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民间慈善事业研究
本文关键词:两汉民间慈善事业研究
【摘要】:两汉时期是我国古代慈善事业的滥觞时期,两汉政府在社会救助中起主导作用。此时,民间的慈善救助事业也有一定程度的发展,成为两汉政府社会救助的重要补充部分,具有较大的辅助作用。本文拟从两汉民间慈善事业的角度,研究两汉时期民间慈善事业的思想渊源、内容及历史现实意义等。笔者认为,两汉时期民间慈善事业是两汉时期社会救助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两汉社会秩序的稳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一时期的民间慈善救助给后世留下了较多有益的启示,可为当代慈善事业提供借鉴。 前言:首先阐述了慈善的概念,并界定了两汉民间慈善事业的范畴。阐明选题的依据及意义,并回顾了学术史对两汉民间慈善事业的研究概况,并选定自己的研究范畴。 第一章:概述了两汉民间慈善事业的思想渊源。主要包括儒家的“仁爱”、“大同”、“义利观”等慈善思想,先秦道家的“善恶报应”、“平均主义”及早期道教的“除恶扬善”、“承负说”等慈善观,中国化的佛教所宣扬的“积善累德观”、“果报论”、“慈悲观”等。 第二章:分类阐述了两汉民间慈善事业的内容。从宗族救助到乡邻救济,再到社会救助,体现了两汉民间慈善事业遵循由亲到疏、由内到外、由近及远的原则。 第三章:简单概括了两汉民间慈善事业的历史意义及现代启示。两汉民间慈善事业成为两汉政府慈善救助活动的有力补充,并形成了以宗族救助为主导,士人为主体的慈善模式,有利于两汉社会的稳定及经济的发展。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地域性,行为主体的单一性,目的动机的复杂性,缺乏社会保障体系的支撑等。当前,我国社会处于高速发展时期,这离不开社会的稳定及经济的健康发展。因而,健全的慈善制度及发达的慈善事业的形成就逐渐提上日程。但是知识分子的经济收入并不高,宗族血缘意识的淡化等问题,不利于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需要尽快解决。
【关键词】:两汉 民间慈善事业 慈善思想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K234;D691
【目录】:
- 中文摘要6-7
- Abstract7-9
- 前言9-19
- 一、 “慈善”释义9-11
- 二、 选题依据和意义11-12
- (一) 理论意义11
- (二) 学术价值11
- (三) 现实作用11-12
- 三、 国内外对此课题的研究现状和趋势12-17
- (一) “慈善事业”概念的界定12-13
- (二) 关于慈善思想的研究概况13-15
- (三) 关于两汉民间慈善事业的研究概况15-17
- 四、 论文重点、难点、创新点17-18
- (一) 重点17
- (二) 难点17
- (三) 创新点17-18
- 五、 慈善研究的理论与方法18-19
- 第一章 两汉民间慈善事业的思想渊源19-31
- 一、 儒家的慈善思想19-24
- (一) 先秦儒家的慈善观19-23
- 1.仁爱思想19-21
- 2.大同思想21-22
- 3.义利观22-23
- (二) 两汉儒家的慈善思想23-24
- 二、 道家与道教的慈善思想24-27
- (一) 先秦道家的慈善观24-25
- (二) 早期道教的慈善观25-27
- 三、 佛教中的慈善观27-31
- (一) 积善累德观27-28
- (二) 果报论28-29
- (三) 慈悲观29-31
- 第二章 两汉民间慈善事业的内容31-69
- 一、 宗族互助31-46
- (一) 兄弟互助32-37
- 1.兄弟同居32-33
- 2.兄弟推让33-35
- 3.抚养兄弟孤寡35-37
- (二) 族人互助37-46
- 1.经济互助37-40
- (1) 抚恤救助37-39
- (2) 散财避灾39
- (3) 灾荒救济39-40
- 2.收养孤弱40-43
- (1) 父族收养40-41
- (2) 外家收养41-42
- (3) 抚恤教育42-43
- 3.散财同宗43-44
- (1) 推让遗产43-44
- (2) 散发禄赐44
- 4.聚族自保44-46
- 二、 乡邻互助46-50
- (一) 灾荒救助47-48
- (二) 平时互助48-50
- 三、 社会救助50-69
- (一) “周恤部旧”50-57
- 1.救济部属50-53
- 2.朋友互助53-57
- (1) 经济救助53-55
- (2) 抚养孤寡55-56
- (3) 丧葬救助56-57
- (二) 师生互助57-59
- 1.经济互助57-58
- 2.丧葬救助58-59
- (三) 救济陌生人59-69
- 1.灾荒救助59-62
- (1) 灾荒救助59-61
- (2) 荒乱救助61-62
- 2.平时救济62-69
- (1) 经济救济62-64
- (2) 收养孤寡64-65
- (3) 婚丧救助65-66
- (4) 医疗救济66
- (5) 住行救助66-67
- (6) 教育救济67-69
- 第三章 结语69-75
- 一、 两汉民间慈善事业的历史意义69-71
- 二、 两汉民间慈善事业的现代意义71-75
- 参考文献75-83
- 在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83-85
- 后记8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聂洪辉;;慈善理念的基石:最基本的同情心[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02期
2 张维;;慈善文化:慈善事业发展的原动力[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3 刘一;;从《论语》解析孔子的慈善思想[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17期
4 李萍;;近五年慈善文化研究综述[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5 靳环宇;试论中国慈善文化形态及其变迁[J];船山学刊;2005年01期
6 周秋光,曾桂林;儒家文化中的慈善思想[J];道德与文明;2005年01期
7 周秋光;徐美辉;;道家、佛家文化中的慈善思想[J];道德与文明;2006年02期
8 赵永忠;;慈善事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J];道德与文明;2006年02期
9 王小波;;试论普通人参与慈善事业的意义、影响因素及其途径[J];道德与文明;2006年02期
10 张弘;;先秦秦汉时期商人慈善行为简论[J];东岳论丛;2011年07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林兴龙;关于汉代社会救济的若干问题[D];厦门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庄岩岩;两汉士人民间慈善救助现象探析[D];厦门大学;2007年
2 王薇;中国传统慈善思想评析[D];北京师范大学;2008年
3 王海鹏;先秦秦汉时期的社会救助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王莎莎;明清山东慈善事业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9884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988493.html