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周时期农业家庭的演化和发展
发布时间:2017-10-07 04:13
本文关键词:两周时期农业家庭的演化和发展
更多相关文章: 农业家庭 小农经济模式 主导因素 演化 发展
【摘要】:两周时期农业家庭的演化发展经历两个时期,即西周、春秋中期以前、春秋中期以后至战国时期。春秋时期是承前启后的阶段,所以在两个时间段的划分上都有体现。 西周至春秋中期以前的农业家庭的经营发展状况主要体现在:农业家庭的生产基础、农业家庭的组织模式、农业家庭的生活依靠和人口流动、农业家庭的思想意识等这四个方面。通过对这四个方面的分析和总结,笔者认为这个时期的劳动者是游离于家庭之外的单纯劳动力,农夫、农妇各自以力役形式服务于王田、贵族田地和公家的手工业作坊;名义上的农业家庭实际上只是一个储备劳动力的组织,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劳动并不多见;家庭组织虽然形成,但是关于农业家庭的丰富内涵尚在发展完善之中。 农业家庭发展到春秋后期,特别是战国时期,具有了小农经济的意义。战争、变法、宗法观念等因素促使农业家庭向较高阶段转化,转化的表现在于家庭内部的一些变化:男女分工的相对固化、家庭意识的强烈、手工业者和士等析出家庭等,以上这些变化既与外部因素共同影响农业家庭的转化,又是小农经济形成的重要表现。
【关键词】:农业家庭 小农经济模式 主导因素 演化 发展
【学位授予单位】:渤海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F329;K224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一 引言9-11
- (一) 两个时期农业家庭的划分9
- (二) 农业家庭和小农经济9-11
- 二 西周及春秋中期以前农业家庭的基本情况11-22
- (一) 西周及春秋中期以前农业家庭的生产基础11-16
- 1、 土地所有制形式11-12
- 2、 井田制与农村公社问题12-14
- 3、 劳动方式14
- 4、 公田、私田的属性14-16
- (二) 农业家庭的组织模式16-18
- 1、 宗法——家族式农业家庭16-17
- 2、 地缘——乡邻式农业家庭17-18
- (三) 农民家庭的生活依靠和人口流动18-20
- 1、 周代的“藉田”18-19
- 2、 农业家庭的人口流动19-20
- (四) 西周、春秋时期农业家庭的思想意识20-22
- 1、 敬神尊王——普遍的天命观20
- 2、 后稷崇拜——虔诚的农业思想20-21
- 3、 祖宗祭祀——宗法观念的体现21-22
- 三 春秋中期以后至战国时期农业家庭发展的动因及表现22-30
- (一) 农业家庭演化发展的主导因素22-25
- 1、 频繁的战争打破农业家庭的稳定结构22-23
- 2、 变法运动促进农业家庭的整合23-24
- 3、 贵族宗法制度下移,等级性减弱,,形成新的农业家庭24-25
- (二) 农业家庭演化发展的表现25-30
- 1、 农业家庭中男女分工的相对固化25-27
- 2、 家庭意识的强烈27-28
- 3、 手工业者、士等析出农业家庭28-30
- 结语30-31
- 参考文献31-33
- 致谢33-34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34-3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勇勤;;井田学说与小农经济下的均田思想和农地产权[J];安徽史学;2008年03期
2 吴荣曾;对春秋战国家长制奴隶制残余的考察[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02期
3 詹子庆;论我国古代个体家庭的出现和早期特征[J];东北师大学报;1985年01期
4 贾君义;;论西周领主政权的品级特征[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01期
5 袁林;;战国授田制试论[J];社会科学;1983年06期
6 李向平;秦代家庭形态初探[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04期
7 李向平;试论周秦时代的什伍制度[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03期
8 李子伟;《诗经》时代的农业文明[J];贵州文史丛刊;1995年06期
9 郭豫才;试论西周的公社问题[J];河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年01期
10 赵世超;试论周代家长制家庭公社存在的原因[J];河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04期
本文编号:9868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9868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