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礼制到节庆——先秦两汉时期社祭的变迁
本文关键词:从礼制到节庆——先秦两汉时期社祭的变迁
【摘要】:先秦两汉时期的社祭活动,存在着官方和民间两个系统。在西周时期,社祭活动由官方主导,既是一种重要的国家宗教礼制,也是维护贵族统治的有力工具,民间的社祭活动要受到官方的制约。自春秋以后,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官方对社祭的控制力减弱,而民间社祭活动却不断发展,社祭的政治性和宗教性逐渐淡化,社会性和娱乐性日益增强。到了汉代,社祭成为盛大的民间娱乐活动,实现了从国家礼制到民间节庆的演变。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关键词】: 先秦 两汉 官方社祭 民间社祭 礼制 节庆
【分类号】:K203
【正文快照】: 社祭礼制在国家祭祀礼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西周时期,社祭礼制不仅是单纯的宗教活动,还是国家统治权的体现。周代贵族统治者拥有治土治民权,因此只有他们才有祭社的权力。平民虽然也可以祭社,但是没有主祭权,并且民间的社祭活动要受到官方的制约。作为官方控制民众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晁福林;试论春秋时期的社神与社祭[J];齐鲁学刊;1995年02期
2 金景芳;;中国古代思想的渊源[J];社会科学战线;1981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商原李刚;;“道治文化”说[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2 汪高鑫;;论汉代公羊学的大一统思想[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3 赵妙法;;《淮南子》的“自然无为”说及其后现代意义——兼与任继愈、李泽厚两先生商榷[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4 王国良;;从清静无为到奋发进取——《淮南子》思想研究[J];安徽史学;2006年06期
5 吕斌;;支遁生平事迹及影响[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6 张连伟;;古代寒号虫考论[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3期
7 尉利工;;《孟子》由子学到经学的变迁[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8 张刚;论传统知识分子与中国传统政治文明[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9 高晓荣;;新时期大陆学界《淮南子》研究综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2期
10 段君妮;;墨子“非乐论”再探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平飞;;守死善道与行权合道:儒家经权思想的伦理意蕴[A];海峡两岸道德发展论[C];2008年
2 周凤五;;上博六《庄王既成》、《申公臣灵王》、《平王问郑寿》、《平王与王子木》新探[A];第二届传统中国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一)[C];2007年
3 范灄梅;;上博楚简《孔子诗论》与《子羔》篇性质小议[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七辑)[C];2009年
4 徐婵菲;姚智远;;汉墓画像神话人物的图像作用及丧葬意义[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马怡;;说}m[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汤洪;;《离骚》“悬圃”新释[A];中国楚辞学(第十一辑)——第十二届中国屈原学会年会暨楚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姚小鸥;王克家;;《论语·宪问》篇“骈邑三百”解[A];儒学与二十一世纪文化建设:首善文化的价值阐释与世界传播[C];2007年
8 牟颖;;《春秋事语》与《春秋》三传[A];《春秋》三传与经学文化[C];2009年
9 景海峰;;五伦观念的再认识[A];国际儒学研究(第十六辑)[C];2007年
10 郑滋斌;;《诗经·郑风》两篇《叔于田》诗的再读[A];第七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二)[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康德强;传统体育养生的文化哲学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3 邢培顺;曹植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李国娟;儒学与秦汉意识形态的建立[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谷颖;满族萨满神话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罗骧;慧远与东晋佛教的变迁[D];南开大学;2010年
8 郑林华;墨家思想与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刘军;顾宪成与晚明东林运动——传统士大夫政治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尹佳涛;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政治思考[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伟婷;吴潜任官庆元府时期词作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许庆玲;试论孝观念向封建孝道的转化[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英娜;《淮南子》“道”论及其文艺观[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高世江;论两汉士人风貌及文学精神的嬗变[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何惠;嫦娥形象的生成和演变[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6 商秀秀;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7 陈克标;西汉游侠与乡里秩序[D];湘潭大学;2010年
8 刘石磊;郭象《庄子注》“理”范畴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9 汪茉莉;“青衣”及其文化语义浅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郑彩云;从“崇礼”到“诡道”[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晖达;;试论浙江汉代土墩遗存[J];东南文化;2011年03期
2 王立;;先秦外交辞令之“外交”解读[J];语文学刊;2011年12期
3 马兰;付秀莲;;论两汉时期的“德行节操”品评谣谚[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4 侯荣华;;从政治角度看先秦民本思想的发展[J];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2011年07期
5 赵艳玲;;入后宫“赵女”的婚姻价值取向探析[J];邯郸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6 王贞;郭玉峰;;社会阶层视阈下两汉寡妇再嫁现象论析[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9期
7 党会先;;两汉时期贵州民族政策研究综述[J];人民论坛;2011年23期
8 崔锐;;论两汉时期的女子教育[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1年05期
9 黄英;;浅谈中华文化的传承与音乐的关系[J];音乐探索;2011年02期
10 冼宁;单林梦;;浅论儒家思想影响下中国传统环境设计的绿色观念[J];美术大观;2011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占魁;;试论两汉时期巴彦淖尔盟的经济与货币[A];《内蒙古金融研究》钱币文集(第六辑)[C];2006年
2 吴国武;;略论先秦宗族教育对私学形成的影响——以鲁国三桓之族为例[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3 肖世孟;;先秦“青”色考[A];“特殊与一般——美术史论中的个案与问题”第五届全国高校美术史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4 吾敬东;;汉唐时期儒家伦理落实的种种问题[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7年
5 包志禹;;元代府州县坛道之制[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十辑(首届中国建筑史学全国青年学者优秀学术论文评选获奖论文集)[C];2009年
6 吕凌峰;;清代皇家天文机构日月食测报舞弊现象之透析[A];全国中青年学者科技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7 卜风贤;樊志民;;两汉宫廷斗争中用毒现象透析[A];第一届中国古代毒物学史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8 陈怀宇;;礼法、礼制与礼仪:唐宋之际圣节成立史论[A];唐史论丛(第十三辑)[C];2011年
9 王愿;;先秦两汉时期导引内涵与地位探讨[A];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传承创新与发展研讨会专辑[C];2007年
10 李朝远;;(?)墓青铜器中所见战国旧礼制的衰落[A];史海侦迹——庆祝孟世凯先生七十岁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华;英美学者的礼制研究[N];光明日报;2000年
2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副研究员 杨振红;两汉时期的农器演进及其地位[N];光明日报;2002年
3 朱伟;你好,节日[N];中国教育报;2010年
4 李小树;两汉时期史学的传播[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5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巩文;两汉时期出土的金丝与金粒细工装饰品[N];中国文物报;2010年
6 止庵;闲坐说先秦[N];中国文化报;2002年
7 徐苹芳;先秦城市考古学第一本完备著作[N];中国文物报;2001年
8 闻尔;先秦学术思想的重要阐示[N];中华读书报;2001年
9 沈飞 徐世昌;先秦钱币四大体系[N];中国商报;2002年
10 本报记者 汤文学;亚布力“狼洞”发现战国两汉时期遗址[N];哈尔滨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洪涌;先秦两汉商业词汇—语义系统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2 何宏波;先秦玉礼研究[D];郑州大学;2001年
3 王美华;唐宋礼制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4 戴庞海;先秦冠礼研究[D];郑州大学;2005年
5 张一兵;明堂制度研究——明堂制度的源流[D];吉林大学;2004年
6 潘俊杰;先秦杂家研究[D];西北大学;2005年
7 翟建宏;管子经济思想研究[D];郑州大学;2005年
8 皮伟兵;先秦儒家“和”政治伦理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9 王永平;先秦的卜筮与《周易》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10 程远;先秦战争观研究[D];西北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耿元骊;五代礼制考[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2 张爽;汉代礼制及其推行[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3 吕文静;论两汉时期的尊老养老传统[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4 巩振英;两汉女性婚姻观略论[D];兰州大学;2012年
5 凌宇;金文所见西周赐物制度及用^c制度初探[D];武汉大学;2004年
6 王俊国;先秦儒家诚信思想的几点思考[D];郑州大学;2005年
7 瓦永乾;《管子》的法律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8 李家钊;两汉救荒研究[D];苏州大学;2001年
9 赵锐;两汉关中地区自然灾害与政府应对策略相互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施晓风;辨析几组先秦同义词[D];苏州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6108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6108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