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冶铁替代冶铜制品的探讨
本文关键词:中国古代冶铁替代冶铜制品的探讨
更多相关文章: 古代钢铁技术 生铁冶炼 制钢技术 铁制兵器 铜兵器
【摘要】:依据中国古代冶铁技术发展的主线,根据各地特别是秦国出土铁制器物的情况,探讨冶铁替代冶铜制品的动因与过程,发现中国古代铁工具、农具替代青铜大约在战国时期,大部分是用生铁和生铁脱碳处理制成,中原地区较周边地区略早;秦汉封建王朝建成后完成了替代.铁兵器替代铜兵器延续时间较长,且各地区发展不平衡.
【作者单位】: 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关键词】: 古代钢铁技术 生铁冶炼 制钢技术 铁制兵器 铜兵器
【分类号】:K207;TF811
【正文快照】: 0引言冶铁技术是在冶铜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与中国古代青铜器较多用于礼器不同,铁器的出现和大规模使用,主要是制作生产工具和兵器,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军事的变革起到重大推动作用.战国秦汉时期中国古代钢铁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有别于其他的文明古国,以液态生铁和利用生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郑绍宗;;热河兴隆发现的战国生产工具铸范[J];考古通讯;1956年01期
2 李众;;中国封建社会前期钢铁冶炼技术发展的探讨[J];考古学报;1975年02期
3 李众;;关于藁城商代铜钺铁刃的分析[J];考古学报;1976年02期
4 赵青云;李京华;韩汝玢;丘亮辉;柯俊;;巩县铁生沟汉代冶铸遗址再探讨[J];考古学报;1985年02期
5 黄展岳;;关于中国开始冶铁和使用铁器的问题[J];文物;1976年08期
6 ;从古荥遗址看汉代生铁冶炼技术[J];文物;1978年02期
7 张先得;张先禄;;北京平谷刘家河商代铜钺铁刃的分析鉴定[J];文物;1990年07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东亮;;文化奇葩 确山铁花[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7期
2 富品莹;鞍山地区出土的战国秦汉铁器研究[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3 邱亮辉;河南汉代铁器的金相普查[J];北京钢铁学院学报;1980年04期
4 李健菁;;族群、生态、资源的对话——以夏家店上层文化与“山戎”文化为例[J];边疆考古研究;2002年00期
5 吴敬;;从墓葬壁画看辽代契丹仪仗[J];边疆考古研究;2005年00期
6 姜佰国;;京津冀地区汉代墓葬研究[J];边疆考古研究;2007年00期
7 潘玲;;平洋墓葬再研究[J];边疆考古研究;2011年00期
8 蒋璐;;北方地区“南匈奴”墓葬再探讨[J];边疆考古研究;2011年00期
9 章永俊;;东周燕国地区的手工业[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10 刘兴林;;河南内黄三杨庄农田遗迹与两汉铁犁[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庆柱;;关于中国古代都城考古研究中的几个问题[A];中国古都研究(第二十三辑)——南越国遗迹与广州历史文化名城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古都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石永士;;战国时期燕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考古学观察——兼论燕国的交通[A];河北省历史学会第二届年会论文选[C];1981年
3 王巍;;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的新动向与新进展[A];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第1卷第1期)[C];2008年
4 吴文祺;;略论山东地区汉画象石的手工业图象[A];1982年江苏省考古学会第三次年会论文集[C];1982年
5 张景明;;草原丝绸之路与草原文化[A];中国·内蒙古第三届草原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黄维;刘宇生;李延祥;周卫荣;;从陕西出土铁钱的硫含量看北宋用煤炼铁[A];《内蒙古金融研究》钱币文集(第八辑)[C];2006年
7 陈斐;;李白诗歌中的剑意象分析[A];中国李白研究(2006—2007)——李白与当代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吴伟;姜茂发;;元代矿冶业生产赋课制度研究[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9 李仲均;;中国古代用煤历史的几个问题考辨[A];李仲均文集——中国古代地质科学史研究[C];1998年
10 李仲均;;中国古代铁矿床地质史料初探[A];李仲均文集——中国古代地质科学史研究[C];199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栋;神话与历史:大禹传说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周海峰;燕文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贾兵;先秦诸子政治传播观念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4 王晓毅;陶寺考古:技术的实证解析[D];山西大学;2011年
5 倪玉湛;夏商周青铜器艺术的发展源流[D];苏州大学;2011年
6 同利军;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军事思想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7 申云艳;中国古代瓦当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8 崔波;甲骨占卜源流探索[D];郑州大学;2003年
9 朱光华;早商青铜器分期与区域类型研究[D];郑州大学;2005年
10 靳松安;河洛与海岱地区考古学文化的交流与融合[D];郑州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慧蓉;中国射箭文化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许书理;炼铜技术对炼铁技术的影响(公元前8世纪~2世纪)[D];郑州大学;2010年
3 雷晓伟;汉代“物勒工名”制度的考古学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4 张毅;宋元时期山东地区的矿冶业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陈岩;汉画“孔子见老子”的资源和制作[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6 包秀茹;三晋铜器铭文所见姓氏制度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7 毛洪东;关中地区出土西周青铜兵器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孙战伟;夏商时期陶大口尊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刘远晴;中国早期铜器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李成;东周时期葬用马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欧杴自远;佟武;;三块铁陨石的化学成分、矿物组成与构造[J];地质科学;1965年02期
2 郑绍宗;;热河兴隆发现的战国生产工具铸范[J];考古通讯;1956年01期
3 ;河北藁城台西村的商代遗址[J];考古;1973年05期
4 ;江苏六合程桥二号东周墓[J];考古;1974年02期
5 李众;;中国封建社会前期钢铁冶炼技术发展的探讨[J];考古学报;1975年02期
6 裴明相;;南阳汉代铁工厂发掘简报[J];文物;1960年01期
7 史树青;;新疆文物调查随笔[J];文物;1960年06期
8 冶军;;铜绿山古矿井遗址出土铁制及铜制工具的初步鉴定[J];文物;1975年02期
9 ;河南渑池窖藏铁器检验报告[J];文物;1976年08期
10 ;郑州古荥镇汉代冶铁遗址发掘简报[J];文物;1978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陆达;;中国古代的冶铁技术[J];钢铁;1966年02期
2 ;从冶铁技术的发展看先秦两汉时期的儒法斗争[J];化学通报;1975年01期
3 李晓芳;李亚;;邯郸冶铁史简述[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4 钢焰;;法家路线对我国古代冶铁生产技术发展的影响[J];钢铁;1974年01期
5 杨升南;;探索中国冶铁起源的重要著作——《中国冶铁发源地研究文集》评介[J];管子学刊;2012年04期
6 简洪玲;;关于中国冶铁起源问题的讨论[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05期
7 孙玉溱;中国冶铁始于周边夷族考[J];科学中国人;2001年09期
8 张光明;张晓;;中国冶铁发源地淄博铁山概论[J];管子学刊;2012年02期
9 王鹏;;中原冶铁技术“西来说”辨正[J];天中学刊;2013年05期
10 ;邯郸冶铁史有2000多年——武安市钢铁产业集群[J];中国中小企业;2005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徐达才;;从战国时代后期的冶铁到现代炼钢的探研[A];九省二区第三届泛珠三角先进制造论坛论文集[C];2006年
2 吴伟;李兆友;姜茂发;;我国古代冶铁燃料问题浅析[A];第七届(2009)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补集)[C];2009年
3 李仲均;李庆元;李卫;;春秋、战国、秦汉冶铁遗址综述[A];李仲均文集——中国古代地质科学史研究[C];1998年
4 季羡林;;龟兹研究三题[A];龟兹学研究(第一辑)[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陶忠辉 通讯员 程良友 姚昭;大冶铁腕整治“五小”企业[N];湖北日报;2013年
2 记者 王晶;考古队初探古冶铁术[N];成都日报;2005年
3 记者 钱冶;中国冶铁发源地——淄博铁山专家论证会在淄博召开[N];中国文物报;2012年
4 杨巧云;舞钢市被命名为“中国冶铁文化之都”[N];平顶山日报;2010年
5 杨升南;从淄博探索中国冶铁起源[N];中国文物报;2012年
6 本报记者 王岗;舞钢:中国冶铁文化之都[N];平顶山日报;2010年
7 记者 田秀忠;舞钢市倾力打造“冶铁文化之都”[N];平顶山日报;2010年
8 新疆 肖华堂;中国古代冶铁术起源探寻[N];中国冶金报;2013年
9 陈四四邋实习生 李小仙;钢铁是怎样炼成的?[N];四川日报;2007年
10 李炳镇 张小平;舞钢荣获“中国冶铁文化之都”称号[N];中国冶金报;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蒋琳;东北地区早期铁器的发现与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9838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9838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