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乡村社会空间研究
本文关键词:宋代乡村社会空间研究
【摘要】:乡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空间,是维系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处于唐宋大变革时期的宋代乡村社会,因乡村基层组织的复杂多变而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宋代,中国的乡村基层组织开始由乡官向职役转变,从而引起了乡村基层组织的混乱。在中央权力下达到乡村以征收赋税、维护治安从而稳定国家统治的目的下,宋代乡村社会组织呈现出因地制宜的特殊性,既无级别上的层次性,也无地域上的统属性。但国家与地方社会通过教化、宗教、宗族等方式在维护乡村社会稳定上形成了契合,从而构建起了封闭的乡村社会空间。这个空间不仅表现在基层组织的地域化上,而且通过国家权力下达及地方社会精英的控制使得乡村社会空间更加稳定化,即在固定的区域内形成了“权力的文化网络”,从而使民众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被固定在了这个空间内。研究乡村地域性的分布是历史政治地理及政区地理的重要课题,同时了解乡村地域上因权力交织及互动而形成的地域空间也是历史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宋代乡里的命名呈现出或以教化、或以地域的规律。通过墓志铭、买地券等方式展现的乡村民众对自身生活空间的认定可以判断出乡村社会空间的稳定性。乡、里、保、甲等乡村组织的地域化为中国历史地理学伸向基层社会的区划研究提供了可能,通过对文献记载的整理和研究,本文对南宋严州府的乡里分布做了初步的探讨,同时通过对前人的总结及乡里地域化的研究基本解决了乡里层级问题的争论。
【关键词】:宋代 乡村 社会空间
【学位授予单位】:暨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K244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6
- 目录6-8
- 绪论8-18
- 一 问题的提出8-9
- 二 本文考察的对象及拟探讨的问题9-10
- 三 学术史回顾及展望10-17
- 四 研究方法及内容构成17-18
- 第一章:宋代乡村组织与乡村社会空间的形成18-33
- 第一节 唐以前乡村组织的变动与调整18-20
- 第二节 中央政策的调整与宋代乡村组织的变化20-26
- 第三节 乡村组织变动的原因及对乡村社会空间建构的影响26-33
- 第二章:宋代乡村社会空间的认定33-44
- 第一节 宋代乡里层级探讨33-36
- 第二节 政府对乡村地域空间的认定36-40
- 第三节 民众对自身空间身份的判断40-44
- 第三章:宋代乡村社会空间的人文基础44-54
- 第一节 地方精英与乡村社会"自治"45-47
- 第二节 乡村教化及信仰与"权力的文化网络"47-50
- 第三节 宗族力量对乡村社会空间的构建50-54
- 第四章:宋代乡村社会空间的地域化及个案考察54-77
- 第一节 "乡里地域化"考辨54-60
- 第二节 乡里命名的规律及地理标识60-67
- 第三节 乡村社会空间的个案考察67-77
- 结语77-79
- 参考文献79-88
- 后记88-8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秀桃;中国古代礼法合治思想在基层乡里社会中的实践[J];安徽大学学报;1998年01期
2 张小林;乡村概念辨析[J];地理学报;1998年04期
3 王棣;北宋差役的变化和改革[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年02期
4 夏维中,崔秀红;明代乡村地域单位的主要类型及其作用考述[J];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05期
5 王曾瑜;宋朝乡村赋役摊派方式的多样化[J];晋阳学刊;1987年01期
6 刘太祥;中国古代农村基层行政管理[J];南都学坛;1995年04期
7 刁培俊;;宋朝的乡役与乡村“行政区划”[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8 孙毓棠;;关于北宋赋役制度的几个问题[J];历史研究;1964年02期
9 周振鹤;从汉代“部”的概念释县乡亭里制度[J];历史研究;1995年05期
10 侯旭东;北朝乡里制与村民的生活世界——以石刻为中心的考察[J];历史研究;2001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史江;宋代会社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2 陆敏珍;唐宋时期明州区域社会经济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3 余蔚;宋代地方行政制度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4 谭景玉;宋代乡村行政组织及其运转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5 吴铮强;宋代科举与乡村社会[D];浙江大学;2006年
6 傅俊;南宋的村落世界[D];浙江大学;2009年
7 康武刚;论宋代基层势力与基层社会控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余清良;明代福建地区基层乡治组织研究[D];厦门大学;2001年
2 黄牧航;《清明集》中所见的南宋乡村社会[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3 魏峰;衙前与宋代基层组织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
4 梁建国;宋代乡村区划研究[D];河南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5758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5758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