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西南地区农作物的种植生产及产品的商品化
本文关键词:唐代西南地区农作物的种植生产及产品的商品化
更多相关文章: 唐代 西南地区 农作物 种植生产 产品的商品化
【摘要】: 农作物的种植生产及产品的商品化是一定时期、特定区域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更能反映出一个地区经济结构的状况,并能代表着一定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些新的态势和动向。唐代西南地区之所以能成为唐时重要财富来源地之一,西部对外开放的物资供应基地,甚至一次次挽救了唐王朝的命运,这其中该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商品性农业发展趋势的增强,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等都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对唐代西南地区农作物的种植生产及产品的商品化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和揭示唐代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而且可为今天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等提供历史借鉴。 唐代西南地区的农作物,无论是粮食作物,还是经济作物,品种都十分丰富,分布地域都相当广泛,生产技术都获得较大改进。粮食作物种植的进步不仅体现在旱地作物的品种多、分布广中,更体现在水稻品种的增多、产区的扩大上。特别表现在:铁农具、灌溉工具、先进耕具和水牛等生产工具的使用和改进;深耕、垄作法、育秧移植技术、轮作、间种、套种、复种等耕作技术的改进;水稻新品种的出现等方面。唐代西南地区桑麻、茶叶、甘蔗、水果、蔬菜、花卉、药材等经济作物的种植也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品种多、分布广且不平衡、生产技术进步等方面。 从唐代西南地区农作物商品性生产的发展状况中,我们可以看出:1.无论是在粮食作物种植领域,还是在经济作物栽培范围,都表现出明显的商品性生产倾向,只不过程度有所不同而已。经济作物的商品性生产的程度要比粮食作物高,而在经济作物领域中,又以茶叶最为突出,蔬菜水果也较为显著;2.这些农作物的商品性生产既表现在种植区域的广阔、规模的扩大和产品的技术加工上,更体现在其专业化水平的提高上;3.在许多农作物种植领域,出现了专门从事某一作物生产、且以该作物的商品交换为目的的专业户,这其中有农民,也有地主。甚至在一些领域还出现了使用季节性雇工劳动的现象;4.农作物商品性生产的发展为农产品的流通和销售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唐代西南地区农作物的商品性生产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遭受到一些政策上的障碍,暴露出许多诸如农工不分等方面的局限性。 唐代西南地区农产品的商品化主要体现在农产品的流通贩运和市场销售两方面,区内、区间流通贩运的发展、主题市场的形成和市场贸易量大等都反映了唐时该区农产品的商品化状况。唐代西南地区商品性农业的发展和农产品的商品化对经济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首先,众多农产品成为商品,进入流通和销售领域,促进了相关主题市场的出现和城乡各级市场的繁荣,进而有利于加快西南地区的城镇化进程;其次,品种繁多的农产品,除了自给自足之外,还大量投放市场,丰富了唐代西南地区商品的内容,增强了地区间的经济联系,从而极大地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再次,西南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农产品的商品化还促进了西南地区各民族之间的友好交流,也有利于推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第四,手工业经济的发展是以农作物产量的增多为基础和前提,以商人的活跃和市场的繁荣为载体,是通过农产品的流通贩运和市场销售来实现的。因而,唐代西南地区农产品的商品化还大大推进了碾xY业、酿造业、酱醋业、制油业、丝麻织业、制茶业、制糖业、蔬菜加工业、果品加工业、花卉业、药材加工业等手工业经济的发展;最后,农产品的商品化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西南地区的开发,促进了社会经济区域性专业分工的扩大,从而改变了该区乡村的种植结构和经济结构以及该区的农业经营方式和生产关系,其影响广泛而深远。
【关键词】:唐代 西南地区 农作物 种植生产 产品的商品化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S-09;K242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8
- 前言8-15
- 一.农作物的种植15-31
- (一)粮食作物的种植15-22
- 1.旱地作物和水稻的种植15-19
- 2.生产技术的改进19-22
- (二)经济作物的种植22-31
- 二.农作物的商品性生产31-41
- (一)粮食作物的商品性生产及农产品加工技术的进步31-34
- (二)经济作物的商品性生产34-41
- 三.农产品的商品化41-45
- 参考文献45-50
- 后记5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德明;;丘陵山地烟草种植地膜覆盖机械化研究[J];福建农机;2011年02期
2 王洪伟;;万寿菊棚中棚育苗技术[J];农民致富之友;2010年12期
3 田海龙;;秋荞高产栽培技术[J];南方农业;2011年04期
4 ;泰国研究生产沼气植物开发替代能源[J];农业工程技术(新能源产业);2011年08期
5 毕昌献;;抓住难得机遇 做强咖啡产业[J];云南林业;2011年04期
6 陆继亮;;绣球花市场前景诱人[J];致富天地;2011年07期
7 梁平;胡家敏;王洪斌;于飞;;制约黔东南马铃薯产量形成的气候因子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6期
8 李泽锋;刘昆;郝云良;;辽宁省五味子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农业经济;2011年07期
9 李萍;;山西马铃薯产业链建设科技支持对策研究[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1年10期
10 高伦江;刁源;曾志红;陈一龙;张生;;重庆市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南方农业;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时进;;《全唐诗》编校者叙录[A];唐代文学研究(第四辑)[C];1993年
2 储仲君;;李嘉yP诗疑年[A];唐代文学研究——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四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9年
3 黄震云;;韦庄生年小考[A];唐代文学研究(第四辑)[C];1993年
4 魏露苓;罗莉;;隋唐五代的爱花风习与花卉产销管窥[A];中国生物学史暨农学史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5 皮永雄;姜英德;;昭通市马铃薯种植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3年
6 郭蔼光;金伟波;徐虹;刘香利;;植物生物反应器研究[A];全国“植物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曾华兰;何炼;叶鹏盛;刘朝辉;韦树谷;张骞方;;四川赶黄草主要病虫害及综合防治措施[A];粮食安全与植保科技创新[C];2009年
8 陈泽民;张玉霞;;新疆伊犁地区马铃薯生产潜力分析[A];中国马铃薯学术研讨文集(1996)[C];1996年
9 李勤志;冯中朝;谢从华;;我国马铃薯产业发展问题研究[A];2005年全国马铃薯产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0 梁平;王洪斌;;黔东南州种植生产太子参气候生态适宜性分区[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生态气象业务建设与农业气象灾害预警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德智;就业致富两不误[N];铜仁日报;2009年
2 谢冕;跨越时空的推进[N];中国文化报;2002年
3 魏怡勤;雕版经典扬州刻[N];扬州日报;2011年
4 刘文;依托“绿色”美裕米冲击市场[N];中国企业报;2008年
5 记者 陈恒康;福安引用新农技推动葡萄产业发展[N];闽东日报;2008年
6 泰宝;泰国致力发展成世界粮仓[N];中国贸易报;2009年
7 萍庵;杂说“灴”字[N];中华读书报;2011年
8 记者 阿依库玛尔;阿合奇努力推动“三业一出”上台阶[N];克孜勒苏报;2009年
9 张长青 木杉;平安乡科技入户由“输血”变“造血”[N];盘锦日报;2009年
10 卓素君;提高质量 打响品牌[N];潮州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玉成;唐代旅游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冉旭;《唐音统签》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3 杨波;《唐诗类苑》研究[D];河南大学;2008年
4 李朝杰;贞观时期文学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5 黎文丽;唐代校书郎与文学[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王丹;《全唐诗》副词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7 董艳秋;敦煌宫词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8 王永莉;意象、景观与环境感知[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赵林涛;卢纶研究[D];河北大学;2007年
10 师存勋;李奎报咏史诗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昌俊;唐代西南地区农作物的种植生产及产品的商品化[D];西南大学;2010年
2 冷雯雯;从《全唐诗》看唐代的茶业发展[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朱丽娟;从《全唐诗》中看唐代桑蚕丝绸业的发展[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许林军;《全唐诗》涉酒词语与《汉语大词典》订补[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现;《全唐诗》中的山石意象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6 于向宇;《全唐诗》神仙辑考[D];安徽大学;2012年
7 李龙;《全唐诗》中的“眉”意象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8 李国平;唐时期筝的历史地理探索[D];暨南大学;2011年
9 魏丹;唐代江南地区园林与文学[D];西北大学;2010年
10 张贵强;刘得仁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6964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6964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