体系三级制界说[J]. 郑涛,张文.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2012(02)
[4]论契丹族与汉族服饰文化的融合[J]. 霍宇红.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6)
[5]浅析辽朝时期的“汉人胡化”[J]. 李月新.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3)
[6]从复数“中国”到单数“中国”——试论统一多民族中国及其疆域的形成[J]. 赵永春.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2011(03)
[7]辽墓反映的契丹人汉化与汉人契丹化[J]. 冯恩学.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1(03)
[8]“中国多元一体”与辽金史研究[J]. 赵永春.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3)
[9]中国日常生活史研究述评[J]. 胡悦晗,谢永栋.  史林. 2010(05)
[10]山西大同市辽墓的发掘[J]. 王银田,解廷琦,周雪松.  考古. 2007(08)

硕士论文
[1]北京地区辽墓的初步研究[D]. 孙勐.吉林大学 2012
[2]宋辽榷场贸易和走私贸易研究[D]. 方文逑.重庆师范大学 2010
[3]宋与辽夏金间的走私贸易[D]. 王昆.东北师范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7333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37333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ed3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