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吴君臣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13 21:18
本文关键词:孙吴君臣关系研究
【摘要】:自古以来君臣关系就是很复杂的,很难维持一个不变的状态。君与臣之间的关系往往都是相互为了各自的利益而进行的博弈,而且臣子们可能因共同的利益而形成一定的团体。在这之中,没有绝对的正确与否,有的只是绝对的利益。 江东孙氏政权历经六代领导人,分别是孙坚、孙策、孙权、孙亮、孙休、孙皓。孙氏家族没有显赫的背景,孙坚召集乡里,逐步走上政治舞台;孙策接过兵权,孤军过江,打下江东,奠定了孙氏政权的基础;孙权面对复杂的政治、军事环境,充分利用父兄所留资源,稳固江东,最终称帝;孙亮孱弱,先后被权臣、宗室架空,导致国家内耗不断;孙休收回皇权,稳定局势;孙皓先扬后抑,导致君臣失和,国家灭亡。通过这六代领导人,我们可以看出一个政权的兴衰与君臣关系的不断变化。 这其中,前后变化最为显著的是孙策和孙权时期。孙策在父亲孙坚死后,率领以淮泗集团为核心力量的部队,东渡平定数郡,为孙氏政权打下基础。在此过程中,又吸收了许多江北流寓士人、江东寒族的加入,使孙氏在江东迈出了融合的第一步。但是在对待江东大族的态度上,孙策却基本持打压态度。终其一生,没有一位江东大族子弟进入孙氏政权的核心,江东大族亦普遍持观望态度。作为个希望扎根江东发展的政权,如果不完成政治的本地化,势必会被孤立,孙策为了扭转这一情况,在临终时选择了孙权作为自己的继承人,意义就在保住江东,巩固政权,调整君臣关系。 孙权年少继位,时值东汉末年,各路诸侯相互征伐。孙氏在江东刚刚立足,后方山越时常作乱,亦有太守叛变。孙权此时只有依靠父兄所留资源,平定叛乱。在借助淮泗集团的力量稳定了政权之后,为了进一步完成政权的江东本土化,孙权就必须转变对待孙策曾经极力压制的江东大族态度。这是孙权首次对于君臣之间的关系进行调整,而且收获了正面的效果。孙氏政权在陆逊、顾雍为首的江东大族支持下,彻底融入江东本土,政治稳定,军事顺利,面对蜀、魏数次入侵,均以胜利告终。但是作为一个封建君主,孙权必然要考虑到君主专权的问题,面对江东大族势力的不断上升,他开始考虑削弱江东大族。在暨艳案、吕壹事件爆发后,孙权始终对江东大族处以重罚,最终在立太子的事情上,孙权逼死了陆逊,使得江东大族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从孙权的一生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一个变化过程,君臣之间的关系为了利益而变化,并非一成不变。 在后来的三嗣主时期,君臣关系波动巨大,总体上走向失和。在孙皓执政时,最终达到极端。孙皓的继位是因为淮泗集团和江北流寓士人的支持,但其后他将濮阳兴和张布处死,导致这两股势力彻底衰落。在君主专制的思想作用下,孙皓对江东大族既有所支持,又处处设置监察障碍,结果江东大族也无力使国力上升,面对晋国的来军,几乎未曾抵抗。孙皓时期的君臣关系,可以说是三嗣主时期的缩影,权臣不断出现,甚至行废立之举;君主性情暴戾、少谋,擅杀大臣;外来的淮泗集团和江北流寓士人不断凋零,君臣关系最终走向极端。 在这六代领导人掌权时,作为臣子的一方,各股势力之间也是互相对抗的。这些人或因地缘关系结交;或因家族关系集合;或因文化取向而相投,他们聚集在一起之后,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左右君主的某些决策,在不同的时期,他们与君主之间关系非常微妙,往往不断变化,从而使本集团利益实现最大化。在孙氏政权中,具有实力的大臣主要来自淮泗集团、江北流寓士人、江东大族。其中淮泗集团和江北流寓士人有着天然的劣势,那就是作为外来集团,人才后继乏力,这点在三嗣主时期非常明显;江东大族作为本土势力,根基深厚,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均处于优势,他们在江东的影响力亦远大于前者。总的看来,孙氏与淮泗集团和江东大族之间的君臣关系是一个不断变化动态的过程,其原因值得去研究。
【关键词】:孙吴政权 君臣关系 淮泗集团 江东大族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K236.3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9
- 绪论9-14
- 一 孙坚、孙策与淮泗集团、江东大族14-20
- (一) 孙坚与淮泗集团14-15
- (二) 孙策与淮泗集团、江东大族15-20
- 二 孙权与淮泗集团、江东大族20-36
- (一) 前期:利用淮泗集团稳定江东20-24
- (二) 中期:依仗江东大族进一步巩固24-29
- (三) 后期:制衡诸方势力29-36
- 三 孙亮时期的君臣关系36-40
- (一) 诸葛恪与孙峻擅权36-37
- (二) 辅臣与宗亲争权37-40
- 四 孙休时期的君臣关系40-42
- (一) 孙休铲除权臣40-41
- (二) 孙休与江东大族41-42
- 五 孙皓时期的君臣关系42-45
- (一) 孙皓掌控君权42-43
- (二) 孙皓与江东大族失和43-45
- 结语45-47
- 参考文献47-5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昆生;论孙吴统治中的权力中枢[J];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2期
2 田振洪;;三国时期的校事监察[J];甘肃理论学刊;2006年01期
3 王永平;东汉时期江南士人群体的兴起[J];江苏社会科学;1997年02期
4 张承宗;三国“吴四姓”考释[J];江苏社会科学;1998年03期
5 王永平,姚晓菲;顾雍论——从一个侧面看江东大族与孙吴君权之关系[J];江海学刊;2005年05期
6 庄辉明;暨艳案与吕壹事件再探讨[J];江海学刊;1996年01期
7 王永平;略论孙吴统治者之阶级出身及其学术文化取向[J];金陵职业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8 王永平;孙吴之吕壹事件及共性质考论[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9 王永平;孙皓时期皇权的强化及其与儒学朝臣冲突的加剧——孙吴后期政治史研究之二[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10 张晓洁;论魏、蜀、吴的人才与兴衰[J];零陵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宗广;吴四姓与东吴政权[D];郑州大学;2001年
2 王令云;试论孙吴时期淮泗集团的兴衰[D];郑州大学;2006年
3 车蕾;论三国时期的校事[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5384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5384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